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書簡(中德雙語·附文本解讀·典藏版) [德] 席勒 著 社科文獻

美育書簡(中德雙語·附文本解讀·典藏版) [德] 席勒 著 社科文獻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席勒 著,徐恒醇 譯
圖書標籤:
  • 美學
  • 德語文學
  • 古典文學
  • 席勒
  • 中德雙語
  • 文本解讀
  • 典藏版
  • 社科文獻
  • 文學理論
  • 美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5317
商品編碼:20477735317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席勒的《美育書簡》是德國古典美學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構成從康德美學到黑格爾美學的中介和轉摺,而且是古典美學邁嚮馬剋思美學思想的一座橋梁。它在康德主體性哲學的基礎上,提齣瞭審美現代性的問題。

這是一部美育的曆史宣言書,針對現代社會人格分裂和異化的現實,從曆史的高度提齣確立感性在人性構成中的基礎地位、培養全麵發展完整人格的理論,由此突破瞭原有素質教育的局限,D一次把德、智、體、美四育並列並有機聯係起來。同時它又是一部美育的法典,要求從人性的高度把握美的本質,從人的需要和活動來認識人性發展的特性。

本書為中德雙語本,譯文明晰流暢,並附文本解讀,深入淺齣,既適應瀏覽閱讀,也適應專業研究。

 

內容簡介

《美育書簡》是德國古典美學傢席勒的代錶作。內容為1793~1794年作者寫給丹麥王子剋裏斯謙公爵的27封信。它是美育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學現代性的開山之作。席勒在本書中D一次明確提齣瞭"審美教育"的概念,並對美育的性質、特徵和社會作用作瞭係統闡釋。本書為中德雙語典藏本。徐恒醇先生為每一封信撰寫文本解讀,以盼更多讀者能夠從這一經典美學著作中獲得思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弗裏德裏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1.10~1805.05.09),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傢、哲學傢、曆史學傢和劇作傢,德國啓濛文學的代錶人物之一。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傢。

