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005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一 圣道与技艺/0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038
三 西体双轨/044
四 分途与合流/050
“中国哲学”探源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058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068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076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088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104
四 龙种?跳蚤? /110
马裕藻与1934 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一 元勋还是罪魁/118
二 解聘与辞职/124
三 师、生、校异趣/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145
五 消沉与发奋/154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一 北将入主南营/164
二 南北新旧/171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179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194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232
陈寅恪的西学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245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254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263
四 取珠还椟/269
五 申论/275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学”渊源 /289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322
二 了解之同情/329
三 宋贤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349
三 方法为仪型 结论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征引文献/373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视角。读着那些学人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那种精神力量真的很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他们日常的衣着、餐桌上的谈话,甚至是他们私下的笔墨往来,这些零碎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学人世界”。它让我意识到,那些在历史书上被简化的人物,其实都是有血有肉、有各自挣扎和追求的普通人。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自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对于那些对晚清民国历史感兴趣,又想深入了解当时学术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良伴。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切片。
评分初拿到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都比较专业。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放下了心。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他总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切入到某个学者的具体事件中去,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思路。特别是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描写,处理得既清晰又富有张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乃至引发论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多么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鲜活的个体生命力。对于想要拓宽视野,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参考。
评分坦白讲,我对历史书籍的阅读通常抱有戒备心理,生怕遇到那种堆砌史料、缺乏灵魂的作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不仅记录了学者的成就,更关注了他们如何“成为”学者——那些选择、那些妥协、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其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隔阂的描摹,尤其精彩,展现了知识共同体内部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风气”二字的把握,那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如何影响了一个人的学术走向,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人文温度的佳作,值得向所有对近代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大力推荐。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很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像那种严谨的学术专著,倒更像是一位深谙此道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段往事。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江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种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明争暗斗,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那时的书斋里传来的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甚至能闻到淡淡的墨香。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代的学者美化,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们的局限性与时代的悲剧色彩。这种客观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度,又不失阅读的乐趣。对于想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与追求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温度”。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挖掘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文献和私信,从而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学术生态图”。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被符号化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缺点、有热情、有挣扎的个体。比如,某个学者在经济困窘时如何维系自己的研究,某个学派如何在政治风暴中艰难求存,这些细节处理得入木三分。这种“微观”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的厚重感不再遥远,而是变得可以触摸。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坚韧和傲骨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书,它的回味悠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