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点评,50万字无删减收藏版!
⊙《财富》鼎力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
⊙《金融时报》推荐为“10部杰出金融作品之一”!
⊙《福布斯》推荐为“与投资业务有关的重要单行读本”!
☆金融投资领域经典,屡次登上西方社会学推荐榜,众多名家推荐阅读!
⊙1911年,投资大师伯纳德?巴鲁克阅读《大癫狂》后,抛掉了市场疯狂追捧的联合太平洋公司股票,躲过了股灾!
⊙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投资组合管理》创办者彼得?伯恩斯坦、《混乱中的困惑》作者约瑟夫?维加、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豪威尔斯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人类史上有记载的投机活动是什么?大名鼎鼎的牛顿曾因炒股赔掉10年工资?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为何能让法国人全民狂热?中世纪的追杀女巫行动到底疯狂到了什么程度?炼金术为何在欧洲如此流行?十字军东征来自于怎样狂热的意念……
《大癫狂:群体性狂热与泡沫经济》为50万字完整全译版,这是一部富于教益和趣味的奇书,它以幽默但又沉重的笔调叙述了发生在欧洲大陆的多个经济泡沫、骗局及惊世骇俗的大众狂热;本书也是《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金融时报》评选的10部杰出金融作品之一。当我们阅读过本书后将会发现,即使在今天,不变的人性让书中所描述的癫狂仍在不断上演,这就是为什么本书会被全球投资者奉,出版200余年仍长销不衰!
作者简介
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1814—1889年),19世纪苏格兰著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著名诗人、词作家。麦凯所写歌曲《欢乐时刻来临》在1846年售出40万份,当年获格拉斯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除《大癫狂》外,其主要著作有《歌与诗》、《伦敦史》、《苏格兰低地词典》。
目录
第一章
密西西比泡沫 / 001
“金融大师”约翰·劳 / 002
劳氏银行的建立 / 008
密西西比泡沫危机显露 / 009
疯狂的法兰西 / 012
血腥的贵族凶案 / 016
化为泡影的财富 / 018
法兰西之怒 / 023
约翰·劳的末路穷途 / 026
........
《大癫狂》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告诉你“买什么能赚大钱”的速成手册,它的价值在于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疯狂,为什么资产价格会脱离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勒庞的分析,与其说是金融分析,不如说是社会心理学上的深刻剖析。他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其思维的非理性、易受暗示、情绪化以及判断力的下降。这种视角对于理解金融市场,尤其是在牛市顶点和熊市底部时的极端表现,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框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集体幻觉”的阐述,那种在群体狂热中,人们仿佛看到共同的“黄金前景”,而忽略了现实的风险,甚至将风险视为机遇。这让我联想到近几年一些新兴行业的价格飙升,很多时候并非基于扎实的盈利能力,而是基于未来的想象和同行的鼓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是百年前的著作,但其犀利和洞察力丝毫不减。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你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投资机会”信息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金融市场的“神话”和“崩溃”,都可以在人性深处的某些特质中找到根源。
评分《大癫狂》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了一本金融投资书,不如说是一次与伟大思想家的深度对话。勒庞的文字,就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你在面对金融市场的喧嚣和诱惑时,能够抽离出来,用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他对于群体心理的洞察,特别是“群体容易被承诺而缺乏真正的判断力”、“群体冲动且易变”等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书中通过大量历史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群体是如何被情绪而非理性所驱动,如何从最初的谨慎怀疑演变成最后的疯狂投机,再到最后的集体恐慌和抛售。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在金融史上反复上演,而《大癫狂》则为你揭示了背后的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领导者”角色的分析,那种善于煽动群体情绪、制造信念的领袖人物,在每次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金融市场,不仅仅是理解宏观经济数据和公司财报,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理解群体,理解那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人性。
评分终于捧读了这本《大癫狂》,这本书与其说是金融投资理财的入门书,不如说是一部深刻洞察人性与群体行为的百科全书。勒庞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洞见,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群体情绪如何扭曲理性,如何让原本清醒的个体在群体裹挟下做出看似荒诞却又合乎“群体逻辑”的行为。书中对历史上几次著名“大癫狂”事件的回顾,如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投机、贪婪、恐惧、盲从——至今依然在金融市场中上演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勒庞不仅仅是讲述了历史,他更是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那股永不消退的人性暗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群体情绪传染性”的描述,那种一旦点燃,便如同野火燎原般蔓延开来的力量,足以吞噬掉一切审慎的考量。对于任何想要理解金融市场非理性波动、避免成为“韭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力解药,虽然读起来可能有些沉重,但其价值却难以估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些决策,那些曾经以为是“理性”的判断,回过头来看,或许也曾受到群体情绪的微弱影响,只是自己未能察觉。
评分《大癫狂》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重新解读。勒庞对于群体思维的分析,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之前对市场的一些认知。他强调群体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容易被情绪左右,且极度渴望被“信念”所引导,这与我之前所理解的“理性投资者”形象大相径庭。书中对“幻想”和“幻觉”在群体狂热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让我对一些经济泡沫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荒谬的资产价格,在群体狂热的驱动下,竟然能够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让许多聪明人也深陷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群体性幻觉”。勒庞的笔触,没有太多复杂的金融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去剖析人类行为的本质。他让你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主动地做出选择,而是被群体的情绪和潮流所裹挟。这本书最令人警醒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这种群体性癫狂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人性深处某种恒定特质的周期性爆发。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警告,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警惕群体的盲从,保持独立的思考。
评分拿到《大癫狂》这本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套可以指导我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何选股的技巧。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群体行为中那些最本质、最普遍的特征,而金融市场恰恰是这些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场所。勒庞在书中对“群体传染性”的描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投资理念或资产价格会在短时间内被疯狂追捧,那种“大家都这样做,我一定不能错过”的心理,是如何在群体中蔓延并放大的。书中对“暗示”的分析,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基于对标的的独立判断而买入,而是被媒体的渲染、专家的鼓吹、甚至周围人的情绪所“暗示”,从而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朴实,但字字珠玑,每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人性弱点。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投资方法,但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视风险、洞察真相的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字游戏,而是开始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