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史 赵俪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土地制度史 赵俪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俪生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制度史
  • 中国土地制度
  • 土地经济
  • 历史学
  • 农业史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赵俪生
  • 中国近代史
  • 土地改革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8332
商品编码:178191407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土地制度史 作者 赵俪生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108332 出版日期 2013-11-01
字数 343000 页码 35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作者简介
赵俪生,历史学家、教育家赵俪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东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曹为夏(县)支队营教导员.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以后历任济南市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离休。 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文集》(六卷本)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历史学一等奖。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土地的脉络: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千年变迁 作者: 王景和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书籍简介 《土地的脉络: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千年变迁》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或某一特定区域的制度考察,而是一部旨在宏观梳理和深入剖析自上古至清末,中国土地制度演进逻辑与内在驱动力的通史性著作。本书试图跳脱出传统史学中将土地制度视为孤立法律条文的窠臼,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之中,探究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机制以及税收制度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土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承载的复合意义——它既是财富的载体,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维护宗法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转折点,如王朝的兴衰、士绅阶层的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都必须从土地制度的变迁中寻找深层的结构性解释。 全书结构严谨,以时间为轴线,划分为“起源与萌芽期”、“井田制的探索与瓦解”、“均田制的理想与困境”、“两税法与土地私有化的定型”以及“宋代以后的士绅化与土地兼并”等主要篇章,辅以专题讨论,深入剖析制度背. 第一部分:土地的原始形态与制度的肇始 (先秦至秦汉)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讨论了氏族公社解体后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作者并未满足于对“井田制”的表面描述,而是细致考辨了《周礼》等文献中关于“公田”与“私田”的复杂划分,认为井田制更多是一种礼制理想而非普遍的经济实践。随后,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阡陌之制”的出现与土地私有化的浪潮。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制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推行变法(如商鞅变法)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本书强调,秦朝统一后对土地所有权的明确承认,为后世中央集权的税收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埋下了土地兼并的隐患。 第二部分:王室理想与现实的拉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在这一阶段,本书着重分析了“均田制”——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土地平均分配的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内在矛盾。作者指出,均田制并非简单的土地再分配,而是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势力膨胀、国家财政枯竭背景下,为恢复自耕农基础、巩固皇权而采取的激进措施。对北魏和唐初的均田制度的运行机制、流亡户的应对以及“荒田”的归属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均田制的结构性缺陷:它难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土地兼并的再度抬头,人户脱籍、隐匿田亩等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了盛唐时期财政体系的崩溃。对“两税法”的分析是本章的高潮,作者认为两税法标志着国家承认了既有的土地私有格局,将税负从人丁转向了财产(土地),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范式转移,也宣告了古典平均主义理想的破灭。 第三部分:士绅的崛起与土地的集中 (宋元明清) 宋代以后,土地制度的焦点转向了士绅阶层与土地买卖。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深远影响,论述了这一时期土地买卖契约的规范化、典当制度的发展,以及这些金融工具如何加速了中小地主向高利贷者和大地主过渡。 明清时期,士绅阶层通过科举入仕与地权积累形成紧密联系。本书详细考察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指出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税制,缓解了部分人丁负担,但并未触及土地私有的核心结构。相反,这些税制的简化反而降低了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得地方士绅和宗族对土地的控制更为隐蔽和牢固。大量的篇幅用于研究“隐瞒田亩”、“永业田”与“流民佃农”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清代前期看似稳定的社会结构下,土地矛盾依然在地下酝酿。 思想脉络与方法论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制度沿革,更在于探讨支撑这些制度背后的思想。作者系统梳理了儒家“均田”思想、法家“重农抑商”理论在土地政策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时期思想家对土地兼并问题的批判与对策建议。 在方法论上,本书采纳了一种多维度的综合分析框架,结合了法律史料、赋税志、地方志以及社会经济史的证据,力求还原出制度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实践中的复杂面貌。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论述,并为当代关于土地产权和国家治理关系的研究提供历史的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土地”这两个字在中国历史中所承载的分量。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制度条文,而是将土地制度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夏商周的原始分配,到春秋战国的私有化浪潮,再到历代王朝的调控与失控,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长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土地兼并与贫富分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所吸引。每一次土地兼并的加剧,都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为后来的王朝更迭埋下了伏笔。作者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虽然尝试解决土地问题,但最终的成效与影响,书中都有客观的评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土地制度的变迁,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是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著作,它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

《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本书,用一种近乎考古挖掘的严谨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漫长图景。赵俪生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坚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者,一点一点地揭示着隐藏在时间尘埃下的真相。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区域性差异和民族性影响的探讨,这为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多元化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书中对边疆地区土地制度的分析,就与中原地区的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体现了国家在不同地域的治理策略和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同时,作者对土地制度与宗法制度、官僚体系、乃至军事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也揭示了土地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承载的多重功能。它不仅是经济的载体,更是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关于土地资源分配和利用的诸多讨论,书中对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土地改革的成败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政策制定,无疑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书,更是对当下有着深刻反思价值的著作。

评分

《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赵俪生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笔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土地制度史。从早期朴素的土地分配方式,到封建社会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再到近代以来土地问题的演变,书中涵盖的时间跨度之广、涉及的史料之丰富,都足以令人惊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地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的论述所吸引。土地,在传统中国,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国家税收、兵役、人口管理等各项政策的根本依托。每一次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意味着一次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调整和重塑。作者对不同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均田制的得失、以及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危机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围绕着这片土地,构建起自己的文明,又如何在这片土地的变迁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转型。

评分

终于读完了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是一部厚重且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令人受益匪浅。初识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制度史梳理,更是一部贯穿中国数千年社会经济变迁的恢弘画卷。从上古时期的井田制萌芽,到秦汉的土地私有制确立,再到历朝历代土地兼并与国家调控的博弈,作者以极其详实的史料为基石,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复杂脉络。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社会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每一次土地制度的调整,都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阶级的固化与瓦解、乃至王朝的兴衰。书中对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如赋役制度、土地买卖、抵押、继承等都有细致的阐述,并对不同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评价,避免了简单的褒贬。读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土地的每一次归属与流转,以及这些流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如何塑造中国历史进程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通读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联。这本书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将中国数千年来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调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学术功底令人惊叹,他不仅梳理了制度本身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探究了制度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动因和政治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细致分析,从豪强地主到官僚士绅,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囤积土地,以及这种趋势对社会稳定和国家财政造成的长期影响,书中都有详实的考证和深刻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在学习历史知识,更在思考历史的规律。书中关于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叙事,更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土地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