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新编高层建筑结构 | ||
| 作者 | 包世华著 | ||
| 定价 | 68.00元 | ||
| ISBN号 | 9787517009221 | ||
| 出版社 | 水利水电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 版次 | 3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3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新编高层建筑结构(第3版)》由包世华编著,本书(第三版)是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组织编写的“新编土木工程技术丛书”中的一本,是按照2010一2011年新规范和新规程,为适应教学和工程的需要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全书共1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内容篇。包括: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和布置;荷载和设计要求;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设计和构造;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和构造;简体结构的计算和设计等八章,是为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学习和了解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基础内容而编写的。下篇为提高和专题篇。包括: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计算法原理和程序介绍;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解析和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等三章,是为了提高和适应专门的需要而编写的。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包世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力学学会《工程力学》编委,中建筑学会高层建筑结构委员会委员。1985~1986年为美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1991~1993年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系研究员。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能量原理及有限元、板壳结构、薄壁杆结构和高层建筑结构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教材和专著25种。所编教材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教程》等,分别于1987年获建设部教材二等奖,1988、1992年获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荻*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获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专著有《薄壁杆件结构力学》、《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新编高层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下册)等。在外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壳体研究成果被收入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提出和创建了高层建筑结构解析和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解法系列。1983年获北京市科委技术成果奖,1986、1992、1994年分别获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 |
| 序言 | |
这次购书经历着实令人欣喜,我拿到手的这本书,虽然我并没有提及书名,但它确实是一本重量级的参考资料。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十分充实。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反而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建筑结构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地基上稳固地屹立,承受风、雨、地震等各种考验,这背后蕴含着多少精妙的工程智慧和计算科学,一直让我着迷。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用心。结构体系的介绍,荷载的分析,结构的抗震设计,以及一些特殊结构的考虑,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核心内容。每一章的标题都直击要点,仿佛在引导我一步步解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奥秘。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部分,这对于理解高层建筑在复杂环境下的响应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宝贵平台,让我有机会系统地梳理和拓展我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期待未来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
评分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概念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或者说理解不够深入。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清晰的学习路径。作者的讲解方式,我感觉是循序渐进的,从基础的力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荷载效应的分析,再到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书中对不同结构体系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荷载组合和内力计算的部分,作者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实例,并且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荷载取值也有明确的说明,这对于我进行实际的结构验算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关于结构的抗震设计,书中也花了不少篇幅进行讲解,包括地震作用的模拟、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以及相应的构造要求。这些内容都非常有价值,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框架,也为我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是我非常看重的地方。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推导,还穿插了大量来自于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这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在真实的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的,也让我了解了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新型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感到兴奋,这些都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提升专业能力至关重要。这本我手中拿到的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知识和智慧。这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对接实际工程的需求,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拿到书后,我第一时间就注意到其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好,不泛黄,也不容易反光,这对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书中的插图,无论是结构示意图、节点大样还是计算流程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精确,线条流畅,标注完整。很多关键部位的剖面图和三维示意图,直观地展现了结构的形态和连接方式,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非常有帮助。有时候,一张精心绘制的图纸比长篇累牍的文字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加深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节点和构造的处理方式,通过多角度的视图和细致的标注,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和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优质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实际工程中经常需要参考相关资料的人来说,一本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本我拿到的书,恰恰满足了这些要求,让我感到非常满意。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激发思考,并带来新的认知。而我近期接触到的这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这一复杂课题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逻辑清晰的叙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逐渐领悟到其中精妙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某些关键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如说是一次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它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验证,去拓展。很多时候,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结合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尝试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兴趣,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