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年过三十仍单身一人的女性群体正日益庞大。她们被我们称为“剩女”。大众媒体、婚恋网站、电视相亲节目、情感专家、社会名人等各路人马,对剩女穷追猛打,靠扭曲未婚女性的形象收名获利,合谋掀起了一股消费剩女的狂潮。
剩女已经被媒体塑造了一种刻板印象:择偶高标准,并为这个高标准付出长期焦虑不安的代价;总是高高在上,强势、干练、聪明,把追求者远远拒之门外;不是把自己锁在很小的交友圈和工作中,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另外一些各方面不算太优秀的剩女,便成了焦虑的怨妇或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恶性循环似的继续跌入“剩”的深渊。
她们真的是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吗?是谁给她们贴上“被剩下”的标签?
调查发现,大众媒体展现的剩女形象严重偏离实情。这股消费狂潮背后,是各种政治、资本和文化势力的勾结与角逐。不仅是大众女性,演艺界的女明星也被媒体区别对待:嫁入豪门生子被褒扬,不按时结婚被贬抑。“剩女强”和“剩女错”这两种响亮的声音在舆论中不断回响,传达的信息是“女人不结婚就是错”。
本书犀利指出,在婚姻制度不合理、已婚女性陷入多重权利困境的背景下,舆论对剩女的催婚施压大于对已婚女性困境的关注,这是一种畸形的现象。参与诋毁和污蔑剩女的部分名人在书中被记录和批判,误导女性的专家言论被学术拨正。为了反映剩女的生活图景,书中对分布在8个城市、原生家庭在26个城市的43位未婚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把话语权归还给剩女,让剩女自己讲述自己,展现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同时引发对媒体所引导的刻板印象的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下,本书还梳理了欧美女性的不婚历史和席卷亚洲的晚婚或不婚潮,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比的坐标,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剩女现象。
##立意不错,可惜作者无一专业社会学或心理学学者。书名更是自己打脸
评分##开头讲资本介入炒作剩女概念,写得很棒!结尾部分写各国家的不婚潮也挺有意思。中间的访谈部分可读性很差,逻辑也混乱,最大的毛病是喜欢采访几个人,截取文献里片段的统计数据,就匆忙给结论,大概是做传媒的坏习惯吧……
评分##前几十页满满的酸味。好在后面内容尚佳。
评分##立意不错,可惜作者无一专业社会学或心理学学者。书名更是自己打脸
评分##针对的不仅仅是剩女歧视,而是性别歧视的方方面面。从逻辑上说不是很严谨,结论也比较片面,但是数据方面做得很好,讨论角度很全面,除了启蒙科普外也是撕逼必备,许多内容例子数据在争论的时候很有作用。但是不建议没有明确平权观念(或者说思想观点不成熟)的人阅读,容易造成狭隘极端的概念。
评分##很大程度上,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其中的许多分析,甚至我都在和我妈一起讨论,作为婚姻的经历者,她提供了很多已婚女性在婚姻中的看法给我。而我也确实惊叹于,如今亚洲社会对于女性晚婚和不婚的容忍度,以及对女人的污名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很基本的权利,我们都还是完全不具备的,或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意识不到中国的婚姻本身对女人的压迫以及法律的不保护,曾经我坚定的认为,婚姻或许是解决剩女问题的唯一途径,现在看来,剩女并不是问题,而是多数人,这个社会的多数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就如同,曾经大家也都认为女人是不应该有选举权的一样。 作为这个社会的占一半能量的人口,是否是我们沉默的太久了。
评分看了三位作者的序言,差点没扔了,好在后面的内容还可以。算是社会学论著吧,但里面有不少针对还活着的、某些人言论指名道姓的批判和辩驳,这是别的书里从没见过的,好玩。
评分##立意不错,可惜作者无一专业社会学或心理学学者。书名更是自己打脸
评分##前几十页满满的酸味。好在后面内容尚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