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规范和标准的引用方面,这本2018年的教材存在着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致命的时效性缺陷。造价行业是极其依赖最新政策和技术规范的领域,每隔几年,国家或地方就会出台新的计价依据、新的材料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当我在学习关于金属结构件的损耗率和现场制作安装费率时,发现引用的规范文件编号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而我记忆中2017年底或2018年初已经有新的地方性规定对这些费率进行了微调。虽然教材的编撰周期必然滞后于政策发布,但对于一本注册考试的“权威”用书来说,对于这种“最新修订”的部分,理应在附录中明确指出或在相关章节用特别标注的方式提醒读者去查阅当年的最新补充文件。遗憾的是,教材中对于这些更新迭代的敏感点处理得过于谨慎,仿佛一切都停留在教材截稿那一刻的静态信息上。这迫使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校对和交叉比对各种零散的官方文件,这无疑增加了备考的额外负担,也削弱了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评分最后,谈谈语言风格和可读性。虽然作为专业教材,严谨是必须的,但这本书在表述上显得过于书面化和僵硬,缺乏必要的图示和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计价流程。尤其是在描述如何进行“设备安装工程的措施项目计费”时,文字堆砌得非常厚重,什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垂直运输、安全防护、临时用电等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取相关定额……”这样的描述,对于初学者来说,基本上是“看不太懂”的状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决策树或者流程图:比如,当设备重量超过X吨时,应启动A方案(塔吊租赁/大型吊车进场),其费用应如何分解;当安装高度超过Y米时,应启动B方案(附着式提升平台租赁),其费用构成又是什么。这种将复杂决策过程视觉化和步骤化的处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设计明显不足,使得一些原本可以通过一张图表清晰解释的内容,却需要通过冗长的段落来硬啃,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安装工程造价的直观感受。
评分我是一个偏好通过大量例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典型“题海战术”学习者,对于那种理论讲完就束之高阁的教材,我的耐心是有限的。拿到这本《造价工程师2018教材》,满心期待它能像一本详尽的习题集那样,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立马配上三五道不同难度的实战演练题。然而,在涉及电气安装部分时,我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不足。教材在阐述高低压配电柜的套价原则时,虽然引用了相关的定额编码,但随后就戛然而止了。例如,对于特殊的防爆型或屏蔽型设备的单价浮动系数,教材中没有给出任何参考区间或计算示例。我尝试根据书中的一般性指导去套用,结果发现,如果按照书上最基础的逻辑去计算,最终得出的造价往往比我查阅的2018年某地区发布的补充定额要低出不少。这不仅仅是经验问题,而是教材本身缺乏对特殊情形的“边界条件”说明。一个好的教材应该能预判到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灰色地带”,并给出专业的处理建议,而不是只给出最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答案。这种“一刀切”的讲解方式,对于追求精度的注册考试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像是一本入门速查手册,而非备考利器。
评分这本《造价工程师2018教材 注册造价师考试用书 土建安装(自选拍下) 安装全套》的包装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感觉,毕竟是考试用书嘛,总归希望内容能跟得上最新的考试大纲。然而,当我翻开正文,准备深入学习安装工程的相关知识时,心里不免有些失落。这本书对于土建部分的基础理论介绍得可谓是详尽入微,从定额的构成到清单计价的逻辑,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备考的工程师们是如何一页一页啃下来的。可是,当我真正聚焦到“安装全套”这部分时,感觉就像是突然从高速公路被拉到了一个岔路口,信息量陡然下降,深度也明显不足。比如,对于暖通空调系统(HVAC)中的变风量(VAV)系统的造价估算,书里只是泛泛地提了一下需要考虑末端设备和末端风管的费用,却缺少了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复杂度的管网布局对人工和材料损耗的量化分析,更别提在BIM环境下如何快速提取精确工程量的方法论了。这让我这个希望全面掌握安装工程计价技巧的读者感到十分困惑,难道2018年的考试对安装的侧重点真的如此轻描淡写吗?还是说,教材的编写团队在这块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实际应用性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后者,毕竟实务中,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是造价控制的难点所在,教材若不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案例和规范解析,对于实战来说,帮助就非常有限了。
评分从结构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的章节安排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土建优先”模式,而对现代工程管理中日益重要的安装专业之间的协同性关注不够。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把土建部分的结构力学和材料性能知识啃完,紧接着就跳到了消防系统和给排水系统的造价分析。问题在于,这两个系统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或高层建筑中,其管线的综合排布、预留预埋的冲突解决,是直接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的关键环节。书中的内容似乎将它们视为独立的模块来处理,每一个模块的造价计算都独立进行,缺乏一个将“设备基础制作”、“管线综合预留孔洞的二次结构加固”、“不同专业间垂直井道的空间占用成本”等交叉影响因素纳入整体造价模型的探讨。这让我感觉,我学习的不是一个整体的“安装工程”,而是几个孤立的、脱离了现场实际工况的“计价项目”。真正的造价工程师,必须是系统思考者,需要在不同专业之间穿针引线,平衡成本、时间和空间的矛盾。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似乎还没有完全跟上这种集成化、系统化的现代工程管理思潮。
评分正版书 挺不错的
评分已收到书!是正版的
评分讲得不错,很细致。画面很清楚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还有很多电子学习资料,用起来很方便,主要是联系客服要电子资料回复的非常快。
评分正品,纸张非常好
评分中规中矩的,应该还可以,好好看
评分正版正版,绝对的正版666
评分收到了,包裹严实,纸张也很好,是正品,祝今年能考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