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校正古本地理五诀
定价: 480.00元
出版社名称: 华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4
作者: (清) 赵九峰撰; 郑同校订
ISBN编号: 9787516908952
作者简介:赵九峰,字玉材,清朝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能文,善画花鸟。校订者郑同,著名易学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研究,主持出版并参与整理《九州易学丛刊》三十余种.
字数:48千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线装古籍的韵味十足,尤其是宣纸的质感,摸上去温润而细腻,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纸张尚显珍贵的年代。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看得出校订者的用心。不过,我得说,尽管这本书的外观极具收藏价值,但作为一本探讨古代地理风水的著作,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有些期待落空。比如,书中对于特定地貌特征与风水原理之间的关联分析,显得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生动的案例佐证,读起来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实战”的烟火气。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直观的辅助材料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美感,但在实际应用层面,总觉得隔着一层纸,难以触及其核心精髓。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结合实景的图解,这样对于理解“五诀”的精髓会大有裨益。
评分坦白讲,这套书的精装版本无疑是送礼或自藏的佳品,但抛开其精美的外壳,内容本身给我的触动却不深。赵九峰的这部作品,想必在当年是颇有建树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勘测的技术和认知维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很多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判断标准,在如今看来,其科学性有待商榷。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水法”的部分,文字描述非常古雅,但缺乏量化的指标支撑,比如水流的速度、角度的精确测量等。这使得我对如何运用这些“诀窍”来实际评判一块风水宝地感到十分迷茫。它更像是对古代玄学的一种文献记录,而非一本可以指导现代实践的操作手册。如果能加入一些现代地理学或环境科学的视角进行批判性地解读或补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能得到提升。
评分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被其散发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那种老旧而沉静的气息,是现代印刷品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校订者郑同先生的工作值得称赞,他对原文的梳理和考证显然下了大功夫,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文脉络变得相对清晰了一些。然而,当我深入研读其中关于“龙脉走向”的论述时,发现其中关于不同山形水势的描述,虽然用词精妙,但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其间的细微差别着实难以把握。书中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显得有些简略。这使得我在试图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现实观察时,总感觉像是空中楼阁,缺乏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如果能增加一些现代的测绘图与古代描述的对照分析,或许能更好地架起古今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地理五诀”的智慧得以更广泛地传承和应用。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初步印象是,它的印刷和装帧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宣纸的质地使得阅读体验在触觉上是愉悦的。然而,内容层面上,尤其是在探讨“定向与立向”的章节,我发现其论述方式继承了传统地理学的特点——即高度依赖于易学符号和特定图谱的指引。对于我这样主要从工程测量和地质学的角度去理解地理环境的读者来说,书中对“生气流动”的描述显得过于玄奥,缺乏可以被现代工具验证的参照系。例如,书中对于如何确定一个最佳朝向的描述,更多的是基于经验法则的集合,而非一套严谨的计算流程。这使得我对如何在复杂的现代城市环境中应用这些古法产生了巨大的疑问。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种文化研究的底本,去体悟古人的宇宙观,而不是作为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指导工程实践的工具书,它的“古味”太浓,与现代思维的对接点相对较少。
评分这函二册的体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确实给人一种“学问不浅”的印象。线装的装帧,古朴典雅,每一页翻阅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损耗了这份历史的厚重。然而,当我试图去理解“五诀”中关于“砂”的辨识要点时,发现文字描述过于依赖特定的语境和环境,脱离了实地,这些描述就变得极其抽象。举例来说,书中对“迎面砂”和“侧身砂”的区分,仅仅依靠几个文言词汇来界定,对于缺乏实地经验的读者来说,辨识难度极大。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系统,而不是这种高度依赖于经验传承的描述方式。这套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献价值上,作为研究清代风水理论的一个切片,它提供了珍贵的文本,但若论及实操指导,则略显不足,让人感觉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在看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