目 錄

譯者前言/1

D 一封信 提齣美育的理論背景/23

第二封信 現時代的劣根性與美的追求/27

第三封信 讓人格的培育為法治社會開闢道路/31

第四封信 性格的完整性錶現在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共存/37

第五封信 人性墮落的根源在於文化本身/43

第六封信 文化發展中的片麵性/47

第七封信 現時國傢是人性分裂的禍根/59

第八封信 啓濛要立足於人的感性/63

第九封信 藝術的教育職能/68

第十封信 審美教育對人格培養的作用/75

第十一封信 人的感性本性與理性本性/84

第十二封信 感性衝動與(理性)形式衝動/90

第十三封信 兩種衝動的對立和局限/95

第十四封信 遊戲衝動的整閤作用/103

第十五封信 遊戲衝動指嚮美的理想/109

第十六封信 融閤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117

第十七封信 人性的理想與美的理想/121

第十八封信 美可以使感性與理性相互溝通/126

第十九封信 人的發展就是人的規定/132

第二十封 信美育的目標:培養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和諧/142

第二十一封信 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147

第二十二封信 藝術的審美效應/152

第二十三封信 審美教養使自然規律和理性法則都不能束縛人的自由選擇/161

第二十四封信 人的發展的三種狀態:物質狀態、審美狀態、道德狀態/170

第二十五封信 美既是主體的觀照對象,又是主體的行為狀態/181

第二十六封信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顯現/188

第二十七封信 審美王國的法則是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199

推薦參考文獻/212

德語原文/214

譯者後記/343   


美育書簡:喚醒沉睡的靈魂,重塑和諧的個體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著作,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指引著我們探尋內心的深邃,理解存在的意義。席勒的《美育書簡》便是其中一顆耀眼奪目的星辰。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封封充滿真摯情感與深刻洞見的書信,是作者在動蕩時代背景下,對人性、社會與藝術之間復雜關係的深沉思考。這部作品,以其跨越時空的智慧,至今仍能觸動現代讀者的心靈,提供一種看待世界和審視自我的全新視角。 一、時代的呼喚與思想的萌芽:一個時代的背景 《美育書簡》誕生於十八世紀末,一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法國大革命的硝煙尚未散盡,理性與激情的碰撞、自由與秩序的衝突,在整個歐洲大陸激蕩。德國,作為一個文化與思想高度發達的國度,同樣籠罩在時代的迷霧之中。啓濛運動以來,對理性的過度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導緻瞭人性的片麵化,過度的理性化壓抑瞭情感的張力,也使得社會結構日益僵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深。 席勒,作為一位傑齣的劇作傢、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深刻的哲學傢,敏銳地捕捉到瞭這個時代精神的癥結。他深切地感受到,僅僅依靠冰冷的理性無法解決人類麵臨的睏境,社會的弊病根源在於個體精神的失衡與分裂。他認為,一個真正健全、和諧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個體內心和諧的基礎上。而這種和諧,並非摒棄理性,而是需要一種更為全麵的力量來喚醒和塑造,這股力量便是“美”。 二、美育的召喚:超越功利的審美人格 “美育”——這個詞匯本身就蘊含著席勒的核心思想。《美育書簡》並非鼓勵人們沉溺於膚淺的感官享樂,而是倡導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教育。席勒認為,當下的社會,人被異化為工具,被功利和物質所裹挾,失去瞭完整的、自由的自我。無論是藝術傢、學者,還是普通市民,都被束縛在特定的角色和職能中,人性中的豐富性與活力被壓抑,個體如同被割裂的零件,缺乏整體的和諧。 他指齣,真正的“美育”能夠彌閤這種分裂,它引導我們去感受、去創造,去體驗超越功利的目的性之美。這種美,並非僅僅是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一種能夠讓靈魂自由舒展的力量。通過審美活動,個體能夠重新找迴被遺忘的敏感,激活被壓抑的激情,實現理性與情感、精神與肉體的統一。 席勒的“美育”理念,是對當時盛行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潮的一種有力反擊。他堅信,隻有當個體的人格得到全麵的、和諧的發展,纔能真正實現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這種發展,不應是單方麵的技能培養,而應是對人性深層需求的關照,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三、自由的抉擇:衝動與形態的辯證統一 在《美育書簡》中,席勒深入探討瞭人類自由的本質。他將人的衝動分為兩種:物質衝動(sinnliche Trieb)和形式衝動(geistige Trieb)。物質衝動源於我們作為感性存在,對感官經驗的追求,是生命力的體現,但如果放任自流,則可能導緻放縱和混亂。形式衝動則源於我們的理性,是對秩序、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但如果過度壓抑,則可能導緻僵化和壓抑。 席勒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能夠在這兩種衝動之間找到平衡,並最終升華。而實現這種平衡的關鍵,便是“美的狀態”(schöner Zustand)。在美的狀態下,人的物質衝動和形式衝動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我們既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激情,又能保持理性的清明與秩序。 他用“遊戲”(Spiel)來形容這種理想的自由狀態。遊戲並非無關緊要的消遣,而是人類最能體現自由與創造力的活動。在遊戲中,我們能夠暫時擺脫現實的束縛,體驗一種目的性與自由的統一。當個體能夠以一種遊戲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去從事各項活動,那麼他便能擺脫被外部目的所奴役,實現真正內在的自由。 四、審美作為解放之路:從奴役到自由的躍升 席勒筆下的“美育”,是一種解放性的力量。在等級森嚴、壓迫不斷的社會環境中,個體常常感到自己被禁錮,被剝奪瞭自由。而審美體驗,則為個體提供瞭一個逃離現實壓迫、重獲內在自由的途徑。 他將這種解放過程描述為一種“上升”(Aufhebung)。通過審美,我們得以從被動的感性存在,上升為主動的精神主體。我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去塑造、去創造。這種上升,是將低級的感官衝動,提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形式原則;是將片麵的個體經驗,升華為超越個體限製的普適性真理。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不厭其煩地闡述瞭藝術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藝術作品,特彆是偉大的悲劇和詩歌,能夠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觸及我們潛藏的情感,同時又以其理性結構和形式之美,引導我們超越個體的悲歡離閤,去體悟更宏大的人生哲理。它們讓我們在沉浸於情感的同時,又不失理性的審視,從而實現情感與理性的和諧。 五、德意誌民族的理想:一個文化民族的自我期許 《美育書簡》不僅僅是對個體精神的呼喚,更是席勒對德意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在那個被分裂、被外族勢力影響的時代,德意誌民族渴望確立自身的文化獨立與民族認同。席勒將“美育”視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他認為,一個擁有高度發達的審美文化、注重個體精神自由的民族,纔是一個真正強大而有生命力的民族。通過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尊重,德意誌民族能夠超越政治的分裂和物質的貧乏,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精神共同體。他希望,德意誌民族能夠成為一個“文化民族”(Kulturvolk),一個以其精神財富而聞名於世的民族。 《美育書簡》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對這種理想的實踐。它以飽含激情和深刻洞見的文字,試圖喚醒沉睡的靈魂,引導國人走嚮更高級的精神境界。它所倡導的美育精神,不僅是德國文化復興的旗幟,也為後世無數追求精神解放的個體提供瞭精神上的食糧。 六、跨越時空的共鳴:在現代社會的迴響 時至今日,《美育書簡》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在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容易感到焦慮、迷失和疏離。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被功利化的目標所驅使,甚至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也常常流於錶麵的應酬,而難以觸及內心的深處。 席勒的“美育”理念,在此時此刻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停下腳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體驗藝術的魅力,去喚醒沉睡的靈魂。它鼓勵我們,不僅要追求物質的富足,更要追求精神的豐盈;不僅要掌握生存的技能,更要學會生活的藝術。 《美育書簡》以其獨特的魅力,引領我們去思考:在一個越來越傾嚮於分工和專業化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保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一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我們如何纔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又如何纔能分辨真僞,守護我們的精神傢園? 這本著作,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邀請讀者一同踏上自我探索與精神升華的旅程。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們重拾被遺忘的詩意,喚醒沉睡的靈魂,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和諧與自由。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精神的深度,並從中汲取力量,去麵對和塑造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幾遍下來,我越發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美學理論範疇。它觸及瞭社會結構、個體解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席勒仿佛一位先知,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就預見到瞭現代社會異化和工具理性可能帶來的精神睏境。他所倡導的“美育”,並非是讓人們去學習如何畫畫或彈琴,而是一種心靈的塑造工程,是培養具備完整人性、能夠自主判斷和自由選擇的公民的關鍵路徑。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距離席勒所期望的“美學國傢”還有多遠?這本書提供的思考工具,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教育體製,以及我們對“全麵發展”的真正理解。這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是許多新近齣版的理論著作所不具備的深度和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質感,用“典藏”二字形容,毫不誇張。社科文獻齣版社的齣品,一嚮以其紮實的學術基礎和精良的製作工藝著稱,這本《美育書簡》自然也不例外。書頁紙張的厚度適中,裝訂牢固,墨色清晰,即便是反復翻閱,也絲毫沒有廉價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附帶的“文本解讀”部分,對我這樣不是科班齣身,但又想深入瞭解席勒思想背景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些解讀並非簡單的注解,而是對當時社會、文化語境的梳理,以及對席勒理論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的梳理。它們像是一把把精準的鑰匙,幫助我打開瞭那些深藏在晦澀哲學概念背後的具體意義。沒有這些輔助材料,純粹麵對晦澀的原著,很多深刻的洞見可能會被輕易地錯過。這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完整和立體,從“形”到“神”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

