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既注重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的专业性,叉注重其实用性。《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包括第一篇理论与第二篇山东旅游商品两部分内容,第一篇包括旅游商品理论及旅游购物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有旅游商品的范畴、旅游商品的类别、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商品的设计、旅游商品的消费者、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旅游商品管理、旅游购物服务规范等:第二篇为山东旅游商品介绍以及山东、王要旅游商品质量判剐,涉及山东5个地区17市的旅游商品概况与各市代表性商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理论
第一章 旅游商品概述
第一节 旅游商品与旅游产品
一、产品与商品
二、旅游商品概念
三、旅游商品与旅游产品
四、旅游商品与一般商品
第二节 旅游商品的特征
一、文化性
二、艺术性
三、经济性
四、纪念性
五、实用性
六、便携性
第三节 旅游商品的作用
一、旅游商品对旅游产业的作用
二、旅游商品对旅游目的地的作用
三、旅游商品对旅游者的作用
四、旅游商品对旅游教育的作用
第二章 旅游商品分类
第一节 旅游商品分类的意义
一、旅游商品分类的内涵
二、旅游商品分类的意义
第二节 旅游商品分类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可延性原则
四、兼容性原则
第三节 旅游商品分类的方法
一、按用途分类
二、按原材料分类
三、按生产加工方法分类
四、按主要成分分类
第四节 旅游商品的类别
一、旅游工艺品
二、文物及其仿复制品
三、旅游食品及土特产品
四、旅游日用品
五、旅游纪念品
第三章 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
第一节 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一、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的原则
二、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的依据
第二节 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的内容
一、旅游商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二、旅游商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旅游商品市场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商品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商品的价格
一、旅游商品价格的功能
二、旅游商品的定价策略
第三节 旅游商品的营销
一、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点
二、旅游商品的营销策略
三、旅游商品的宣传
第七章 旅游商品管理
第一节 旅游商品管理的意义与原则
一、旅游商品管理的意义
二、旅游商品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旅游商品管理的组织与法规
一、旅游商品的管理组织
二、旅游商品的管理法规
第三节 旅游商品管理的方法
一、旅游商品生产管理
二、旅游商品市场管理
第四节 境外旅游商品管理借鉴
一、购物环境亲情化
二、旅游商品价格平民化
三、旅游购物服务人性化
四、旅游商品开发主体化
五、旅游商品人才专业化
六、外国旅游者购物退税普及化
第八章 导游购物服务规范
第一节 导游购物服务的流程与要求
第三节 旅游商品开发与规划的措施
一、旅游商品支持系统开发措施
二、旅游商品生产流通系统开发措施
三、旅游商品的市场开发措施
四、旅游商品的人力开发措施
第四章 旅游商品设计
第一节 旅游商品的造型设计
一、旅游商品造型设计的原则
二、旅游商品造型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旅游商品的销售、空间设计
一、旅游商品的销售空间类型
二、旅游商品销售空间设计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一、包装设计形式
二、包装视觉设计
第五章 旅游商品消费者
第一节 旅游购物者的消费需求
一、旅游者对旅游商品消费需求的内容
二、旅游者购物需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者购物的动机与心理过程
一、旅游者购物的动机
二、旅游者购物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消费者(旅游者)的购物行为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模式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三、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第六章 旅游商品市场
第一节 旅游商品市场概述
……
第七章 旅游商品管理
第八章 导游购物服务规范
第二篇 山东旅游商品
第九章 山东旅游商品
第十章 山东主要旅游商品质量判别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六)印染抽绣工艺品
中国的印染织绣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有手工印染工艺品、抽纱工艺品、刺绣工艺品、丝织品等。
1.手工印染工艺品
包括在纺织品上用手工印花和染色而获得的艺术装饰制品。按原材料的质地和工艺可以分为印花丝绸、蓝印花布、蜡染等。
印花丝绸又称真丝印花绸,属高级印染丝织工艺品。主产地有上海、苏州、杭州等。蓝印花布的染料以蓝草为主要原料,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浸染靛蓝数遍,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因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而得名)。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产地众多,主要有江苏、浙江桐乡、湖南邵阳等。
蜡染又称蜡防染,是流行于苗族、布依族、瑶族、仡佬族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其中以贵州蜡染最具代表性。工序有熔蜡、作画、浸染、晾干、再浸染数次,煮去蜡质,得到成品。作为“蜡染之乡”,贵州蜡染丰富多彩,色调以蓝白为主,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各地蜡染的代表图案有所差别,共同点是成品上常出现蛛丝一样的晕线,俗称“冰纹”,是由蜡干绽裂的纹路造成的。
