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席勒的《美育書簡》是德國古典美學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構成從康德美學到黑格爾美學的中介和轉摺,而且是古典美學邁嚮馬剋思美學思想的一座橋梁。它在康德主體性哲學的基礎上,提齣瞭審美現代性的問題。
這是一部美育的曆史宣言書,針對現代社會人格分裂和異化的現實,從曆史的高度提齣確立感性在人性構成中的基礎地位、培養全麵發展完整人格的理論,由此突破瞭原有素質教育的局限,D一次把德、智、體、美四育並列並有機聯係起來。同時它又是一部美育的法典,要求從人性的高度把握美的本質,從人的需要和活動來認識人性發展的特性。
本書為中德雙語本,譯文明晰流暢,並附文本解讀,深入淺齣,既適應瀏覽閱讀,也適應專業研究。
內容簡介
《美育書簡》是德國古典美學傢席勒的代錶作。內容為1793~1794年作者寫給丹麥王子剋裏斯謙公爵的27封信。它是美育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學現代性的開山之作。席勒在本書中D一次明確提齣瞭"審美教育"的概念,並對美育的性質、特徵和社會作用作瞭係統闡釋。本書為中德雙語典藏本。徐恒醇先生為每一封信撰寫文本解讀,以盼更多讀者能夠從這一經典美學著作中獲得思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弗裏德裏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1.10~1805.05.09),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傢、哲學傢、曆史學傢和劇作傢,德國啓濛文學的代錶人物之一。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傢。
目 錄
譯者前言/1
D 一封信 提齣美育的理論背景/23
第二封信 現時代的劣根性與美的追求/27
第三封信 讓人格的培育為法治社會開闢道路/31
第四封信 性格的完整性錶現在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共存/37
第五封信 人性墮落的根源在於文化本身/43
第六封信 文化發展中的片麵性/47
第七封信 現時國傢是人性分裂的禍根/59
第八封信 啓濛要立足於人的感性/63
第九封信 藝術的教育職能/68
第十封信 審美教育對人格培養的作用/75
第十一封信 人的感性本性與理性本性/84
第十二封信 感性衝動與(理性)形式衝動/90
第十三封信 兩種衝動的對立和局限/95
第十四封信 遊戲衝動的整閤作用/103
第十五封信 遊戲衝動指嚮美的理想/109
第十六封信 融閤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117
第十七封信 人性的理想與美的理想/121
第十八封信 美可以使感性與理性相互溝通/126
第十九封信 人的發展就是人的規定/132
第二十封 信美育的目標:培養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和諧/142
第二十一封信 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147
第二十二封信 藝術的審美效應/152
第二十三封信 審美教養使自然規律和理性法則都不能束縛人的自由選擇/161
第二十四封信 人的發展的三種狀態:物質狀態、審美狀態、道德狀態/170
第二十五封信 美既是主體的觀照對象,又是主體的行為狀態/181
第二十六封信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顯現/188
第二十七封信 審美王國的法則是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199
推薦參考文獻/212
德語原文/214
譯者後記/343
讀完幾遍下來,我越發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美學理論範疇。它觸及瞭社會結構、個體解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席勒仿佛一位先知,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就預見到瞭現代社會異化和工具理性可能帶來的精神睏境。他所倡導的“美育”,並非是讓人們去學習如何畫畫或彈琴,而是一種心靈的塑造工程,是培養具備完整人性、能夠自主判斷和自由選擇的公民的關鍵路徑。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距離席勒所期望的“美學國傢”還有多遠?這本書提供的思考工具,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教育體製,以及我們對“全麵發展”的真正理解。這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是許多新近齣版的理論著作所不具備的深度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質感,用“典藏”二字形容,毫不誇張。社科文獻齣版社的齣品,一嚮以其紮實的學術基礎和精良的製作工藝著稱,這本《美育書簡》自然也不例外。書頁紙張的厚度適中,裝訂牢固,墨色清晰,即便是反復翻閱,也絲毫沒有廉價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附帶的“文本解讀”部分,對我這樣不是科班齣身,但又想深入瞭解席勒思想背景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些解讀並非簡單的注解,而是對當時社會、文化語境的梳理,以及對席勒理論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的梳理。它們像是一把把精準的鑰匙,幫助我打開瞭那些深藏在晦澀哲學概念背後的具體意義。沒有這些輔助材料,純粹麵對晦澀的原著,很多深刻的洞見可能會被輕易地錯過。這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完整和立體,從“形”到“神”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
評分這本《美育書簡》的中文譯本,拿到手時就被它厚實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啓濛時代的思想思潮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像席勒這樣將哲學思辨與藝術實踐相結閤的大傢,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初讀之下,那種直抵人心的語言張力便撲麵而來,即便是在翻譯的語境下,依然能感受到原著那種磅礴的氣勢和嚴密的邏輯推演。它不僅僅是一部闡述美學理論的著作,更像是一封封寫給時代和讀者的信劄,充滿瞭對人類精神自由的深切關懷。作者在書中對“形式衝動”和“感性衝動”的辨析,為我們理解藝術在個體完善和社會構建中的作用,提供瞭一個極為深刻的框架。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遊戲本能”的論述,它巧妙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提示我們,真正的自由並非逃離規範,而是在高度的約束中實現精神的超越。整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顯得非常考究,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與席勒一同進行著對美與人性的終極追問。我感覺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之旅,而非簡單的文本閱讀。
評分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一定是“沉靜的力量”。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捧起這本典藏版的書捲,本身就是一種與外界喧囂的有效隔絕。它要求讀者放慢速度,去跟隨作者那條清晰而又蜿蜒的論證路徑。德語原文的並置,更像是一種對專注力的訓練。我喜歡在閱讀核心論述時,偶爾將目光投嚮對麵的德文,感受那種跨文化交流的奇妙體驗。這本書的“典藏”屬性,讓我更願意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神的收藏品。每一次拂去書頁上的灰塵,都會重新激發起我對更高尚、更完整人性的嚮往。它教會我,真正的審美,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途徑。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其“中德雙語”的配置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外德語專業的學生,我深知原著的魅力與翻譯的挑戰。席勒的德語原文,其復雜句式和哲學詞匯的精確性,往往讓非母語學習者望而卻步,而這個版本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似乎也盡可能地保留瞭原有的韻味。我特意對照瞭一些關鍵段落的德文,發現譯者在處理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時,下瞭極大的功夫,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讓中文讀者能夠順暢地理解其內在的邏輯流。這種“雙語對讀”的模式,對於深入探究文本的細微差彆,簡直是再好不過的工具。每一次閱讀,都像是經曆瞭一次雙重的理解過程:先通過德文去感受作者思維的原始脈絡,再通過中文去審視其在另一種語言體係中的完美轉譯。這種原著與譯注的結閤,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學術價值,絕對是研究者和深度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