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西方服装设计简史 服装设计书籍 各时期流行的时装元素 服装面料介绍书籍 时装简史

包邮 西方服装设计简史 服装设计书籍 各时期流行的时装元素 服装面料介绍书籍 时装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NJ史蒂文森 著
图书标签:
  • 服装设计
  • 服装史
  • 西方服装
  • 时装元素
  • 服装面料
  • 时尚史
  • 设计书籍
  • 包邮
  • 简史
  • 流行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913241
商品编码:2442466439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28
出版时间:2018-01-01
字数:625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西方服装设计简史
            定价 88.00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28开
作者 [英]N.J.史蒂文森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字数 625000
ISBN编码 9787566913241
重量 814


内容介绍
“每一代人,都不免对旧潮流嗤之以鼻,却对新潮流奉若真理。” 正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说,一个社会的服装流行风格,不仅彰显其独特的品味,也令人追忆起时尚偶像。 《西方服装设计简史》一书着眼于过去200年间的服装历史,呈现了一个个独特的服装风格或完整的风貌在镁光灯下展露风姿的那些历史瞬间。 一条“奢华无比”的视觉时间轴,从18世纪末延伸至今,穿插以清晰的造型、结构与色彩。 各时期流行的时装元素,不管是高跟或短裙,巴斯尔裙撑或束带,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丰富的图像资料。 完整的图片和放大的细节,廓型与面料的对照,同时对塑造流行风格的重要设计师进行了详细介绍。