2.抽纱工艺品
采用抽纱技法制成的工艺品称为抽纱工艺品。抽纱时使用专用“尖剪刀”,将棉、麻布花纹处的经纱或纬纱挑断抽出,用针线编织出镂空纹样。这种工艺在19世纪末从欧洲传人中国,结合传统刺绣得到发展,目前在欧洲失传的背景下,中国抽纱工艺品世界排名第一。产地以沿海城市为主,主要有高贵典雅的潮汕抽纱、精细别致的招远网扣、粗犷浪漫的即墨镶边、清新简练的北京补花、千姿百态的萧山花边等。主要品种有台布、盘垫、手帕、窗帘、服装、床罩、沙发靠垫等。
前言/序言
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其相应的旅游专业教育也先后经历了借鉴、综合和本土化这3个发展阶段,且涵盖行业短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多层次立体教授等多种教育层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在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旅游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对旅游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要求下,便产生了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这个新兴的教育领域。
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旅游购物既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又是优化目的地旅游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还是近年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和目的地旅游企业不断看好的经营方向。因此,为适应山东旅游产业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要立足山东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与购物管理现实,开设“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课程。这不仅完善了旅游专业的学科体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就业面、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谋职或自主创业。
本书既注重旅游商品与购物管理的专业性,又注重其实用性。本书包括第一篇理论与第二篇山东旅游商品两部分内容,第一篇包括旅游商品理论及旅游购物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有旅游商品的范畴、旅游商品的类别、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商品的设计、旅游商品的消费者、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旅游商品管理、旅游购物服务规范等;第二篇为山东旅游商品介绍以及山东主要旅游商品质量判别,涉及山东5个地区17市的旅游商品概况与各市代表性商品。
《山海遗珍:寻访失落的物语》 引言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轨迹之外,是否隐藏着一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一些承载着古老故事的物件?《山海遗珍:寻访失落的物语》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购买纪念品或规划购物行程的书籍,而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腹地的探险,一次对那些承载着独特价值、却鲜为人知的“物”的追寻。它不是关于“购买”的指南,而是关于“理解”和“守护”的邀请。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那些可能早已消失或濒临消逝的传统技艺、古老仪式、地方传说,以及与这些文化符号紧密相连的实物载体。我们关注的不是商品的实用性或市场价值,而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集体记忆、地方智慧以及文化演变的痕迹。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技艺与物语 在现代工业化的洪流中,许多精湛而独特的技艺正悄然隐退。它们并非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消失,而是因为传承者日渐稀少,年轻一代对其缺乏兴趣,或者古老的材料来源变得困难。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这些“失落的技艺”以及与它们息息相关的“物”。 手工纺织的纤维叙事: 深入探索那些使用古老工具、天然染料,以耗时耗力的方式制作而成的布匹。它们不仅仅是衣物的原料,更是关于当地气候、动植物资源、季节变迁,以及编织者家庭生活的故事。我们将拜访那些坚持使用传统织机、研究濒危植物染料的匠人,聆听他们关于一针一线中倾注的心血与智慧。例如,在喜马拉雅山麓,某支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用牦牛绒和羊毛手工纺织的厚重毛毯,不仅抵御着严寒,更记录着家族的迁徙路线和祭祀仪式。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印加后裔传承的“克丘亚”纺织技法,那些色彩斑斓、图案复杂的织物,每一个符号都可能代表着一段神话、一个祖先、或者一次丰收的祈愿。 木石雕刻的灵魂低语: 许多民族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世界观通过木雕、石雕等形式赋予生命。这些作品往往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沟通神灵、纪念先祖、或者标记族群身份的载体。我们将探寻那些在偏远村落中,依然遵循古老图腾和仪式雕刻木质神像、图腾柱的匠人。在非洲某个部落,用乌木雕刻的祖先面具,每个面具的造型、纹饰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是举行祭祀仪式时与祖灵沟通的媒介。在太平洋岛屿,那些精美的木雕船只模型,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造船技艺,更讲述着部落的航海历史、探险故事,以及与海洋共生的智慧。 陶瓷艺术的泥土传说: 陶瓷,作为人类最早掌握的材料之一,承载了无数文明的痕迹。本书将追溯那些使用本地特有的黏土、遵循古老烧制技术,制作出的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陶器。它们可能用于日常饮食,也可能用于祭祀庆典。