|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土地製度史 | 作者 | 趙儷生 |
| 定價 | 56.00元 | 齣版社 | 武漢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7108332 | 齣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數 | 343000 | 頁碼 | 350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趙儷生編著的這本《中國土地製度史》由《中國製度史論要》和《中國製度史講稿》兩個部分組成,前者是針對重要問題的理論闡述,後者則是作者為本科、研究生學習備課而用,二者互為錶裏,要在說明作為重要生産資料的土地所有製問題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滄桑流變,用以揭示中國古代的社會性質。 《中國土地製度史》對中國土地製度史進行瞭全麵獨到的分析。 該書認為,所謂“亞細亞生産方式”是指原始公有製在私有製社會(階級社會)中的遺存。古老共同體經濟形式的遺存和軍事政治上的,是中國古代私有製由淺化嚮深化曆程中的兩大阻力。中國古代無論私有製和公有製都不成熟,一直帶有“亞細亞”色彩。 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純粹私有製,在戰爭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齣現。 |
| 作者簡介 | |
| 趙儷生,曆史學傢、教育傢趙儷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東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華大學外語係就讀,期間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加入左翼作傢聯盟,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七七事變後赴山西前綫參加抗日遊擊鬥爭,曹為夏(縣)支隊營教導員.1947年應聘為河南大學曆史係副教授,1948年任華北大學第四部研究員以後曆任濟南市秘書、中國科學院編譯處副處長,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1991年離休。 趙儷生先生是當今史壇上一位風格獨特、富於個性的學者,他以理論思維見長,論著富於現實性.又以其見解獨到、文采飛揚自具特色。他主張以思辨帶動考據,強調學者應有較為寬廣的知識麵,在較寬廣的領域內進行多方麵的研究。趙先生對課堂教學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傑齣的講課藝術,在他執教的半個多世紀中勾國傢培養齣大批高水平的人纔。趙先生教研相長,著述豐厚、先後齣版專著16部,發錶論文200餘篇,《趙儷生文集》(六捲本)2006年榮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曆史學一等奬。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國土地製度史》這本書,用一種近乎考古挖掘的嚴謹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中國土地製度變遷的漫長圖景。趙儷生先生的筆觸細膩而堅定,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者,一點一點地揭示著隱藏在時間塵埃下的真相。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不同時期土地製度的區域性差異和民族性影響的探討,這為理解中國這片土地上多元化的社會形態提供瞭新的視角。例如,書中對邊疆地區土地製度的分析,就與中原地區的製度有著顯著的不同,這體現瞭國傢在不同地域的治理策略和曆史演進的復雜性。同時,作者對土地製度與宗法製度、官僚體係、乃至軍事製度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也揭示瞭土地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承載的多重功能。它不僅是經濟的載體,更是權力的象徵,是社會秩序的基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當下關於土地資源分配和利用的諸多討論,書中對曆史上幾次大規模土地改革的成敗分析,對於我們今天的政策製定,無疑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書,更是對當下有著深刻反思價值的著作。
評分閱讀趙儷生先生的《中國土地製度史》,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土地”這兩個字在中國曆史中所承載的分量。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製度條文,而是將土地製度置於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從夏商周的原始分配,到春鞦戰國的私有化浪潮,再到曆代王朝的調控與失控,作者以嚴謹的史學態度,勾勒齣瞭一幅中國土地製度的演變長捲。我尤其被書中對土地兼並與貧富分化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所吸引。每一次土地兼並的加劇,都意味著社會矛盾的激化,也為後來的王朝更迭埋下瞭伏筆。作者對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分析,如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雖然嘗試解決土地問題,但最終的成效與影響,書中都有客觀的評價。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土地製度的變遷,不僅僅是製度層麵的調整,更是對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乃至國傢命運的深刻影響。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學術著作,它為理解中國曆史的深層邏輯提供瞭堅實的基石。
評分《中國土地製度史》這本書,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旅程。趙儷生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精湛的筆力,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中國土地製度史。從早期樸素的土地分配方式,到封建社會復雜的土地産權關係,再到近代以來土地問題的演變,書中涵蓋的時間跨度之廣、涉及的史料之豐富,都足以令人驚嘆。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土地製度與國傢治理的關係的論述所吸引。土地,在傳統中國,不僅僅是生産資料,更是國傢稅收、兵役、人口管理等各項政策的根本依托。每一次對土地製度的改革,都意味著一次對國傢治理模式的調整和重塑。作者對不同時期賦役製度的演變、均田製的得失、以及土地兼並引發的社會危機等問題,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展現瞭土地製度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在理解一個民族如何圍繞著這片土地,構建起自己的文明,又如何在這片土地的變遷中,經曆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轉型。
評分通讀趙儷生先生的《中國土地製度史》,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厚重與現實的關聯。這本書就像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將中國數韆年來土地製度的每一次變革、每一次調整,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學術功底令人驚嘆,他不僅梳理瞭製度本身的發展脈絡,更深入探究瞭製度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動因和政治博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土地兼並現象的細緻分析,從豪強地主到官僚士紳,他們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囤積土地,以及這種趨勢對社會穩定和國傢財政造成的長期影響,書中都有詳實的考證和深刻的剖析。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在學習曆史知識,更在思考曆史的規律。書中關於土地製度的演變與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對中國曆史上那些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宏觀的敘事,更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讓我們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肌理,感受到土地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評分終於讀完瞭趙儷生先生的《中國土地製度史》,這是一部厚重且極具學術價值的著作,令人受益匪淺。初識此書,便被其宏大的敘事框架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部枯燥的製度史梳理,更是一部貫穿中國數韆年社會經濟變遷的恢弘畫捲。從上古時期的井田製萌芽,到秦漢的土地私有製確立,再到曆朝曆代土地兼並與國傢調控的博弈,作者以極其詳實的史料為基石,層層剝繭,深入淺齣地描繪瞭中國土地製度演變的復雜脈絡。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製度背後的經濟邏輯與社會影響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每一次土地製度的調整,都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影響著農民的生計、階級的固化與瓦解、乃至王朝的興衰。書中對不同時期土地製度的具體內容,如賦役製度、土地買賣、抵押、繼承等都有細緻的闡述,並對不同製度的利弊進行瞭客觀的評價,避免瞭簡單的褒貶。讀來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著土地的每一次歸屬與流轉,以及這些流轉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特彆是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産關係如何塑造中國曆史進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