目录


1800-1837 摄政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            


1837-1858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                       


1858-1870 高ji时装定制


1870-1914 美好年代


1914-1930 装饰艺术风格与咆哮的20年代


1930-1939 时髦的30年代


1939-1947 战争的影响


1960-1969 新风貌


1969-1985 摇摆的60年代


1969-1985 华丽摇滚到新浪漫主义的过渡


1985-2020 复古与变革



《面料的诗篇:全球纺织工艺与文化传承》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全球纺织工艺的宏伟画卷,追溯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纤维、纱线、织物如何成为文化表达、技术革新与经济命脉的核心载体。我们不聚焦于特定时期的西方服装剪裁或流行款式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支撑起一切服饰与装饰艺术的物质基础——面料本身。 本书的结构旨在构建一个从自然到合成、从古代手工到现代工业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织物如何存在”的深刻理解,而非“织物如何被穿着”。 第一篇:源起——自然纤维的馈赠与驯化 本篇将追溯人类最早与纤维结缘的历史。我们将详细考察四大基础天然纤维的起源、地理分布及其在早期文明中的地位: 1. 棉花(Cotton):文明的白色黄金 起源与传播路径: 重点阐述印度河流域、中美洲(秘鲁地区)独立驯化过程的差异性,以及棉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向欧亚大陆的扩散。 品种学与地域特性: 剖析长绒棉(如海岛棉、皮马棉)与短绒棉在纤维长度、强度和光泽上的差异,以及特定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地方性棉纺织品的特征。 古代加工技术: 详述早期的轧棉工具(如印度早期的滚轴轧棉机、中国和埃及的楔形工具),以及手工纺纱(如指锭、手摇纺车)对纱线均匀度和强度的影响。 2. 麻类(Linen & Hemp):古老韧性的象征 亚麻(Linen): 探究亚麻在尼罗河流域的地位,分析其纤维从植物韧皮部提取(沤制、刮麻、打麻)的复杂工艺。重点描述古埃及木乃伊包裹、欧洲中世纪宗教服饰中亚麻的重要性及其耐久性原理。 大麻(Hemp): 考察大麻纤维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中亚)的航海、绳索和粗纺织物中的应用,对比其在抗拉伸性和耐候性上相对于棉和羊毛的优势。 3. 丝绸(Silk):帝国的织物密码 蚕的生物学与养蚕技术: 详细描述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历程,以及中国独有的缫丝技术——从茧的浸泡、提取到单丝的汇集,揭示其工艺的精妙之处。 丝织品的结构分类: 不仅仅是描述“绫罗绸缎”,而是从结构上区分平纹、斜纹、缎纹等基本组织结构在丝织品中呈现出的独特光泽和垂坠感(如提花技术的早期应用)。 技术外泄与文化影响: 分析丝绸技术如何作为国家机密传播,以及它在罗马帝国、拜占庭乃至中亚贸易中的经济价值。 4. 羊毛(Wool):气候适应的工程学 品种差异与纤维特性: 区分细羊毛(如美丽诺羊毛)与粗羊毛(如地毯用羊毛)的鳞片结构、卷曲度和保暖机理。 前纺处理的挑战: 重点探讨羊毛脂(Lanolin)的去除过程(皂化处理)以及不同程度的梳理(Carding)和精梳(Combing)如何决定了最终纱线的品质(如英格兰精梳羊毛的精细度)。 第二篇:工艺的飞跃——机械化与合成的时代 本篇将重点考察工业革命以来,纺织技术如何从手工作坊转向大规模生产,以及化学工业如何彻底改变了纤维的构成。 1. 机械化纺织的革命 珍妮纺纱机与动力织机的冲击: 分析这些发明如何标准化了纱线规格,使得大规模、均匀的布料生产成为可能,并探讨其对传统手工业者的社会影响。 织造技术的演进: 详细介绍提花机(Jacquard Loom)的发明,将其视为早期编程逻辑的体现,如何实现复杂图案的精确再现,以及它对装饰性织物生产的颠覆性作用。 2. 人造纤维的诞生与面料的重塑 早期再生纤维: 深入解析粘胶纤维(Rayon,人造丝)的化学过程——如何将木浆纤维素重新溶解并挤出,以模仿天然丝绸的光泽和手感,以及其早期的局限性(如湿强度差)。 完全合成纤维的突破: 详细剖析尼龙(Nylon,聚酰胺)和聚酯纤维(Polyester)的发明。这不是关于服装美学,而是关于材料科学的胜利——探讨聚合物链的构建、聚合反应的控制,以及这些材料如何以其耐用性、抗皱性和低成本特性,彻底改变了全球纺织工业的基础。 特种功能性纤维: 简要介绍腈纶、氨纶(Spandex/Elastane)等纤维,着重于其分子结构赋予的弹性、保暖性或阻燃性等特定功能,而非其在时装中的运用。 第三篇:织物的语言——结构、纹理与后整理 本篇专注于纺织品物理结构的分析,揭示纹理如何影响面料的重量、悬垂性和视觉效果。 1. 基础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 平纹(Plain Weave): 结构最简单,但通过纱线粗细的对比(如帆布、府绸)可产生巨大的纹理差异。 斜纹(Twill): 重点分析其经纬交织形成的对角线纹理(如牛仔布、斜纹呢),以及这种结构带来的高密度和耐磨性。 缎纹(Satin/Sateen): 探讨长浮线如何最大化表面光泽,以及结构上的弱点(易勾丝)与美学优势之间的平衡。 2. 复杂织物结构 起圈织物(Pile Fabrics): 分析天鹅绒(Velvet)、灯芯绒(Corduroy)中垂直纤维簇的形成方式,这些纤维如何捕捉光线并创造深度感。 针织与纬编、经编: 对比传统梭织与针织的根本区别——循环结构赋予的弹性(Loop Structure),这是理解现代运动服饰材料的关键。 3. 后整理的魔术 固色与印花技术: 介绍染料化学的基础(活性染料、分散染料),以及印花工艺(如滚筒印花、丝网印花)对图案再现的精度影响。 物理性后整理: 深入探讨如磨毛(产生绒感)、轧光(增加光泽)、树脂整理(抗皱)等工艺如何通过改变织物表面和内部结构来赋予材料新的物理属性。 结论:面料的未来与可持续性挑战 本书最后将探讨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微塑料污染、水资源消耗,以及生物基材料和闭环回收技术在面料创新中的潜力。我们将关注材料科学家如何通过更环保的化学过程和更智能的纤维设计,推动纺织工业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内容严谨、侧重科学原理与工艺技术,旨在为纺织专业人士、材料科学家、历史研究者以及对纤维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详实的、聚焦于“物性”与“工艺”的深度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服装面料的介绍部分其实抱有更高的期待,毕竟面料是构成服装灵魂的关键。这本书在这块的篇幅还算可观,从天然纤维如丝绸、羊毛的特性、纺织工艺讲起,到合成纤维如尼龙、聚酯纤维的兴起及其对现代时装的影响,都有所覆盖。然而,这种覆盖更偏向于“罗列事实”而非“体验感受”。比如,谈到真丝的垂坠感,并没有太多笔墨去描绘它在不同光线下如何变化,或者它在历史上如何与特定阶层挂钩。当我看到关于功能性面料的介绍时,感觉信息量有点泛泛而谈,比如提到防水透气面料,但没有详细说明不同科技面料之间关键性能指标的差异化,比如Gore-Tex与其他品牌的微孔技术的本质区别。说实话,对于一个有点动手能力的设计师来说,我更希望看到面料的触感、悬垂性、染色性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参数,而不是停留在化学成分的介绍上。它提供了基础知识,但缺乏那种能让人“闻到”面料味道的生动描写,导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略显枯燥,更像是教科书的附录。

