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评分##应该说,许宏先生这本以考古探讨历史文化的书,处在一个很纠结的位置。一方面,从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中国考古学就是历史学的附庸,此种情况,受到海外学界和本国如陈淳等人的批评。许宏显然想摆脱附庸地位,强调考古解释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他又以考古勾勒出最早的”中国“图像,这是以北美功能过程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所不能接受的。文字流畅,问题意识清晰,是此书的优点。但作者还是摆脱不掉用阶级斗争解释资料的框架,如陶寺的溃败,作者认为是”阶级革命“的结果。讨论龙山时代的社会时,作者又分析”生产力“。讨论城堡与战争迭起时,作者又借用恩格斯理论,强调统治阶级”对财富的掠夺“。显然,这些思路,是作者尚无法完全摆脱早年所接收教育和思维方式的痕迹。当然,这也不否定,这是一本有趣的考古书籍。评四星。
评分##回避基于文献学的王朝断代争论,让考古学所呈现出的公元前2000年中原图景自己说话。晋南陶寺文化高度发达但缺乏向外的辐射影响,在一次动乱之后还持续了约一个世纪而终究衰落;嵩山周边密集的中小城址间的你争我夺,在新砦时代开始整合,最终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呈现出对外的强烈辐射性,出于伴随发达青铜文化而出现的资源需求的国家扩张,“中国”气象初具规模。虽然没有回答最常争论的断代问题,但展现出的中国逐步形成过程比王朝更替问题更有意义。
评分##集中了中国当代考古学发展的几大问题:曰“打哪儿指哪儿”,曰“中原迷信”,曰“满天星斗多亦无序”。。。
评分##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
评分##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
评分##集中了中国当代考古学发展的几大问题:曰“打哪儿指哪儿”,曰“中原迷信”,曰“满天星斗多亦无序”。。。
评分##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
评分##作者试图完全运用实证的考古材料(而排除后世各种穿凿附会真假莫辩的文献)来梳理出早期中国形成的脉络,但显然由于地下文字材料的缺失,这种梳理是极其困难的,以至于全书行文零零碎碎地如读散文,还大量引用各家不足为凭的论据。我简直觉得这本书啥都没讲,还是《最早的中国》写得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