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 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涂白奎,1954年生,河南潢川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系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师从高朋先生学习古文字。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在《中国史研究》、《考古典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高明,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留校任教,协助唐兰先生的教学工作,并师从唐兰先生学习古文字。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着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书。并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序
凡例
**编 古文字
第二编 合文
第三编 未识徽号文字
引书目录
引器目录
检字表
后记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体现了对“经典”应有的尊重。铜版纸的质感和色彩还原度,使得那些精选的器物图片和刻文照片看起来如同原作再现,细节纤毫毕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学术复制品,但这一套书的精良制作,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匠心”。它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世代珍藏的艺术品,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厚重的历史感,时刻提醒着我们所处的文化传承链条的源头。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冷僻的专业典籍,没想到它的导读部分写得极为平实易懂,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作者在阐释某些关键字形演变脉络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或社会背景,使得枯燥的文字考证立刻鲜活了起来,让人不禁对先民的智慧拍案叫绝。这种将高深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读性极强的内容的能力,实属难得。它并非仅仅罗列资料,而是构建了一个理解古代社会思维模式的阶梯,每读一章,都感觉自己的“古文字视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笔画背后的文化密码。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它对“体系”构建的贡献。不同于零散的单篇论文聚焦于个别字或某一类器物,这套“类编”将庞杂的资料系统地整合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之下。当我试图理解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字风格时,可以迅速在书中找到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乃至与其他地域风格的横向联系。这种全景式的俯瞰能力,极大地节省了跨领域检索的时间成本,使研究工作得以更聚焦于理论的深化而非基础资料的梳理。它成功地扮演了连接“材料”与“理论”之间关键桥梁的角色,是治学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学术严谨性的执着。光是翻阅那些拓片和摹本,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那些古老的笔画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文明的更迭。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精心布局,图文对照清晰明确,注释详实而不喧宾夺主,即便是面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残片,也能通过旁征博引,为读者勾勒出最接近可能的原貌。对于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每一次查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校对的可能,远非那些碎片化的网络资料可比拟,那份系统的、体系化的梳理功力,是无数个日夜伏案的结晶。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增订部分的广度和深度。相较于早先的版本,这次的补充工作显然是集合了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新出土材料的释读上,提供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我特意对比了几个自己正在关注的疑难字,发现新版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对比样本,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中肯的梳理和评价,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鼓励读者基于证据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开放而审慎的学术态度,在如今的研究领域中尤为宝贵,体现了北大震旦研究中心一贯的治学风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