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代替DL/T5330-2005)

DL/T 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代替DL/T5330-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工混凝土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DL/T 5330-2015
  • 水利工程
  • 混凝土技术
  • 规范标准
  • 工程建设
  • 材料工程
  • 水工结构
  • 混凝土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656
商品编码:10051359815
包装:01
丛书名: 无
开本:04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为规范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 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确定各组成材料的用量,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2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使用的原材料宜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3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4 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5 宜选取zui优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zui小的砂率。6 宜选用zui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zui佳级配。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华全、王迎春、李家正、李文伟、陈改新、陆采荣、董芸、肖开涛、苏 杰、董维佳、严建军、彭尚仕、邝亚力、周世华、石妍、陈霞、林育强、李响、王磊、张建峰、张亮。

l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7 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水工砂浆配合比设计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应用指南 面向一线工程师与科研人员的实用参考 本书旨在为水工混凝土工程的实践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配合比设计与应用指南。水工混凝土作为大体积、高强度、耐久性要求极高的结构材料,其配合比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安全、使用寿命以及经济效益。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水工工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国家相关标准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配合比设计的理论方法、实践操作以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力求成为水工混凝土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配合比数据,而是着重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配合比”以及“如何将设计的配合比有效地应用于工程实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础理论与原则 水工混凝土的特性与要求: 详细分析水工混凝土在不同水环境(如水库、大坝、水闸、水电站厂房等)下的特殊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磨蚀性、耐久性、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水化热控制等。针对不同部位(如面板、防浪墙、溢流面、坝体内部等)混凝土的性能需求差异进行细致阐述。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 深入解读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核心原理,包括体积法、质量法、相对性能法等,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重点阐述如何通过调整各种组分(水泥、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的比例,来满足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 影响配合比设计的关键因素: 全面分析影响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宏观层面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施工工艺、拌合设备、运输条件等;微观层面则涉及原材料的性能(水泥的种类和细度、骨料的级配和岩性、外加剂的类型和掺量、掺合料的活性和细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配合比设计: 强调在配合比设计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作为活性掺合料,减少水泥掺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温差裂缝,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践与方法 原材料的选型与性能检测: 详细介绍用于水工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的质量要求、选用原则以及关键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例如,水泥应重点关注其早期强度、水化热、安定性等;骨料应关注其级配、坚固性、吸水率、含泥量等;外加剂和掺合料应关注其减水、缓凝、增强、抗裂等性能。 骨料级配的设计与优化: 重点讲解骨料级配设计在保证混凝土密实性、流动性、强度和经济性方面的重要性。介绍如何根据集料的特性和所需的和易性,通过合理的粒径组合,优化粗细骨料的配比,达到最理想的骨料堆积密度和表面积,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应用策略: 深入分析各类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增强剂、引气剂等)和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最佳掺量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特别强调如何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选用和复配外加剂与掺合料,以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 试验室配合比的设计与调整: 详细介绍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流程和关键技术。从初步配合比的确定,到试配、性能测试(包括和易性、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融性、耐久性等),再到根据试验结果的不断优化和调整,系统阐述如何在试验室条件下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重点突出水工混凝土特有的试验项目和要求。 考虑水化热的配合比设计: 针对水工混凝土大体积、高强度等特点,重点讲解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选择低水化热水泥,掺加大量的粉煤灰或矿渣粉,以及采用合理的掺合料复配方案,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 抗渗、抗冻融及耐久性配合比设计: 针对水工混凝土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例如提高水泥浆体的密实度,调整骨料级配,掺加引气剂,选用抗渗性好的水泥和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融以及整体耐久性。 第三部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的施工应用与质量控制 生产拌合环节的配合比控制: 强调现场拌合过程中配合比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详细介绍如何建立完善的计量系统,包括称量精度、卸料顺序、拌合时间、拌合次数等,确保现场生产的混凝土与试验室设计的配合比一致。 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性能监测: 介绍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各项性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坍落度(或扩展度)、泌水度、气泡含量、温度、早期强度等。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判断配合比的适用性,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特殊施工条件下的配合比调整: 针对不同施工季节(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和特殊施工部位(如水下混凝土、滑模施工、薄壁结构等),提供相应的配合比调整策略和技术要点。 质量问题的分析与配合比对策: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水工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如开裂、渗漏、强度不足、耐久性下降等,并从配合比设计的角度,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相应的配合比调整和改进建议。 配合比的优化与发展趋势: 展望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智能化配合比设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新型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研发等,鼓励读者关注行业前沿,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系统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大量引用实际工程案例,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注重细节与可操作性: 针对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工程师能够轻松上手。 紧密结合国家标准: 内容紧密围绕国家相关规范,为读者提供权威可靠的设计依据。 关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倡导和推广绿色环保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念。 适用性广: 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海洋工程等各类水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水利水电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的设计师、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试验检测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帮助广大水工混凝土从业者,科学、高效、经济地完成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应用工作,为水工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科学的框架。从宏观的工程需求分析,到微观的材料性能评估,再到具体的配合比计算和优化,整个过程都得到了清晰的阐述。书中关于“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的章节,让我耳目一新,了解到了一些前沿的混凝土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在水工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的配合比设计原则。这对于我进行技术创新和项目升级非常有启发。同时,书中对于“风险评估与应对”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这对于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专业术语的使用恰当,翻译也比较流畅,整体阅读体验很好。我相信,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

对于水工工程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而言,一本权威、实用、与时俱进的设计规范至关重要。这本书正是一本这样的存在。它不仅更新了以往的标准,融入了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共识,更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细节上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耐久性设计”的章节特别关注。水工混凝土结构往往面临严苛的环境考验,如水流冲刷、冻融循环、化学侵蚀等,而耐久性设计是保证工程长期安全运行的生命线。这本书在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认为是相当扎实的,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设计出具有优异耐久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此外,书中对于“绿色混凝土”的理念也进行了体现,鼓励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掺合料,减少水泥用量,这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也为我们进行环保型水工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切实帮助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中的技术难题。

评分

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工程技术书籍中,这本书的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只讲理论、脱离实际的书籍,而是非常接地气。书中提供的配合比设计流程图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列出了在实际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当原材料的参数发生变化时,如何调整配合比;在试配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如何分析原因并纠正。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在实践中的丰富经验。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讲解“质量控制与优化”,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设计,更强调了设计后的实施和监控。从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到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再到施工现场的养护,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设计工具书,更是一本贯穿整个混凝土工程生命周期的实用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力的资料。翻阅这本《DL/T 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条理性非常强。书中从最基本的混凝土性能要求讲起,层层递进,深入到各个影响配合比的因素,比如骨料的特性、水泥的种类、外加剂的选择和掺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性、耐久性等等关键指标。书中对于每一项要求都给出了明确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步骤,并且配有大量的图表和示例,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工程实践,强调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容易忽略的细节。例如,书中关于“试配”章节的描述就非常详尽,从试配的目的、方法到数据记录和分析,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这对于我们这些缺乏丰富经验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一步地引领我走进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精妙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朴实,封面字体清晰,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是那种比较硬挺的哑光纸,翻页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说明用料是比较扎实的。目录部分的排版也很直观,章节标题清晰明了,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就能大致了解到它涵盖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再到一些细节要求,内容应该是非常全面的。我特别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特殊条件下的配合比设计”,这让我感到很期待,因为我目前正在负责一个在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对这部分内容的需求非常迫切,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思路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另外,书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每一页都缝得很紧实,这对于经常需要翻阅和查阅的工具性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保证它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易散架。总的来说,从外观和初步的目录浏览来看,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专业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