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0
走进哈佛 去年秋天来哈佛医学院面试的时候,我对学校没 什么印象。我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录取,根本没有留 意校园是什么样的。所以在参加8月份的新生入学培 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仍像是**次来到哈佛。
哈佛医学院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若隐若现地耸立在 长木大道上。五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楼房围成了一个 四方形的校园。校园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坪,草坪上每 隔一段距离都种着一些小树。草坪较长的两侧各排列 着两幢一模一样的楼。每幢楼都有四个绿色的长玻璃 门,每侧的两幢楼都由一个玻璃门廊连接起来。医学 院的五幢楼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部翻修过,尽管不久 前其中的一幢楼以捐助者的名字重新命名,但大家还 是习惯称它们为A楼、B楼、C楼和D楼,而E楼,大家 *习惯称它为MEC,就是“医学教育中心”(Medical Education Center)的缩写,这幢楼中大部分是教室 。A楼明显不同于其他的楼,它单独矗立在一侧,* 为宏伟壮观:高高的白色大理石台阶,三排埃尔尼克 式圆柱,柱顶的横梁上刻着“哈佛医学院”几个大字 。这幢楼里面是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室。
整个校园的对面是一个交通环岛,和长木大道在 环岛处形成一个直角的是路易斯·巴斯德大道,大道 的两侧各有一幢黄砖房,和街对面雄伟的白色大理石 建筑群相比,它们显得尤为古怪和丑陋。不幸的是, 其中的一幢就是医学院学生的宿舍——范德比尔特大 楼,也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范迪”。我就在那里度过 了哈佛的**年。
大楼入口处光线昏暗,地面由咖啡色的石头铺成 ,圆形的天花板上,一盏脏兮兮的青铜色吊灯投下微 弱的黄光。圆形的入口连着两个短短的走廊,昏暗的 走廊上,排列着许多陈旧的灰褐色邮箱。入口处还有 一个后门,通往范迪大楼的庭院。
穿过庭院,踏上二楼走廊,再穿过左侧的公共厨 房,从右边数过去没几个门就是我的房间。房间虽然 不大,但作宿舍正合适。地面是硬木地板,有一扇可 以看到交通环岛的窗。房间左侧有一张床,桌子旁边 有几排小搁板,还有一个小小的衣橱,这就是宿舍里 的全部家当。
打开行李箱的时候,我还是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考 进了医学院,尤其是哈佛的医学院。对我来说,医学 院是个迟来的选择。早在本科二年级末的时候,我就 有过递交医科申请的想法,但是直到三年级中期,我 才有了这个决定。于是,我争分夺秒地修完了医学预 科的所有必修课。在1994年秋天,我及时递交了医学 院入学申请。
刚读大学的时候,我本打算先主修古典文学,随 后读法律专业,*好是宪法。而生物学导论是一年级 新生的必修课,没想到,我竟然喜欢上了这门课。不 过,我也很清楚自己在拉丁文方面**没有天赋。通 过生物学课程,我逐渐对科学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 我开始为《耶鲁科学杂志》(Yale Scientific Magazine)写稿,探究科学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社会 问题。结果,我对医学伦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 以在大三的时候,我决定向医学院提交申请,准备将 来从事医学伦理方面的工作。我根本不知道医学院有 临床实习,我甚至以为自己可以获得医学和法律的双 学位。
医学和医学伦理学令我兴奋,但我讨厌读预科时 的心态。进医学院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年约有45000 名学生争夺16000个名额。实际上,所谓淘汰制的课 程机制就已经拉开了竞争的帷幕:有机化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导论,为了能够在这些科目上获得* 好的等级评分,有些学生蓄意破坏同学的实验,还有 些人把图书馆的关键资料藏了起来。我觉得大家太过 执迷于等级评分了,都费尽心机地往自己的简历中添 加实践经验,以为这样做能增加进医学院的机会。
