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J·希勒著的《非理性繁荣(第3版*新修订)》以三个历史回顾开篇。三个历史回顾立足于三个主要投资市场,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描述了这三个市场扬抑涨跌的历史过程,梳理了这些市场经历的那些显著波动,以帮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市场的趋势。全书五篇分别探讨了滋生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对那些进一步强化投机性泡沫结构的文化因素和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了考察,梳理了学术界对于市场泡沫实现理性化的一些尝试,探讨了投机性泡沫对于个体投资者、机构和政府的启示。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的 *新修订版。罗伯特·J·希勒教授(Robert J. Shiller)在书中警告说: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 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增无减。
他曾经在**版和第二版中对技术泡沫和房地产泡沫 做出警示,认为心理因素驱使下的波动性是所有资产 市场的固有特性。随着美国股票和债券价格的高涨, 以及很多**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后次贷繁 荣”(Post Subprime Boom)很可能变成验证希勒教 授这一具有影响力论断的又一个例子。
《非理性繁荣》远不止对市场现状的描述,它还 进一步解释了驱使所有市场上下波动的力量。它说明 了投资者的兴奋感如何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到一个令人 晕眩且不可持续的高度,以及在其他时候,投资者的 沮丧感又如何迫使价格下跌至令人恐慌的低谷。
之前的版本众所周知地预测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 市场的崩盘。第三版扩充到了债券市场,所以本书现 在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投资市场。新版本也包括了*新 的数据以及希勒2013年诺贝尔奖演讲稿。
除了诊断资产泡沫的成因,《非理性繁荣》还提 出紧急政策应对的建议来减少泡沫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同时也提出了在下一次泡沫破裂前降低个人风险的 应对办法。关注股票、房地产和债券市场投资的人一 定要阅读这本书。
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斯坦利?里索(Stanley B. Resor)经济学教授。他先后撰写了《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市场波动》(Market Volatility)、《宏观市场》(Macro Markets)等**经济学著作。其中《宏观市场》一书获1996年度保罗·萨缪尔森奖。
第1章 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市盈率
其他高市盈率时期
对非理性繁荣的忧虑
第2章 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
利率和CAPE(周期性调整市盈率)
通货膨胀和利率
实际利率
第3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住房价格的历史长期走势
实际住房价格总体并未呈现长期上行趋势
实际住房价格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
非理性繁荣的昨与今
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后文的研究路径
第一篇 结构因素
第4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疾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
诱发1982—2000年千禧繁荣的12个因素
诱发2003—2007年次贷繁荣的因素
诱发2009年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因素
小 结
第5章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对投资者信心的思考
关于预期的调查证据
对投资者预期和情绪的反思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泡沫的反馈理论
投资者对反馈和泡沫的感知
蓬齐骗局:一种特殊的反馈模式和投机性泡沫
欺骗、操纵和善意的谎言
投机性泡沫的内在蓬齐本质
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反馈与交叉反馈
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迄今为止的争议
第二篇 文化因素
第6章 新闻媒体
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铺垫作用
争议话题的媒体培养助推
对市场前景的报道
超载的纪录
重大新闻真会伴随着重大的股价变化吗
新闻的尾随效应
重大价格变化日新闻报道缺失
新闻是注意力连锁反应的诱因
1929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1987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媒体文化
新闻媒体在宣传投机性泡沫中所起的作用
第7章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1901年的乐观主义:20世纪的**
20世纪20年代的乐观主义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时代思想
20世纪90年代牛市中的新时代思想
房地产市场繁荣中的新时代思想
新时代的终结
第8章 新时代与**泡沫
近期内*重大的股市事件
与*大的价格变动相关的事件
新时代的终结和金融危机
上涨(下跌)的通常会下跌(上涨)
第三篇 心理因素
第9章 股市的心理锚定
股市的数量锚
股市的道德锚
过度自信和直觉判断
锚的脆弱性:提前考虑不确定的未来决策的困难
**0章 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社会影响与信息
从众行为和信息瀑布相关的经济理论
人类信息处理与口头传播
面对面交流和媒体传播
用于口头传播方式的传播模型
人们心中矛盾观点的汇集
基于社会的注意力变化
人们无法对注意力变化做出解释
总结
第四篇 理性繁荣的尝试
**1章 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
有效市场和价格随机游走的基本论证
关于“聪明钱”的思考
“明显”错误定价的例子
卖空限制和“明显”错误定价的持续
错误定价的统计证据
盈余变化和价格变化
市盈率和随后长期收益之间的历史联系
用于预测超额收益(股票超出债券)的利率
股息变动和价格变动
过度波动和总体情况
**2章 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对风险的“学习”
“股票优于债券理论”在投资文化中的角色
关于共同基金、分散化投资以及长期持有的学习
学习和忘却
第五篇 采取行动
**3章 自由市场中的投机波动
货币当局应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
