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精)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民国
  • 学术史
  • 学人
  • 学风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知识分子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00428
商品编码:2158888695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精)
  • 作者:桑兵
  • 定价:69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5980042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84
  • 字数:330千字

内容提要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目录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005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一 圣道与技艺/0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038
三 西体双轨/044
四 分途与合流/050
“中国哲学”探源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058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068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076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088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104
四 龙种?跳蚤? /110
马裕藻与1934 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一 元勋还是罪魁/118
二 解聘与辞职/124
三 师、生、校异趣/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145
五 消沉与发奋/154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一 北将入主南营/164
二 南北新旧/171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179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194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232
陈寅恪的西学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245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254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263
四 取珠还椟/269
五 申论/275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学”渊源 /289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322
二 了解之同情/329
三 宋贤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349
三 方法为仪型 结论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征引文献/373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精) 并非一本描述武林争斗、刀光剑影的书籍。恰恰相反,它是一幅恢宏而细腻的时代画卷,用笔触勾勒出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晚清与民国这一剧烈动荡、深刻变革时期,所经历的精神搏斗、思想碰撞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学风。这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名垂青史的学者,也非孤立地探讨某个学术流派,而是以广阔的视野,将众多的学人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沉浮,如何秉持或改变自己的学术信仰,又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浓郁而复杂的学术氛围。 晚清,这是一个古老帝国垂死挣扎、西方文明汹涌而入的时代。传统的科举制度即将崩塌,新的知识体系如潮水般涌来。在这变革的阵痛中,一批知识分子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他们开始接触、学习、吸收西方科学、哲学、社会学等新知。然而,这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过程。他们如何在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与拥抱外来文明之间寻求解脱?如何在保守与激进、改良与革命之间选择道路?书中所描绘的,正是这些学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抉择。他们可能曾经在宫廷之中为帝王师,也可能在书斋之内苦读经典,更可能走出国门,去亲眼见证“新大陆”的奇迹。他们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思辨,每一次实践,都承载着民族的命运。 民国,这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共和国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分裂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呐喊响彻云霄,思想的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他们创办报刊、成立学社、开设新式学堂,将西方最前沿的思想引入中国,诸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各种思潮如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然而,这份自由并非全然没有代价。政治的纷争、军阀的割据、内战的硝烟,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学术的净土。许多学人不得不面临站队的选择,学术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冲突,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难以回避的课题。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传播新知,也可能在报纸上撰写政论,甚至可能为了坚守学术独立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学术江湖》正是通过描绘这些学人与学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知识世界。它不会告诉你某位学者的生平事迹有多么传奇,但会让你感受到他思想的光芒,他学术的探索,以及他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它不会孤立地介绍某种学术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让你理解这种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脉络,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书中对“学风”的探讨,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何谓“学风”?它并非仅仅指代学术研究的方法,更包含着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知识分子群体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晚清民国,学风的形成与演变,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知识分子自身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有的学风崇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将学术视为生命;有的学风则充满激情与理想,致力于改造社会,振聋发聩;还有的学风,则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独立思考的自由,不为权势所屈,不为潮流所溺。这些不同的学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学术景观。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学人,他们身处战乱之中,却依然坚持在偏远地区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学者的风骨”令人动容。也可能会展现一些学人,他们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受到排挤甚至迫害,但他们并未放弃,反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书中所呈现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大师”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忧、有追求也有困境的普通知识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交游,他们的争论,他们的合作,都构成了那个时代学术活动的生动注脚。 《学术江湖》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学”读物。它试图穿越历史的尘埃,去触摸那些曾经鲜活的思想,去感受那些曾经炽热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关心什么,他们恐惧什么,他们又怀揣着怎样的希望。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源。 本书的“精”字,或许也暗示着其编纂的用心与内容的丰富。它可能涵盖了大量的史料,从私人信件、日记,到学术著作、报刊文章,甚至是当时的社会评论,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学术世界。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与分析,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在“学术江湖”中挥洒智慧、留下足迹的先贤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书写他们的学术人生,又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总而言之,《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精)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将晚清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学风。它不是关于刀剑的传说,而是关于思想的较量,关于精神的传承,关于一个民族在文明碰撞与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所承担的责任与付出的努力。它是一部读来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乏人文温度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视角。读着那些学人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那种精神力量真的很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他们日常的衣着、餐桌上的谈话,甚至是他们私下的笔墨往来,这些零碎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学人世界”。它让我意识到,那些在历史书上被简化的人物,其实都是有血有肉、有各自挣扎和追求的普通人。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自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对于那些对晚清民国历史感兴趣,又想深入了解当时学术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良伴。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切片。

评分

初拿到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都比较专业。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放下了心。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他总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切入到某个学者的具体事件中去,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思路。特别是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描写,处理得既清晰又富有张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乃至引发论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多么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鲜活的个体生命力。对于想要拓宽视野,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参考。

评分

坦白讲,我对历史书籍的阅读通常抱有戒备心理,生怕遇到那种堆砌史料、缺乏灵魂的作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不仅记录了学者的成就,更关注了他们如何“成为”学者——那些选择、那些妥协、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其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隔阂的描摹,尤其精彩,展现了知识共同体内部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风气”二字的把握,那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如何影响了一个人的学术走向,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人文温度的佳作,值得向所有对近代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大力推荐。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很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像那种严谨的学术专著,倒更像是一位深谙此道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段往事。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江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种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明争暗斗,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那时的书斋里传来的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甚至能闻到淡淡的墨香。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代的学者美化,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们的局限性与时代的悲剧色彩。这种客观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度,又不失阅读的乐趣。对于想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与追求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温度”。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挖掘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文献和私信,从而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学术生态图”。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被符号化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缺点、有热情、有挣扎的个体。比如,某个学者在经济困窘时如何维系自己的研究,某个学派如何在政治风暴中艰难求存,这些细节处理得入木三分。这种“微观”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的厚重感不再遥远,而是变得可以触摸。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坚韧和傲骨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书,它的回味悠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