評分

這本《美育書簡》的中文譯本,拿到手時就被它厚實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啓濛時代的思想思潮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像席勒這樣將哲學思辨與藝術實踐相結閤的大傢,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初讀之下,那種直抵人心的語言張力便撲麵而來,即便是在翻譯的語境下,依然能感受到原著那種磅礴的氣勢和嚴密的邏輯推演。它不僅僅是一部闡述美學理論的著作,更像是一封封寫給時代和讀者的信劄,充滿瞭對人類精神自由的深切關懷。作者在書中對“形式衝動”和“感性衝動”的辨析,為我們理解藝術在個體完善和社會構建中的作用,提供瞭一個極為深刻的框架。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遊戲本能”的論述,它巧妙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提示我們,真正的自由並非逃離規範,而是在高度的約束中實現精神的超越。整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顯得非常考究,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與席勒一同進行著對美與人性的終極追問。我感覺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之旅,而非簡單的文本閱讀。

評分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一定是“沉靜的力量”。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捧起這本典藏版的書捲,本身就是一種與外界喧囂的有效隔絕。它要求讀者放慢速度,去跟隨作者那條清晰而又蜿蜒的論證路徑。德語原文的並置,更像是一種對專注力的訓練。我喜歡在閱讀核心論述時,偶爾將目光投嚮對麵的德文,感受那種跨文化交流的奇妙體驗。這本書的“典藏”屬性,讓我更願意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神的收藏品。每一次拂去書頁上的灰塵,都會重新激發起我對更高尚、更完整人性的嚮往。它教會我,真正的審美,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途徑。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其“中德雙語”的配置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外德語專業的學生,我深知原著的魅力與翻譯的挑戰。席勒的德語原文,其復雜句式和哲學詞匯的精確性,往往讓非母語學習者望而卻步,而這個版本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似乎也盡可能地保留瞭原有的韻味。我特意對照瞭一些關鍵段落的德文,發現譯者在處理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時,下瞭極大的功夫,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讓中文讀者能夠順暢地理解其內在的邏輯流。這種“雙語對讀”的模式,對於深入探究文本的細微差彆,簡直是再好不過的工具。每一次閱讀,都像是經曆瞭一次雙重的理解過程:先通過德文去感受作者思維的原始脈絡,再通過中文去審視其在另一種語言體係中的完美轉譯。這種原著與譯注的結閤,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學術價值,絕對是研究者和深度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