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
书名:三国史话
定价:26元
作者:吕思勉 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348650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目录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辨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辨诬
姜维和钟会
三国史话之余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内容提要
吕思勉生前写就《三国史话》一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三国历史和文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战争、地理环境等进行深入解析,为三国历史进行了原貌复原。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因此,吕先生的史论,在独具慧眼的同时,也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中国古代史,而三国时期,更是我反复阅读、津津乐道的时代。市面上关于三国的书籍数不胜数,从演义小说到学术专著,琳琅满目。然而,真正能让我觉得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却并不多见。这本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有分量的历史著作来深入了解一个时代,而吕先生的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硬菜”。它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将重点放在人物的传奇经历和戏剧冲突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三国鼎立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社会变迁。比如,吕先生在分析魏、蜀、吴三国各自的立国基础时,并非简单地从地理位置或者军事力量来评判,而是更侧重于考察三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差异。他会详细分析曹魏政权的中央集权与士族豪强的关系,刘备政权如何利用汉室正统的旗帜来凝聚人心,以及东吴政权如何依靠江南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来巩固其统治。这些分析,都非常精辟,让我对三国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吕先生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部署,也能够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很容易跟上他的思路。他善于运用史料,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都力求客观公正,不盲从也不偏激。这种严谨的治史态度,正是历史著作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初拿到这本《三国史话》,沉甸甸的精装本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吕思勉先生的著作,我一直非常敬佩。他的史学研究,向来以严谨求实、考证精细著称,尤其是在中国通史领域,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能读到他撰写的《三国史话》,我满怀期待。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那开篇的引言所吸引。吕先生并没有急于进入三国故事的纷繁复杂,而是先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将三国时期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成因和走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不像一些通俗史书那样,上来就讲述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或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剧性情节。相反,吕先生更侧重于分析三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层变革。他会从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角度,层层剥茧,揭示出汉朝走向衰亡的必然性,以及何以会在那个时期催生出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史学方法,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仿佛自己也在跟随先生的脚步,一同探寻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仅仅被故事所裹挟。他的文字,虽然是历史的叙述,却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相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对人物的评价,对事件的分析,都显得非常客观,很少带有个人情感的偏颇。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光芒,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反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我个人对历史读物的要求比较高,尤其看重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在这方面无疑是达到了我心中的一个高标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叙述的。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属于这样一类著作。我被他处理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他不仅仅关注那些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和政治角力,更侧重于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长远影响。例如,在讲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时,他并不是简单地将其描述为一场农民起义,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失衡,土地兼并的严重,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是如何共同催生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动乱。这种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谈到三国鼎立的形成时,他也并非将重心放在三位君王的个人才能上,而是更强调当时的历史条件,例如北方豪强的实力对比,南方士族的影响力,以及汉室正统的象征意义等。这些分析,都非常富有洞察力,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而且,吕先生的文字,虽然严谨,却不失文采。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解释清楚,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智识的愉悦。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作为一本经典的史学著作,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三国史话》,就被它所呈现的严谨学风和宏大叙事所吸引。作为一本由吕思勉先生撰写的历史著作,它无疑继承了先生一贯的治史风格:求真务实,考证精细,论述深刻。我之所以特别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坊间通俗读物的视角来看待三国历史。吕先生并没有沉溺于那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观的历史变迁。他会在分析具体事件之前,先为我们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框架,让读者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对于政治制度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他会细致地考察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蜀汉的制度沿袭,以及东吴的世族政治,并分析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人才选拔、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政权的稳定性。此外,他对三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也十分到位,他会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发展等角度,展现出那个时代经济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政治格局。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他在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引人深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历史著作,不仅要看它是否准确地讲述了历史事件,更要看它能否引领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其对历史进程的深度挖掘。吕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力求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例如,在分析三国政权的走向时,他会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入手,解释为何某些政策能够被接受,为何某些人物能够脱颖而出。他还会考察三国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各政权的统治模式。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他能够超越历史叙事中的二元对立,而是从更复杂的角度去剖析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他的文字,不带情绪,但充满智慧,能够让读者在冷静的叙述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这本书的精装本设计,也体现了对内容本身的尊重,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阅读体验。
评分接触吕思勉先生的作品,我总是会被他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所折服。他的《三国史话》也不例外,虽然书名是“史话”,但其内容之丰富,分析之深刻,远超一般的“话”字辈读物。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历史细节的方式。在叙述三国时期的重大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时,他不仅会描绘战役的进程,更会深入剖析导致战役胜败的深层原因。他会考量当时的地理环境、兵力部署、粮草供应、将领的战术智慧,甚至是士兵的士气和民心的向背。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使得他的战役分析显得格外有说服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此外,他对三国时期经济和文化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经济如何维系,文化又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吕先生却能从一些细微之处入手,展现出那个时代经济格局的变迁,比如北方各政权在恢复生产方面的努力,江南地区经济的独特发展模式,以及文化上的一些新变化。他对于一些社会制度的分析,比如租调制、屯田制等,也都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三国历史事件,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全面认知。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优秀的史学著作,应该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产生共鸣。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具备这样的魅力。我一直被他处理历史事件的宏大视角和深邃洞察力所吸引。他不会被零散的史实所困扰,而是能够将它们编织成一张有机的历史图景。在解读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时,他会从更宏观的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出发,解释三国鼎立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的,又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走向终结。他对于经济和文化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他能够细致地描述各个政权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上的一些创新和传承。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他能够摆脱脸谱化的叙事,而是从更复杂的历史维度去审视他们的功过,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他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不断升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出色,体现了对经典著作应有的尊重。
评分我一直对吕思勉先生的史学著作情有独钟,他的《三国史话》更是我案头常备的一本。每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剖”式分析。他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会深入到历史的肌理,去探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比如,在分析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时,他会细致地考量当时魏国与蜀国的国力对比,后勤补给的压力,以及政治上的掣肘。他会指出,虽然诸葛亮在军事上屡屡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但从整体国力来看,蜀国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北伐的成功并非易事。这种客观而冷静的分析,让我对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还擅长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在阐述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他能够细致地描述各政权的经济政策,例如屯田制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作用,以及江南地区经济的独特发展路径。他还关注文化的发展,比如那个时期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新面貌。这些细节的梳理,让三国时期不再仅仅是战争和政治的舞台,而是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时代。
评分在众多三国题材的读物中,我之所以对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情有独钟,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性、更为深刻的历史解读。我常常会被吕先生的分析逻辑所折服。他对于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阐述,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权谋算计,而是深入到各个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比如,在分析蜀汉政权的困境时,他会详细考察其地势的限制、人口的不足,以及北方曹魏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解释为何蜀汉最终难以统一天下。这种基于现实条件的分析,让我觉得格外有说服力。他还擅长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他会关注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他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十分到位,比如对当时交通、通讯条件的考量,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了军事行动的部署。阅读他的著作,就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历史研究,每一处分析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处论述都力求客观公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见解和严谨考证的历史著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无疑满足了我这一需求。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吕先生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将三国时期置于中国古代史的整个脉络中进行考察。他深入分析了三国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潮等多个维度,展现了那个时代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读他的书,我经常会惊叹于他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梳理能力。比如,在分析三国时期人才的流动和选拔制度时,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曹操、刘备、孙权各自为政的用人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他们国家的兴衰。他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的分析,也绝非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战役背后的政治动机、经济支持以及战略考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往往能够摆脱演义小说中的脸谱化形象,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去审视他们的功过是非。他的文字,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历史学者的理性光辉,让人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精装本设计也十分精美,收藏价值很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