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土地制度史 | 作者 | 赵俪生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7108332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343000 | 页码 | 35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
| 作者简介 | |
| 赵俪生,历史学家、教育家赵俪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东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曹为夏(县)支队营教导员.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以后历任济南市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离休。 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文集》(六卷本)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历史学一等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土地”这两个字在中国历史中所承载的分量。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制度条文,而是将土地制度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夏商周的原始分配,到春秋战国的私有化浪潮,再到历代王朝的调控与失控,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长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土地兼并与贫富分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所吸引。每一次土地兼并的加剧,都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为后来的王朝更迭埋下了伏笔。作者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虽然尝试解决土地问题,但最终的成效与影响,书中都有客观的评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土地制度的变迁,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是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著作,它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本书,用一种近乎考古挖掘的严谨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漫长图景。赵俪生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坚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者,一点一点地揭示着隐藏在时间尘埃下的真相。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区域性差异和民族性影响的探讨,这为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多元化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书中对边疆地区土地制度的分析,就与中原地区的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体现了国家在不同地域的治理策略和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同时,作者对土地制度与宗法制度、官僚体系、乃至军事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也揭示了土地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承载的多重功能。它不仅是经济的载体,更是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关于土地资源分配和利用的诸多讨论,书中对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土地改革的成败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政策制定,无疑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书,更是对当下有着深刻反思价值的著作。
评分《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赵俪生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笔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土地制度史。从早期朴素的土地分配方式,到封建社会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再到近代以来土地问题的演变,书中涵盖的时间跨度之广、涉及的史料之丰富,都足以令人惊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地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的论述所吸引。土地,在传统中国,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国家税收、兵役、人口管理等各项政策的根本依托。每一次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意味着一次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调整和重塑。作者对不同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均田制的得失、以及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危机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围绕着这片土地,构建起自己的文明,又如何在这片土地的变迁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转型。
评分终于读完了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这是一部厚重且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令人受益匪浅。初识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制度史梳理,更是一部贯穿中国数千年社会经济变迁的恢弘画卷。从上古时期的井田制萌芽,到秦汉的土地私有制确立,再到历朝历代土地兼并与国家调控的博弈,作者以极其详实的史料为基石,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复杂脉络。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社会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每一次土地制度的调整,都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阶级的固化与瓦解、乃至王朝的兴衰。书中对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如赋役制度、土地买卖、抵押、继承等都有细致的阐述,并对不同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评价,避免了简单的褒贬。读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土地的每一次归属与流转,以及这些流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如何塑造中国历史进程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通读赵俪生先生的《中国土地制度史》,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联。这本书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将中国数千年来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调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学术功底令人惊叹,他不仅梳理了制度本身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探究了制度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动因和政治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细致分析,从豪强地主到官僚士绅,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囤积土地,以及这种趋势对社会稳定和国家财政造成的长期影响,书中都有详实的考证和深刻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在学习历史知识,更在思考历史的规律。书中关于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叙事,更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土地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