意见**应发表有利于市场稳定的言论
制度应鼓励建设性的交易
公众应该得到*多的对冲风险帮助
储蓄和退休计划的政策应该现实考虑泡沫的存在
总结:拟定良策应对投机性波动
附录 诺贝尔奖演讲:投机性资产价格
价格波动、理性预期和泡沫
期望现值模型与过度波动
行为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
对金融创新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醒剂!我一直觉得经济学要么枯燥乏味,要么过于理论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上那些令人咋舌的金融狂潮,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仿佛把你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让你亲身感受那种“万众一心”的疯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心”这个词的解读,它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可能成为摧毁一切的导火索。书中还讨论了现代金融工具,比如衍生品和算法交易,是如何进一步放大这种非理性的。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的真实性、传播速度以及人们的解读能力,都可能成为制造巨大风险的温床。这本书让我对“顺势而为”和“逆势而动”有了新的思考,以及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它给我带来的启发,远不止于投资,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惊心动魄”,但又充满了智识上的满足感。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勾勒出了经济泡沫的形成、膨胀和破灭的全过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于“自我实现预言”的分析,当人们相信价格会上涨,就会采取购买行为,从而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然而,这种循环的另一面,就是一旦信心崩溃,价格的下跌也会同样迅速而残酷。书中还探讨了监管的作用,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管的难度。读完这本书,我深切体会到,金融市场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它让我对“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有了更清晰的界限,也让我对那些看似“一夜暴富”的机会,多了一份审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在大时代浪潮中保持独立判断的生存指南。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内容绝对是接地气的。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泡沫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人们在这种狂热中往往会失去理智。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荷兰郁金香狂热到互联网泡沫,再到近年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层层剥茧,揭示了群体心理、金融创新以及媒体传播在制造非理性繁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视角的研究,前者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后者则可能因为缺乏信息而被排除在外,从而错失机会或是遭受损失。这本书让我对市场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弱点与欲望的纠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识别潜在泡沫的“火眼金睛”,至少在面对那些看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投资机会时,会多一份警惕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集体决策和个体认知偏差的社会学著作。
评分我承认,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性。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严谨的分析,揭示了驱动这些泡沫的深层原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有明显的风险信号,人们仍然会前赴后继地涌入某个市场。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羊群效应”和“确认偏误”的观点,它们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看到别人赚钱时,会不顾一切地跟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市场本身是中性的,但参与者的情绪和行为却能将其塑造成一个狂热的舞台。最让我警醒的是,书中对于“新经济”叙事的批判,很多时候,当一项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被赋予过高的期望时,就容易滋生泡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风险的感知能力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也学会了如何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经济现象,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裹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忍不住想和身边所有人分享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泡沫,更是关于人类的集体行为和社会心理。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那些陷入非理性繁荣的人,而是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结构和心理诱因。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叙事”的力量的论述,很多时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比任何数据分析更能驱动人们的决策。从房地产市场到艺术品市场,从科技股到加密货币,这本书几乎触及了所有可能出现非理性繁荣的领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泡沫的一部分,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是抵御这种风险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关注“我能赚多少”,而是更关注“为什么会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