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713-2014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 |
| 【标准编号】 | GB 713-2014 |
| 【标准名称】 |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
| 【英文名称】 | Steel plates for boilers and pressure vessels |
| 【出版单位】 |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中标分类】 | > > |
| 【代替标准】 | |
| 【发布部门】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 【归口单位】 |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 【起草单位】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等 |
| 【计划编号】 | 20110502-Q-605 |
| 【发布日期】 | 2014年6月24日 |
| 【实施日期】 | 2015年4月1日 |
| 【出版日期】 | 2014年8月 |
| 【标准定价】 | 18.00 元 |
拿到《GB 713-2014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可以深入了解制造这些关键设备所必须的金属材料了。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一本包含着各种钢材牌号、详细的技术参数、性能曲线图以及各种国家标准的条文说明。我期望能看到关于不同种类钢板的化学成分范围、力学性能要求(比如,在不同温度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以及它们对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的具体规定。我也想知道,对于承受高温高压的容器,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钢材,例如耐高温的铬钼钢,还是耐低温的镍钢,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限制。同时,书中关于钢板的制造过程、热处理工艺(如正火、回火、退火)如何影响其最终性能,以及钢板的表面质量、内部缺陷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波、X射线探伤)和评定标准,都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我甚至期待能有一些设计手册式的附录,提供钢板的许用应力值、焊接接头系数等实用信息。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技术手册模式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人文和历史的视角。它并没有直接罗列技术数据,而是通过讲述材料科学的发展史、标准制定的演变过程,以及工程师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来阐述“材料”的意义。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背后的影响”。这种“话里有话”的表达方式,虽然让我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却也促使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工程材料的本质。
评分对于《GB 713-2014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这本书,我一开始的期待值很高,认为它会是一本全面、详实地介绍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的权威著作。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取关于各种牌号钢板(如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的详细技术规格,包括它们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冲击韧性)、工艺性能(如焊接性、冷弯性),以及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适用范围。我期待书中会提供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公式,以便于我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材料选型。此外,我对钢板的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方法、检验标准以及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也颇感兴趣。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相关的案例分析,展示在实际工程项目(如核电站、石油化工装置、船舶等)中,如何根据具体工况和安全要求来选择和使用这些钢板。然而,当我带着这些预期去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似乎将焦点从具体的“技术指标”转移到了更抽象的“价值判断”上。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是个什么性能”或者“你怎么用”,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述,探讨了“为什么我们要有‘标准’”、“‘标准’是如何形成的”、“‘标准’背后的社会经济考量”以及“材料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影响”等话题。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关于“材料标准”的宏大图景,而不是一本关于“材料性能”的说明书,这与我原先预期的“实用工具书”形象大相径庭,却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维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起初让我以为是一本严谨的技术手册,充满了各种表格、图例和公式,为的是精确定义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的技术要求。我期待的是,通过阅读,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钢种(比如Q345R, 16MnDR, 09MnNiDR等)的化学成分限值、力学性能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冲击韧性等),以及它们在高温、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下的行为表现。我甚至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对钢板的表面质量、内在质量(如夹杂物、气孔、裂纹等)的判定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无损检测手段来保证材料的可靠性。此外,关于钢板的焊接工艺性、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遇到的腐蚀问题和防护措施,也都是我关注的焦点。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发现它并没有直接罗列这些具体的“硬核”技术数据,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叙事性的、甚至有些文学性的笔触,从材料的起源、人类对材料的认知发展、以及材料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入手,探讨了“材料”这一概念本身。它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应该用哪种钢板”,而是通过讲述一系列与材料相关的历史故事、发明创造的背后人物,以及不同文明对材料的利用方式,来引发我们对“材料”本身的敬畏与好奇。这种“曲径通幽”的表达方式,虽然与我最初的预期大相径庭,却意外地激发了我对整个材料科学体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兴趣。
评分收到!作为一名对机械材料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来分享一下对一本我最近翻阅过的、虽然书名叫做《GB 713-2014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意想不到的“读后感”。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深入探讨锅炉与压力容器钢板各项技术指标、性能参数、制造工艺以及检验方法的工具书,毕竟“GB 713-2014”这个前缀就自带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我期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奥氏体不锈钢等不同牌号钢板在强度、塑性、韧性、耐腐蚀性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工况下的适用性分析。我也期待能看到一些详尽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无损检测技术在钢板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案例,甚至是钢板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工艺、卷板成型、焊接性能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我脑海中已经构思好了一篇关于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例如核电站、石油化工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选择最合适钢板的指南,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的讨论,似乎绕过了这些我预设的技术细节,而是转而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切入,探讨了材料科学的哲学意义,以及技术标准制定背后的人文关怀。它并没有直接给出“A钢板适合B设备”这样的结论,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标准?”,以及“标准是如何演变的?”,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工程材料的伦理边界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我对《GB 713-2014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这本书最初的设想,是一本能够解答所有关于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疑问的“圣经”。我期望能看到书中详细介绍不同牌号钢板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工艺性能以及许用应力等关键数据,并附有相关的标准图表和计算公式。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制造高压容器时,如何选择能够承受极端压力和温度的特殊钢材,例如镍基合金或高温合金,以及它们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我也期待书中能涵盖钢板的生产工艺流程,从炼钢、轧制到热处理,以及这些工艺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同时,关于钢板的质量检验标准、缺陷判定方法,以及相关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X射线、涡流探伤等)的应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锅炉和压力容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钢板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工程实践。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似乎并没有直接聚焦于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它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用哪种钢板”的答案,而是通过探讨“何为‘好’的钢板”、“‘好’的标准是如何建立的”、“标准如何影响工程实践和安全”,以及“材料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哲学层面的问题,来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标准”的故事,而不是一本“标准”的集合,这种出人意料的视角,反而让我对“为什么”和“如何”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