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详细的各级街道及街道名称快速索引
2.重要的企事业单位、地名、公园和景点
3.绕城高速、三环辅道、二环高架一目了然
4.全新真形绘制立交桥、出入口,并标注行车指向符号
作者简介成都地图出版社是1984年在国家测绘局的主持和批复下成立的直属于四川省测绘局的专业地图编制单位,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一家具有专业特色的地图出版社。现社拥有实力雄厚、创新进取的图书出版发行和地图编制队伍,成为融图书出版发行,地图编辑和定制,互联网地图及电子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广告服务等业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专业出版社。
我社秉承“奉献精品、服务大众”的宗旨,出版图书涵盖政区、交通、旅游、历史、地理、少儿、知识、生活、中小学教材教辅等各个领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同时,发扬测绘艰苦奉献精神,发挥测绘应急保障作用,与民政、国土、交通、旅游、水利、林业、电力、地震、规划、勘测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广泛合作,并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保持着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
励精图治,玉汝于成。我社将传承昔日辉煌,尽展现代风采,为我国经济建设、文化传承和广大读者服务。
我测试了一下它在复杂立交桥区域的解析能力。成都有不少多层、多方向的立交桥,比如三环路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对初次来访的人来说非常容易迷失方向。这张图在处理这些复杂空间结构时,采用了立体剖面图或者分层标注的方式,确实比传统的二维平面图要清晰不少,它试图用视觉上的重叠和图例说明来展现上下层的关系。尽管如此,在某些极其复杂的交汇点,比如需要连续变道才能到达出口的情况,纯粹的平面制图依然存在理解上的难度。我希望它能引入更多的三维示意图或者专门为这些“地图杀手”区域设计一个单独的放大说明页,用更直观的箭头指示流向。总而言之,它尽力了,但在应对现代城市规划带来的高难度空间信息表达上,仍然有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有待未来版本去攻克。
评分说实话,我主要关注的是公共交通的衔接情况,特别是地铁线路的最新走向和公交枢纽的布局优化。这本图集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新开通的地铁站点信息是有的,但我在对比我常乘坐的几条公交线路时,发现有些支线公交的走向似乎没有完全跟上最新的调整。比如,在火车南站附近,因为区域改造,很多公交的上下客点都做了微调,这张图上的指示显得有些滞后,我还是得依赖手机App来确认实时站点位置。另一方面,它对BRT(快速公交系统)的线路展示倒是做得挺到位,专用道的划分和站点的覆盖范围描绘得一目了然,这对于跨区域通勤的用户来说是个加分项。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或者共享电单车停车区的覆盖,那就更贴合现代城市出行的需求了。目前的表现更偏向于传统的大交通规划,对于“最后一公里”的微观连接刻画得不够深入。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规划一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度徒步路线。我希望地图能提供一些非官方的、但深受本地人认可的“捷径”或者风景优美的步行道信息。拿到手后发现,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宏观路网和行政区划上,对于公园、绿地内的步行系统,尤其是那些连接不同景点间的步行体验优化,刻画得相对简单。例如,在人民公园周边,我想找到几条可以绕开主要人流、穿过小巷感受市井气息的路线,图上只标出了主要的出入口和主路,那些蜿蜒曲折的“毛细血管”式的路径信息就比较缺失了。这让我感觉它更像是给驾车者或进行大尺度导航的工具,而不是给一个想要慢下来、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探索者准备的。如果能在特定区域增加一些历史建筑的标注,或者用不同线条区分出推荐步道和普通人行道,那对文化旅游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拿到手上就觉得分量十足,装帧设计得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原本是想找一本比较详尽的、能够覆盖到老城区深处那些细微巷陌的地图集,特别是针对一些新修的或者改造过的小区周边的路网变化。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于主要干道的标注非常清晰,色彩区分也做得不错,比如快速路和地面道路在视觉上很容易区分开来。不过,在一些老旧街区,我期待能看到更细致的建筑轮廓或者历史街区标识,这方面似乎略显保守,更多是遵循了标准的地理信息制图规范。例如,在茶店子附近,我试图寻找一处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周边的临时便道信息,地图上显示得较为模糊,可能受限于制图时间点,这类动态变化的信息捕捉得不够及时。整体而言,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掌握城市骨架和主脉络的普通使用者来说,它的信息密度和呈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专业人士或者对细节有极致要求的地图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在其他更专业的GIS数据源进行补充。我尤其欣赏它在图例和比例尺设置上的严谨性,让人感觉非常可靠。
评分从制图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官方”和严谨,线条锐利,信息区块划分明确,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但是,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在视觉上稍微显得有些“冷硬”。我个人更偏爱那些在地图上融入一些地方色彩和人文元素的设计,比如用不同的纹理来区分商业区和居住区,或者用更柔和的配色来降低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这张地图的配色方案非常保守,以黑白灰和标准色块为主,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但在吸引读者的兴趣方面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份标准的政府报告附图,而非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把玩的城市读物。如果能在配色上大胆创新,比如加入一些体现成都特色的元素色调,哪怕只是在副标题或者重点地标的颜色上做文章,整体的用户体验感都会提升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