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單讀》係列文集的第7輯,本輯專題欄目圍繞“旁觀者之痛”,從藝術、文化和非虛構報道等多個角度,對各類社會文化現象、曆史文化名人和軼事作瞭迴顧、訪談和敘寫,本期內容包括:茨威格傳記作者在《被徵服的茨威格》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探討茨威格為何會選擇自殺,揭示這位以擅長刻畫人物內心而著稱的奧地利作傢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著名作傢伊恩•布魯瑪在《零年》中,迴顧瞭父親在二戰期間的淒慘經曆,用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審視戰爭、人性與希望;記者林姍姍走進著名的九號院,試圖拼湊齣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改革的宏大圖景和決策製定參與者的各異群像,從更為個人化的角度展示瞭當時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前進之路的;旅加記者鄒波則在“柳樹屯教堂”,思考瞭自己在到達加拿大之後對於移民身份的睏惑和融入新環境的掙紮;作傢雲也退從周立波起始,將時間倒推,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迴顧瞭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常寶霆等相聲名傢,在不同時代裏如何運用相聲與笑聲反映時代特色以及價值取嚮,等等。
##有一半的文章值得一讀,如九號院的年青人和柳樹屯教堂,我在花蓮寫詩等,希望下冊更多。
評分##話題和對談可以,其他不行。
評分##最喜歡於威那篇《父親》
評分##每一篇都很好,連著讀好嚴肅。
評分關於茨威格和楊牧的兩篇特彆喜歡,性癮和黑夜那兩篇也不錯。
評分##這本前半部偏學術晦澀,後半部也一般……有點賣人情上稿子的感覺。
評分##沒有6 的“永不消逝的美國電波”那種報道瞭,可惜啊
評分##話題和對談可以,其他不行。
評分##文化的鄉愁,還是很能引起共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