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今天,这本关于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启发意义。
##徐贲在《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中,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了美国大学中的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上,展现出一种可贵的品质,即在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对话特征。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上,作者既提供自己的意见,亦尊重学生们基于不同经验的理解。
评分##= = 内容太浅了,不推
评分##徐贲,苏州大学外语系出身,在中国的外语系,基本上会跟不专业,或者没文化划等号,毕竟外语在国内还是作为工具性的存在,而不是文化性的存在。不过,学英语,在美国教过英语的教师就不同了。毕竟是在美国教英语,那肯定是有文化的,因此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本通识教育快餐。这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识课程讲稿,第二部分是对于施特劳斯的批评,第三部分是近代思想的部分。关于通识教育讲稿,其实讲文化通史,大体上就是陈陈相因,即便是披上通识的外衣,仍然如此。第二部分是对施特劳斯的批评,这个部分就是自由主义对保守主义的攻击,可以参考德鲁里的几本专著,批的更深。第三部分是近代部分,即现代文明,自由民主等大词就是这部分的关键。专制时代,一听民主革命,青年人就会激动的颤抖,徐教授以为还是这样的时代,这本书还在播撒火种。
评分##想批发一袋子,然后送给我的大学老师们作毕业礼物。
评分##三联书店发现的~里面体现的人文教育理念让人向往。顺便反思了一下自己经历的高等教育。
评分##2016.04.12.从本书的构架可看出,它的展开部分——基本内容与方法——是作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部分的一种实践案例,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阅读策略并进行思考——从中可看出别人在阅读经典时是怎样思考 的。
评分##关于美国人文教育的介绍,和作者自己的课程提纲。内容还是比较浅的,但语言上依然很有学究气,不是容易阅读的书目。这种书的目的是打开一扇窗,透透气,要想从这窗子里越出去是不大可能的。
评分##本书内容契合着我的职业。虽然内容更多的是诠释大学教育,但还是给予我很多关于课堂的启发。书籍的前半部分利用课堂教学实例和人文阅读的文本清晰的呈现了人文阅读涉及的方法、内容、教学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影响以及人文教育与学术的关联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学术要专业化。或许我有些过分叛逆,对于学术也稍微缺乏严谨。但那种一板一眼,打着所谓学术专业化旗号将学术囿于门户之见的学术理念是我不能够认同的。 学术与社会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传统知识分子都将所学所思与社会责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难度的增加,专业性的培养无可厚非。但专业化毕竟不等于工具化。人文精神的丧失在中西方的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没有讳言,专家学者们也无需刻意的去回避。
评分##第一部分基本就是课堂实录,企图展现在人文课堂上是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来启发学生思考的,不过作为通识课讨论的学术深度比较有限。后面是作者对人文教育的一些思考,没什么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