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1
★多年家庭教育总结,数十万父母倾情
台湾心理学博士、子教育专家,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读懂孩子的内心。
★经典读本,持续
子教育,从读懂孩子内心的情绪开始。本书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捕捉儿童成长的期。
★图文结合,案例鲜活
针对当下家庭中孩子的特点,给家长提供真正有效的沟通方法,细致而耐心地对孩子加以教育引导,效果显著,可读性强。
少儿的情绪管理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个教养议题。本书作者以两个孩子母的身份,从教育心理学博士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讲了36堂儿童情绪教育课程,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淡定的态度陪伴孩子经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营造正向的子关系,帮助孩子诚实面对、表达、抒发自己的情绪,学习与父母、他人及自己相处。
许皓宜,咨询心理学博士、子教育专家,目前育有一双儿女,经常用心理学概念来理解这对子女,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
篇 认识孩子内在的原始风暴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3
不要!不要!不要!——面对孩子的个叛逆期/ 9
我不管,我要生气!——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情绪/ 16
起床也要因材施教——面对孩子的起床气/ 22
大灰狼会来吗?——面对孩子想象中的害怕/ 28
为什么玩具坏掉了?——面对孩子的失落/ 33
你们不可以笑!——面对孩子的与爱面子/ 39
爱咬手指和抠指甲的孩子——面对孩子内在的焦虑感/ 44
为什么说再见,你不要我了吗?——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50
后记/ 56
第二篇 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
我不要放手——协助孩子面对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的现实/ 61
我要自己做——建立孩子可为与不可为的意识/ 67
我要穿这个——面对孩子的固执/ 73
我要你帮我做——面对孩子耍赖/ 77
不要啦!好啦!讨厌啦!——面对孩子缺乏礼貌/ 82
救命,我好痛——面对孩子的/ 87
我不要玩这个,我不喜欢吃这个——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92
我不会,这好难——面对孩子容易放弃/ 97
可是……可是……——面对孩子找借口/ 103
后记/ 108
第三篇 暴走爸妈放轻松
为什么你对他比较好?——面对手足竞争意识/ 113
我打人,但我不一定是错的——调解手足冲突/ 119
你们为什么对我那么凶?——协助孩子理解大人的情绪/ 124
你们有什么事吗?——协助孩子面对家庭冲突/ 130
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自己/ 137
我好棒,你才会爱我吗?——面对孩子的弃养情结/ 144
爸爸妈妈,我不是故意学你的——面对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150
他们在做什么?——孩子好奇,父母难以启齿的话题/ 156
我要跟奶奶睡觉!——面对从隔代教养回到家庭的孩子/ 162
后记/ 168
第四篇 帮孩子心情稳定上学去
我不认识他,我不要打招呼——面对孩子的陌生人情结/ 173
我不想去上学——协助孩子融入群体/ 180
给我礼物!我才和你交朋友——面对孩子霸道的交友方式/ 186
我不想输——面对孩子的好胜心/ 192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面对孩子的人际挫折/ 197
妈妈,他打我!——面对孩子被欺负/ 203
我们都不要理他——面对孩子排挤他人/ 209
我们来做这个好不好?——面对孩子的老大心态/ 215
为什么不是我?——协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义/ 221
后记/ 227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佑佑和安安这对兄妹只差了大约一岁。
妈妈为了照顾他们俩,总是伤痕累累的!
怎么说呢?在安安满九个月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就突然张开才刚冒出几颗牙的嘴,往妈妈的肩膀上咬去。
“哎呀!安安,妈妈会痛耶!”妈妈已经很小心了,却还是常常被咬到。
那时还不到两岁的佑佑也好不到哪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别说了,拳打脚踢的,有次还踹到妈妈的眼睛;就连心情很好的时候,也会失控地狂打妈妈的头。
“佑佑,这样妈妈很痛!”
从开心玩闹、到失控被捶打,对佑佑和安安的失控行为,妈妈实在很无奈。
不知道各位家长们有没有被孩子“打到”鼻青脸肿的经历?可能是不小心被他们撞到、踢到、咬到,还有些时候可能是孩子没什么理由就动手乱打人。
这些举动不同于“发脾气”的行为,而是一种“本能”的攻击举动——孩子甚至需要从这种“奇怪的行为”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化功能。
孩子可能这样想
攻击是一种怕失去“好的事物”的本能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生来具有一些本能:求生存是一种,毁灭和攻击也是一种——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孩子六个月大之前,都属于和妈妈“共生”的阶段。这时,他们会以为,只要移动眼睛找妈妈,妈妈就会出现,而自己的饥饿、需要、愿望,都会随着妈妈的出现被满足。很快,这种自以为是的感,就会随着成长过程逐渐幻灭——因为孩子事实上是没有能力控制母的。
心理学研究就发现,孩子求取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毁坏”母,让自己不需要那么依赖她。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对于自己越喜欢的东西,总忍不住要咬一口(牙齿在心理学上的象征意义就是攻击)──这就是一种又爱,又怕自己不能控制,又怕失去的矛盾反应了。
攻击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另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孩子学习咬嚼的口腔期阶段(0~1岁),到孩子训练排泄的肛门期阶段(1~3岁),通过咬嚼和排泄的刺激会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这些刺激上是需要获得满足的,但他们心里又感受到这种“吞、咬”的本能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惩罚,这种“想满足自己快乐的感觉”就可能被压抑。倘若这种口腔与肛门期的冲动受到压抑而无从释放(例如:孩子在各种状况下都被禁止乱咬东西),孩子未来反而可能变得调皮、冲动、缺乏自制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失控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透过这种刺激让自己获得满足的体现。只是在社会化教育还不完善的状况下,孩子们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可能影响或伤害到别人。
家庭教育书籍 特别耐心特别爱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教育心理学博士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家庭教育书籍 特别耐心特别爱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教育心理学博士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家庭教育书籍 特别耐心特别爱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教育心理学博士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