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一、二、三編,分彆為古文字、閤體文字與未識徽號文字。**編通分四欄: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商周時代的金文;商周時代的陶器、石刻、竹簡、帛書、盟書、璽印、泉貨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後一欄為《說文》所錄篆書、古籀文等。每欄所收文字都按時代先後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體演變。為便於識讀,眉端標注通用繁體楷書;第二編為閤體文字。閤體文字齣現於商周時代的甲骨、金文與戰國時代的其它文書,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編分三欄;第三編為未識徽號文字,字形均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數字組成的族徽或名號,此種文字僅見於商周時代的甲骨和金文,故隻分二欄。 該書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塗白奎,1954年生,河南潢川縣人。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物館係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係商周考古專業古文字方嚮,師從高朋先生學習古文字。199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嚮為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在《中國史研究》、《考古典文物》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 高明,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1956年留校任教,協助唐蘭先生的教學工作,並師從唐蘭先生學習古文字。研究方嚮為古文字學、考古學、古文獻學。著有《古文字類編》、《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古陶文匯編》、《古陶文字徵》、《帛書老子校注》等書。並在《考古》、《文物》等雜誌發錶論文數十篇。
序
凡例
**編 古文字
第二編 閤文
第三編 未識徽號文字
引書目錄
引器目錄
檢字錶
後記
閱讀體驗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它對“體係”構建的貢獻。不同於零散的單篇論文聚焦於個彆字或某一類器物,這套“類編”將龐雜的資料係統地整閤進瞭一個清晰的框架之下。當我試圖理解某個特定時期的文字風格時,可以迅速在書中找到其前因後果、發展脈絡乃至與其他地域風格的橫嚮聯係。這種全景式的俯瞰能力,極大地節省瞭跨領域檢索的時間成本,使研究工作得以更聚焦於理論的深化而非基礎資料的梳理。它成功地扮演瞭連接“材料”與“理論”之間關鍵橋梁的角色,是治學路上的得力助手。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體現瞭對“經典”應有的尊重。銅版紙的質感和色彩還原度,使得那些精選的器物圖片和刻文照片看起來如同原作再現,細節縴毫畢現。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的學術復製品,但這一套書的精良製作,讓人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匠心”。它不僅僅是一份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世代珍藏的藝術品,即便是擺在書架上,也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厚重的曆史感,時刻提醒著我們所處的文化傳承鏈條的源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質感,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對學術嚴謹性的執著。光是翻閱那些拓片和摹本,就足以讓人沉浸其中,那些古老的筆畫仿佛穿越時空,嚮我們訴說著文明的更迭。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精心布局,圖文對照清晰明確,注釋詳實而不喧賓奪主,即便是麵對一些模糊不清的殘片,也能通過旁徵博引,為讀者勾勒齣最接近可能的原貌。對於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的學者而言,它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每一次查閱都能帶來新的啓發和校對的可能,遠非那些碎片化的網絡資料可比擬,那份係統的、體係化的梳理功力,是無數個日夜伏案的結晶。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冷僻的專業典籍,沒想到它的導讀部分寫得極為平實易懂,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愛好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作者在闡釋某些關鍵字形演變脈絡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小故事或社會背景,使得枯燥的文字考證立刻鮮活瞭起來,讓人不禁對先民的智慧拍案叫絕。這種將高深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可讀性極強的內容的能力,實屬難得。它並非僅僅羅列資料,而是構建瞭一個理解古代社會思維模式的階梯,每讀一章,都感覺自己的“古文字視力”又提升瞭一個檔次,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那些潛藏在筆畫背後的文化密碼。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增訂部分的廣度和深度。相較於早先的版本,這次的補充工作顯然是集閤瞭近年來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新齣土材料的釋讀上,提供瞭非常具有建設性的討論。我特意對比瞭幾個自己正在關注的疑難字,發現新版不僅提供瞭更豐富的對比樣本,更重要的是,它對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中肯的梳理和評價,沒有簡單地偏嚮任何一方,而是鼓勵讀者基於證據進行獨立思考。這種開放而審慎的學術態度,在如今的研究領域中尤為寶貴,體現瞭北大震旦研究中心一貫的治學風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