评分

关于“各时期流行的时装元素”,这本书的图例选择倒是挺中规中矩的,基本都是教科书里最常出现的经典造型。从维多利亚时期的紧身胸衣轮廓,到二十年代的低腰直筒,再到八十年代的权力套装,元素提炼得很清晰。但是,这种清晰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预设性”。我总觉得,真正的时装元素流行,往往伴随着地下文化的反作用力或者对主流审美的颠覆。比如,朋克文化对破洞、别针的运用,或者街头滑板文化对宽松廓形的影响,这些自下而上的元素是如何被主流时装界吸收和“驯化”的,书中着墨不多。它更多地展示了“什么流行了”,但很少探究“为什么会流行”以及“流行结束后这些元素如何退场或演变”。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边缘、更具争议性的元素是如何一步步被时尚圈接纳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已定型风格的描绘上。这让我在阅读时,总觉得少了点“野性”和“先锋性”的冲撞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加上一抹低调的金色点缀,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对“历史”的敬意。我原本是冲着“西方服装设计简史”这个标题来的,期待能系统地梳理一下从古希腊束腰到香奈儿小黑裙的演变脉络。翻开后,发现它在对重要历史节点的梳理上确实下了功夫,比如对洛可可时期繁复装饰的解析,以及对新古典主义如何回归简洁线条的论述,都比较到位。不过,我个人感觉,对于一些关键设计师的“设计哲学”挖掘得还不够深入。比如,达利对超现实主义在时装中的运用,或者迪奥“新风貌”对战后女性形体解放的复杂意义,如果能再多一些图例的细节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交叉解读,这本书的学术厚度会更上一层楼。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时间线”,而非一本深入“思想史”的著作,适合作为入门资料快速建立框架,但对于想深入探究设计背后的文化驱动力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侧重理论分析的专著来补充。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合格的、条理清晰的概述性读物,但在“简史”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是令人愉悦的,纸张的质感也对得起它的价格,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本备查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让你能够快速区分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差异,或者掌握香奈儿的几个核心设计哲学。然而,作为一本深入研究的读物,它在“深度”和“批判性”上有所欠缺。我阅读时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考证,或者某个设计决策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但这些洞见似乎总在最后一层窗户纸前被轻轻带过。它像是一张高清的地图,把所有主要的城市和道路都标记出来了,但你真正想知道的那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小巷故事”和“历史典故”,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它是一份优秀的“参考手册”,但远未达到“思想启迪”的层面,看完之后,我更急切地想去找一些更具个性和深度的设计师传记或论文来填补空白。

评分

阅读这本书时,我对“时装简史”这个宏大叙事下的叙事视角产生了疑问。它似乎是以一种非常“巴黎中心论”的视角来讲述历史的,重点自然落在了法国高级定制的辉煌上。当然,法国在时装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时尚的版图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例如,日本解构主义设计师在八九十年代对传统时装语言的彻底颠覆,或者意大利以剪裁和面料工艺为核心的强势崛起,在本书中的篇幅显得相对单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全球视野,能够平等地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和风格。这种略显单一的视角,可能会让初学者误以为时装史就是一部法国时装的兴衰史。如果能在论述中增加对地域特色、非西方美学如何间接或直接影响西方设计的话题探讨,这本书的格局会打开很多,读起来也会更有时代感和国际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