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卢梭到尼采:耶鲁大学公选课
:59.00元
作者:弗兰克·特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01280195
字数:251000
页码:40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卢梭到尼采:耶鲁大学公选课》:
20世纪90年代,耶鲁历史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探讨欧洲近代思想史的公选课(选课编号“历史271”),由思想史大师弗兰克·特纳教授主讲。这门课程迅速成为人气之选,风靡校园。
2010年,特纳猝然离世,这门开设多年的优质课程失去了掌舵人。此后,“历史271”的授课讲义洛阳纸贵。
2014年,本书面世(依据2003/2004学期特纳的讲课记录整理而成),以纪念特纳诞辰70周年,并向众多耶鲁学子无法忘却的这门课程致敬。
内容提要
弗兰克·M.特纳是当代非常杰出的文化史及思想史大师之一,他在耶鲁大学开设的系列讲座公选课“欧洲思想史”犹如一座丰碑,数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学子。这门课程,“透彻、易晓、措辞优美,没有晦涩的术语”,揭示社会观念与思潮的演变,勾勒诸位思想巨擘的形象与命运,从而提炼出自启蒙运动到二十世纪初叶欧洲思想史的精华,展现了在那个急速变革时代欧洲历史的波澜起伏。
《今日牛津》杂志编辑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曾师从弗兰克·M.特纳。他将特纳的授课录音及相关文字素材编排整理,汇集成书。这本《从卢梭到尼采:耶鲁大学公选课》展现了特纳这位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对于现代欧洲思想形成过程的睿见;同时,这本书也是如何讲授思想史的范例: 牢牢扎根于史实和传记档案。
目录
编者前言
**章 卢梭对现代性的挑战
第二章 托克维尔与自由
第三章 小密尔与十九世纪
第四章 主体性转向
第五章 中世纪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发明
第六章 历史化的自然
第七章 达尔文与创造论
第八章 马克思与先进的工人阶级
第九章 对艺术家的膜拜
第十章 民族主义
第十一章 种族与反犹太主义
第十二章 瓦格纳
第十三章 分隔两性领域的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 信仰之今昔
第十五章 尼 采
注 释
人名简释
延伸阅读
索 引
作者介绍
弗兰克·M.特纳 | Frank M. Turner,美国当代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约翰海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讲席教授,曾任耶鲁大学拜内克图书馆(Beinecke Library)馆长,专精于欧洲文化史与思想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扉页上烫金的校徽,瞬间就让人联想到常春藤盟校那种严谨又不失格调的学术氛围。初翻阅时,那种纸张特有的清香混合着油墨的味道,简直就是知识的芬芳。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主文本部分采用了经典的衬线字体,阅读起来既舒适又带有浓厚的历史感,而那些引用和注释部分则巧妙地使用了无衬线字体,保证了清晰度,这种在细节上的考量,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简约的黑白配色,使得这本书即使随意放在书架上,也能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学术魅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深藏其中的思想宝藏。当然,一本好书不仅要好看,更要耐读,这本书的用纸厚度适中,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涉及深奥哲学思想的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理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哲学类书籍时,会因为对某个具体典故或拉丁文短语的不熟悉而卡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不仅解释了词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扩展阅读的线索,很多时候,脚注里引用的其他学者的观点,或者对某个概念的简短补充说明,其信息密度甚至不亚于正文本身。这让深度阅读者可以随时“跳出”主线,进行一次小型的“知识探险”,满足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结构设计,使得本书既适合初学者快速建立整体框架,也完全能满足资深研究者对知识的严谨性要求,它真正实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优雅平衡,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和收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导读”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学术地图集。它巧妙地构建了一条清晰的知识路径,展示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如何从对理性的过度自信,一步步转向对个体意志、情感和非理性力量的深刻探究。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继承与反叛”这一主题的处理。卢梭开创的关注主体性、社会契约的议题,是如何被后来的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继承和颠覆的,书中通过精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递进感让人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因为作者总是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将之前讨论的概念,在后续章节中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激活,形成一个庞大而又自洽的思想网络。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收获在于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哲学史“关联性”的认知。以往我总把这些思想家视为孤立的个体,但通过作者的梳理,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无形的对话与冲突。例如,书中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内部修正。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当启蒙的宏大叙事在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时,是如何催生出对“历史性”和“意志”的关注,并最终导向了更为个人化和强烈的存在主义倾向的先声。这种从共识到分裂,再到寻求新的综合的过程,被描绘得极为细致,让我不再将这些哲学家视为静态的符号,而是视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着激烈思想搏斗的“思想巨人”。这本书的叙事,使得“思想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一场连续不断的、充满张力的辩论。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宏大叙事、横跨世纪的思想史梳理有些畏惧,总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会像啃一块坚硬的石头。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流畅性与画面感。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的哲学体系“翻译”成日常语言的天赋,他并没有直接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侧写和历史背景的铺陈,将卢梭那充满矛盾的“高贵的野蛮人”观念,如同一个鲜活的人物摆在我们面前。读到关于康德的章节时,那种理性与经验交织的张力,简直像在观看一场精彩的法庭辩论,逻辑丝丝入扣,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历史情境中的功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研读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启蒙运动的辉煌与随后的反思浪潮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全然没有那种被知识洪流淹没的恐慌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