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1940年至**》是一部全面认识当代艺术状况的个人叙述。美国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以史家的如椽之笔-再现了艺术历史的画面,展现了一种多样的历史视角和近距离的艺术生存环境。它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随着**一体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也将观照的视野中,很好地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位置,也是历史给予中国艺术全面发展的一个表征。
乔纳森·费恩伯格,是美国当代**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伊利诺斯大学艺术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1995年)、《纯真之眼——儿童艺术与现代艺术家》(1997年)、《克里斯托·克劳德》(2004年)、《20世纪美国的图像想象》(与人合著,2005年);策划有“伊门多夫的愉悦”(2005年)、“复杂的视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卫”(1985年)等数十个展览。
第三版前言
致谢**版
前言
1 导论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了解艺术
现代主义
前卫的概念
现代主义的激进个性和自我批判
后现代主义
美国视角/本书视角
2 1940年代的纽约
纽约成为艺术中心
超现实主义
林飞龙(威弗雷多·蓝姆)
罗伯特·马塔
约瑟夫·康奈尔
美国实用主义及其社会意义
经济大萧条和公共事业振兴署(W.P.A.)
在纽约随处可见的欧洲现代主义
纽约的欧洲人
纽约新运动的意义
纽约画派艺术家的共性与差异性
纽约画派艺术中的自动与行动
行动和存在主义
克莱福特·斯蒂尔
阿道夫·戈特利布
弗朗兹·克兰
纽约画派的圈内朋友及圈外朋友
1940年代另一种叙事
雅各布·劳伦斯
海达·斯特恩
路易丝·布尔茹瓦
与纽约画派同时期的摄影
维加和莉赛特·莫德尔
亚伦·西斯金德以及芝加哥学派
3 与欧洲的对话
亚历山大·考尔德
考尔德在巴黎
宇宙意象和活动雕塑
汉斯·霍夫曼
对欧洲风格的借鉴
霍夫曼的艺术理论
霍夫曼的绘画
阿希尔·戈尔基
戈尔基的生活(真实的和杜撰的)
戈尔基风格的发展
戈尔基的晚期作品
罗伯特·马瑟韦尔
与欧洲现代派的知识关联
马瑟韦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马瑟韦尔早期事业生涯中的教学、写作和编辑工作
马瑟韦尔的作品
威廉·德·库宁
德·库宁的受训经历和早期艺术生涯
解剖分解为抽象
解剖形式分解为笔触
德·库宁在1950年代的抽象作品
1960年代的《女人》系列以及晚期作品
4 存在主义脱颖而出95
5 1940年代末期欧洲新出现的艺术大师
6 1950年代的一些**艺术趋势
7 垮掉的一代
8 亚洲和欧洲1950年代后期的先锋艺术
9 符号景象:波普艺术
10 材料的本质:1960年代后期的艺术
11 后现代主义与政治运动
12 整体文化及其对峙
13 1970年代的绘画
14 1980年代
15 不确定的定义
16 **文化和地域意义
17 模糊了的边界
结语 言为心声——我们时代的倾诉
参考书目
注释
对于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全景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并没有将艺术史视为一条笔直向前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岔路、回响和故意的“遗忘”。比如,在讨论后殖民艺术的兴起时,它有力地纠正了过去西方中心史观中对非西方艺术实践的边缘化处理,强调了身份政治、全球化和文化挪用等议题如何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核心驱动力。作者的语言风格成熟老练,结构上时常采用对比和并置的手法,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艺术现象放在一起探讨,从而揭示出深层的时代共性。我曾认为,进入21世纪后的艺术发展太过碎片化,难以把握,但这本书通过“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实验”这一核心线索,成功地将零散的现象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想要构建当代艺术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扎实可靠的导航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其内容的严肃性与前瞻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克制与精准。那些关键的艺术作品插图,虽然数量上或许比一些纯粹的画册要少,但每一张的选择都极具论证目的性,常常配以大篇幅的导读文字,引导读者进行结构化的视觉分析。它教会我的不是“什么作品是好的”,而是“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的生产过程”。比如,书中对后媒体时代,即网络和互动艺术的探讨,着重分析了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这与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方式形成了惊人的呼应。我常常被作者提出的问题所震撼,比如:当艺术品可以无限复制和传播时,其“原创性”的价值还剩下多少?这种对媒介本体论的追问,贯穿了全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能引发思考的杰出艺术史著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厚厚的《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简直就是一本时间胶囊,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战后的艺术思潮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资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认知。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仅仅罗列作品和流派,而是将艺术的发展紧密地嵌入到社会、政治和科技的背景之中。比如,它深入剖析了抽象表现主义如何在冷战的阴影下,成为美国文化自信的一种宣言,那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端表达,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接着,叙事自然地过渡到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解构和挪用,那种对日常符号的戏谑与致敬,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是多么具有颠覆性。作者的笔触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对于那些常常被我们简化标签的运动,比如极简主义或观念艺术,都有非常细致的论述,揭示了它们背后复杂的哲学根基和对“艺术品”本体的质疑。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不同地区艺术实践时的平衡性,不让欧美中心主义完全主导叙事,也让其他地域的先锋探索得以展现,这让我的视野真正拓宽了,感觉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对话。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对“1940年至今天”这个跨度感到一丝担忧,生怕内容会过于庞杂而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结构逻辑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不是简单的年代流水账,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艺术权力地图。我惊讶地发现,作者对媒介变革的关注度极高,特别是摄影、装置艺术以及后来的数字艺术是如何一步步挑战和重塑了传统绘画和雕塑的主导地位。阅读关于大地艺术和行为艺术的部分时,我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家们走出画廊,试图与环境、与观众身体建立直接联系的迫切感。书中引用的艺术家的访谈片段,语气非常鲜活,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挣扎与兴奋感跃然纸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进行了梳理,避免了将之简单地描绘成对现代主义的彻底背叛,而是将其看作一场深刻的反思和重构。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艺术如何反映并批判我们所处时代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而非枯燥的教科书学习。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美学终结”和“艺术的终结”的讨论。作者处理当代艺术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图像爆炸、信息过载的时代去评估一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对观念艺术的阐述尤其引人入胜,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焦点如何从物质客体转向了思想和过程,这对于习惯于欣赏精美画面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认知挑战,但作者通过大量细致的案例分析,成功地架起了理解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艺术市场与艺术机构权力运作的批判性分析,它没有回避艺术世界内部的商业逻辑和意识形态斗争,而是将其视为艺术生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审视。这种诚实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文化权力如何运作的社会学文本。读完后,我对博物馆里那些看似沉默的作品,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