我们将考察那些在窑址中发现的古代陶器碎片,试图从中解读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甚至贸易往来。例如,在中国某个古老的窑口,那些手工拉坯、素雅质朴的青瓷,其釉色和器形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每一件都像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切片。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地区,那些色彩鲜艳、绘有神话图案的黑陶,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信仰。 第二部分:仪式、祭典与承载其物的空间 在许多文化中,重要的仪式和祭典不仅仅是表演,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纽带。而与这些仪式紧密相关的“物”,以及举行仪式的特定“空间”,都成为了理解这些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祭祀的信物与符号: 许多祭祀活动会使用特定的物品作为祭品、供奉物,或者象征性媒介。这些物品的材质、形状、颜色、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祭祀之物”,探究它们如何承载人们的祈愿、感恩、忏悔,以及与神灵的对话。例如,在印度的甘蔗祭典中,人们会用精致的藤蔓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容器,里面盛放着新收成的甘蔗和谷物,献给神灵以求丰收。在北欧的古代,人们会在冬季祭祀中,用特定的木材点燃篝火,并将动物骨骼投入火焰,以祈求来年的好运。 节日庆典的道具与场景: 各种节日庆典,无论是在家庭、村落还是城市,都会创造出独特的场景和使用特定的道具。这些道具和场景的设计,往往反映了当地的价值观、历史事件、以及对自然循环的理解。我们将描绘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节日景象,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例如,在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挂的灯笼、摆的年夜饭,都承载着辞旧迎新、团圆美满的寓意。在日本的盂兰盆节,人们会用纸扎的灯笼引导祖灵回家,用精美的食物供奉,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空间中的无形之物: 有些“物”并非实体,而是存在于特定空间中的无形之物,如声音、气味、甚至是某种氛围。例如,寺庙中的梵音,或是古老市集上混合着香料、食物和人声的独特气味,都构成了对空间独特感知的一部分。本书将尝试捕捉这些难以言说的“物”,并探讨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特定场所的体验和记忆。 第三部分:地方智慧与自然的回响 许多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它们发展出了独特的智慧,体现在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的理解,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中。这些智慧常常通过特定的“物”得以体现。 草药与植物的疗愈密码: 在许多没有现代医学的地区,人们长期以来依靠草药和植物的天然属性来治愈疾病。本书将探访那些掌握着古老草药配方、懂得辨识和采集各种植物的“草药师”或“萨满”,了解他们如何解读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这些植物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例如,在亚马逊雨林中,原住民拥有关于各种植物的丰富知识,他们能从中提取出治愈疾病的药物,或是制作出具有特殊功效的涂料和染料。 工具与器皿的自然哲学: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催生了不同的工具和器皿。这些“物”的设计,往往蕴含着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我们将考察那些适应当地环境、体现了“就地取材”和“物尽其用”原则的工具和器皿。例如,在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制作的用于捕鱼和狩猎的骨质或兽皮制成的工具,都巧妙地适应了极寒的环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游牧民族使用的能够最大程度节约用水的饮水容器,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 农耕与渔猎的古老仪式: 农耕和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计方式,与它们相关的仪式和工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对生存的祈求。本书将追溯那些与季节变化、作物生长、鱼类迁徙等相关的古老仪式,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物”。例如,东南亚许多地方的稻作民族,他们的播种、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都伴随着各种祈福和庆祝的仪式,这些仪式往往与当地的神灵信仰紧密相连。 结语:守护与传承的思考 《山海遗珍:寻访失落的物语》的目的并非在于唤起一种消费的冲动,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物”的深入探寻,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理解那些在工业文明之外,依然存在的、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物”的价值。 我们并非鼓吹复古,而是强调一种“看见”的能力——看见那些被忽视的技艺,看见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看见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物”的来龙去脉,理解它们在特定文化中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守护它们,如何以一种尊重和可持续的方式,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这本书,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非凡的发现之旅,去倾听那些沉默的“物”所诉说的,关于人类文明的悠长而动人的歌谣。它是一次关于“拥有”的反思,一次关于“懂得”的实践,一次关于“连接”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