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类:生活大众 书名:《木屋之色》
作者:[美]扎克·克莱因 译者:刘丽娜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定价:128.00元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56-8169-0
CIP分类:J431 摄影集-世界-现代 开本:16K 印张:21
[内容简介]
久居都市,人常常会产生逃离的渴望。你可能需要一块地,一间屋子,偏远一点,静谧一点,美一点,可以建屋子、砍柴、写情歌、发呆、款待爱的人,可以拥抱自然生活的无限可能。《木屋之色》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2009年,年轻的美国创业家、Vimeo视频网站创始人扎克?克莱因在纽约市远郊的山里买了一块地,和朋友们一起盖了几间木屋,结伴而居。他的网站“木屋之色”应运而生。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了超过1.2万幅小屋的照片和造屋故事,其中的200幅精选照片和10个动人故事,构成了这本《木屋之色》。
《木屋之色》不只展现自然的大美、木屋的精巧,更呈现人对生命、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10个故事中,人们或隐世而居、或改建旧屋、或凿穴而住,在自然风景中动手建屋,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营造梦想的生活。
而200幅世界各地的木屋风景里,有深山、荒漠、丛林、河海、高崖、土坡……它们告诉你,只要愿意,人可以在喜欢的任何地方惬意安居。
[编辑推荐]
◎美国书生活家居类、室内设计类、木构造类三榜榜首
◎10则动人的造屋故事,图文版的《瓦尔登湖》
◎200幅至美小屋风景,隐匿于自然的“乌托邦”
《木屋之色》,献给每一位想要放慢脚步,在世界的隐秘角落静一静的你。
10种木屋,10种生活方式:
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在远郊建起森林社区。
——初学者们在摸索中营造理想居所,共担辛苦与享乐。城市之外的乌托邦。
一对父子在世外桃源搭建山林隐居。
——手搭建木屋,和珍爱的人在梦幻之地终老。远离商业社会的隐居生活。
一对夫妇于沙漠中翻修残旧农舍。
——辗转迁居世界各地后,在沙漠中发现动人风景。环境中的美。
一对情侣合力打造17世纪复古风旅舍。
——合力搭建的复古旅社,接纳世界各地的风尘旅人。建造家,也建造爱情。
一群朋友为煮枫糖浆搭建木屋。
——凝聚着家族的传统、工作的乐趣和友人的朝夕相伴。年轻人的创业梦。
一名不甘平淡的年轻人,在后院森林设计并建造了一间卧房。
——三十英尺高的树屋,脚踏自行车悬空上树。超想象的酷炫生活方式。
一名建筑学徒在沙漠中重建旧屋。
——年轻建筑师翻新前辈的荒废旧作。建筑精神的传承。
一名艺术家在山坡上凿出穴居空间。
?——说走就走的冒险家为自己凿出山中秘境。真实版“霍比特之家”。
设计师自操刀,兄弟为废弃建筑注入新活力。
?——废弃旧谷仓成为时尚新居。唤回旧时的记忆。
父与子,两代人在家族的离网度假地烙下各自的印记。
——用创意打造的木质“蒙古包”,两代人的心血。在一起就是家。
[作者介绍]
扎克·克莱因(Zach Klein)
美国视频网站Vimeo联合创始人、儿童创意学习网站DIY执行总裁。2009年,他在社交网络上开通“木屋之色”(Cabin Porn)账号,截至2015年,改账号收集并分享了超过12000张世界各地小木屋的照片,吸引了35万粉丝,浏览人数超过1000万。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家”,不应该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应该是能够承载我们情感,能够让我们感到放松和自在的空间。《木屋之色》这本书,正是将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一栋物理上的木屋,它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探讨,一种对“安居”的重新定义。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寻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读的时候,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美好,并且深深地被其吸引。
评分《木屋之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递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供给,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木屋之色》则鼓励我们去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技能,去体验创造的乐趣。书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造一栋木屋,它更是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情味,他将建造木屋的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如此生动,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阳光和木香的空间里,感受着劳动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
评分《木屋之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以及“安居”的真正意义。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和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在自然的怀抱中,为自己构筑一个属于心灵的栖息地。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它鼓励着每一个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人,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安居。
评分这本书就像我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的一个梦想的具象化。我从小就对那种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情有独钟,总是幻想着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林中,拥有一栋自己的小木屋。而《木屋之色》,则将这个模糊的梦想,一点点地清晰化。《木屋之色》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空间的建造,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探寻。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鼓励着每一个渴望自由和宁静的灵魂,去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木材,如何让房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建造的过程中。
评分《木屋之色》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积压的浮躁和迷茫。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作者用他饱含深情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宁静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所有的烦恼,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书中的很多描写,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关于“家”的定义,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港湾。这本书,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和安宁。
评分读《木屋之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慢下来”的哲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焦虑和压力裹挟,很少有时间去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木屋之色》则像是一剂良药,它引导着读者去放慢脚步,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书中的那些关于木材选择、建造工艺的描述,并没有枯燥的技术说明,而是充满了对材料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作者用他丰富的经验和细腻的情感,将建造一间木屋的过程,描绘成了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与内心的深度连接。我读到那些关于木头纹理、阳光照射角度对房屋整体氛围影响的描写时,不禁让人感叹,原来生活的美学,就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宿。而《木屋之色》这本书,恰恰将这种概念进行了完美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自己的书。作者通过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去付出,我们就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舒适。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关于“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理念,它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杂物所束缚,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木屋之色》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与空间的关系。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都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渴望着广阔的天空和自由的飞翔。这本书,正是为这样的灵魂提供了一扇窗。《木屋之色》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木屋建造,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安居”的可能性,以及“安居”背后的精神内核。作者讲述的,是一种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的勇气,是敢于打破固有框架,去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自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论述,它强调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当我们觉得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微小的改变,去构筑属于自己的“木屋”,一个精神上的、情感上的、以及实际生活中的避风港。
评分在我看来,《木屋之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建造一栋木屋,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启迪,一种对“安居”的深刻理解。作者用他丰富的经验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如何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读的时候,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美好,并且深深地被其吸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那些最简单、最朴实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木屋之色》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山野清风和木头特有的温润气息,让人一拿到手里就忍不住想翻开。我一直对那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向往,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它带回了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造一间木屋,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启迪。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如何将自己的理想生活具象化,如何在自然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晨曦中,雾气缭绕的山林,被露珠打湿的青苔,以及刚刚燃起炉火的木屋散发出的温暖烟气。这些描写,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感官的体验,仿佛我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松木香,听到远处溪流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脸上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