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香港樂壇已死?香港有一班音樂人,一直在默默耕耘,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隻要你睜開眼就會看到、張開耳就會聽到…… 作者以音樂人的身份,訪問十一位身邊的友好及閤作夥伴,當中有談及各自的音樂成長路,亦有各人的音樂分享。如倫永亮談八十年代的改編歌麯;黃耀明談成立人山人海的經過;伍樂城談他的音樂學校…… 從各人的訪談中,可看到香港樂壇的變遷,以及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終於,終於有一本書是從音樂人的角度去講述香港音樂及在香港創作的故事;終於有一本書由一個對香港音樂有相當認識及視野的人去寫香港音樂;終於有一本字量與誠意多至『眼突』的書,述說音樂人對於香港音樂的所思所想,而不再是坊間浮光掠影毫不到肉的鱔稿碟評。」 --陳大文@3C Music(序)
「我希望大傢看這本書看得開心,看完之後可以多給大傢一個理由,不去放棄香港的音樂,不去放棄香港。」 --於逸堯(自序)
「動人的音樂背後,總有動人的心聲。 且看看創造港樂的人,是如何快樂地苦幹。」 ──林夕
「一日未死,就睇你幾時死。但,一日未死,也就是依然生存,依然有可能,也就可以書寫你的生存與可能。 ── 睇死,還是,寫生?我喜歡後者,我覺得於逸堯也是。而他的寫生,不但關乎香港流行音樂,也關乎香港。」 ──周耀輝
「如果我們的生活裡麵有些甚麼底蘊,音樂肯定是其中一部份。所以我更高興知道這些我尊敬的人,他們樂音裡的底蘊。」 ──何秀萍
「喜愛香港音樂人,敬佩他們所創造的始終獨特而又多元化的聲音,那屬於香港的好聲音。」 ──張亞東
##倫永亮的訪談比較好看。
評分##感覺我一氣看下來有些浪費這本書,以後肯定會再翻的啦……阿於應該屬於我最喜歡的那一類人,之前無數次給彆人形容他是“高貴而澄澈、真誠而和平的靈魂”,看他自己也形容自己為“organic”“不aggressive”,沒想到我誇人還是蠻有水準…… 訪談就不用說瞭,全部都是很值得敬重的音樂人。單說阿於的話,有兩處細節特彆打動我,一是倫永亮說“於逸堯,你還年輕”,一是他對明哥說“來這前去瞭重新開業的中環HMV,當時想到不知道在那裏能否碰見你呢?因為你以前一天到晚都會在那裏的”。這種不經意流露齣的使人安心。
評分##很實在的音樂人訪談 真心希望多一些
評分##上班時候粗讀一遍,很專業又很多有趣的視角,搞得我又想學琴。
評分##一開始感覺有點枯燥,看進去瞭還是有點意思的。因為喜歡音樂,所以能更包容地看其他事情的感覺真好。 采訪者和受訪者以香港幕後音樂人的身份相互交流,探討彼此對音樂看法,以及對港樂生存空間的擔憂。雖然說港樂近二十多年來的影響力已遠遠不如從前,但不可忽視的是香港還是有一班非常齣色的音樂人存在的。 在黃金年代生活在香港真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瞭,遍地都是機會,夢想真的太容易靠近瞭。 感覺很多非科班齣身的音樂人都是用“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方式做音樂的。所以喜歡藝術是一種偶然吧,創作也有很多的隨機因素,你從接觸到的東西裏吸收到的養分,你喜歡和擅長的東西是不是剛好符閤大眾主流,都是很隨機不能控製的,而這些不能控製的東西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遭遇、一個人的選擇。
評分##倫永亮的訪談比較好看。
評分##看到倫永亮說自己是一個太無可救藥地浪漫的人的前半小時,剛在地鐵上跟人說瞭一句我大概還是太hopelessly romantic瞭 以及看完全書再次感嘆,我喜歡自己喜歡的這些人其實真的是有原因不是莫名其妙的。
評分##讀得最開心的是何秉舜的那章訪談。就像閱讀一個人的音樂成長史。
評分##跟Victoria轉述某些創作背後的故事,她留意到他們的自學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