我读预科时,*倒霉的经历就是在医院里做志愿 者。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我决定到医院做志愿者, 体会一下临床实习是什么滋味儿。一个初秋的傍晚, 我鼓起勇气来到耶鲁大学的纽黑文医院参加志愿者会 议。小小的礼堂里挤满了近50个医学预科生,开场白 过后,立刻有许多人举起手提问。前排的某个学生问 道,做志愿者是否有助于被医学院录取。主持人说, 实际上,医学院的确期望申请人的简历上有至少一年 的志愿者经历。那个学生坐下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松了口气。
“大家还有问题吗?”主持人问,没有人再举手 。
“好,就这样吧。报名表就在前面。我们到时候 会通知你们各自的值班时间。”她说。
我决定到呼吸治疗科做志愿者。我刚结束了夏天 在新生儿肺病实验室的调研,所以很想看看这种研究 的临床情况。而实际上,我的工作是:每周一个下午 保证整个医院内各呼吸治疗室的设备正常运转。我要 协助戴安娜工作,她是一个身材臃肿、说话精练的黑 人妇女,我和这样的人没什么共同语言。我们的工作 从地下室开始,在那里我们会装一手推车不同型号的 塑料管和接线插头。接着,我们要踏遍整个医院并完 成我们的工作,把空的收集器都填满。每隔15分钟, 戴安娜都要停下来休息20分钟,喝喝咖啡。每次休息 ,她都要往她的塑料杯里装大半杯陈咖啡,再从咖啡 机旁边的罐子里分两次拿10包“怡口牌”糖精,小心 地将它们倒在咖啡里,然后一口气喝光。我忍受了三 四个下午,*终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
申请读医学院是一件烦人的事。由于无法确定自 己能否被录取,我差不多同时向20家医学院递交了入 学申请。每个学院都需要填两份申请表;还需要完成 几个论文题目,而且几乎很少有重复的课题出现;申 请人还需要马不停蹄地去各大医学院面试,既费时又 费钱,而面试官总有办法让你神经紧张。有一个关于 面试官的经典传说:有面试官让一个学生去打开一扇 已经被封死的窗户,目的是观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还 有个传说:有面试官将一个女生独自留在办公室里, 然后故意打办公室的电话,看她是否会接,如果接了 ,面试官就会训斥她随便接听别人的电话;如果她没 有接,面试官就会责怪她怎么不接一下电话以便为对 方留个口信。真是让人左右为难。虽然我经常听到这 类故事,但还从来没遇上这样的人。不过,我的一个 同学倒是说,有一个**胖的面试官竟然直截了当地 问她:“你觉得我胖吗?” 而我也有自己的噩梦。有一次面试相当糟糕。当 时面试我的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他身材瘦弱,满头 银发,棕色的眼睛周围有些鱼尾纹,额头上还有一道 深深的抬头纹,薄薄的嘴唇没什么血色。
“哦,看得出来你对伦理学很感兴趣。”他开门 见山地说。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P2-5
艾伦·罗思曼医生以生动的文笔,娓娓道出自己 在哈佛医学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 ”的一年级学生,历经不同的学习阶段及兴奋、骄傲 、沮丧甚至是后悔的心路历程,*终在毕业后正式成 为医生时,意会到这身白袍的意义。《哈佛医学生的 历练(原名白袍)》文笔清晰,坦诚,流畅,真实记录 了一个年轻学子如何成长为白袍加身的医者,是对医 学教育进行反思的一本启示录。
艾伦·罗思曼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院和波士顿市立医院儿科住院部。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进行医务服务。
主编的话 小罗的“白大卦”与小柯的“柳叶刀”
前言 崭新的白袍
01 哈佛**年
走进哈佛
解剖实验室
急诊室的故事
了解性生活史
远大理想
临终关怀
02 哈佛第二年
触诊之虑
**体检
疾病名称
价值观的冲突
妇科检查
事业与婚姻
表演秀
医师资格考试
恐怖的一关
外伤急救
失语症病人
我的医学之路
03 两年临床实习
外科实习
医疗程序
难相处的病人无法承受之痛
妇产科实习
治疗性人工流产
难熬的病房实习
儿科的快乐时光
杰米的故事
艾滋病患儿
内科实习
昔日猛虎
*望的挣扎
双重关系
鸟语者的选择
精神科病房
拒*吃药的杰茜卡
询问的力量
煤矿小镇哈泽德
重返急诊室
毕业时刻
译者后记
哈佛医学生的历练(原名白袍)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哈佛医学生的历练(原名白袍)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哈佛医学生的历练(原名白袍)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