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 王南、胡介中、李路珂、袁琳编著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下)》继续中册内容,主要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各区县的历史建筑,共精选了142处较为重要且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及艺术成就,另选择了450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
胡介中,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因父亲桌前的一枚篆刻方印对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喜爱阅读与平面设计,对老北京的古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攻读硕士期间,走访京城大街小巷,搜集、阅读大量北京史料文献,完成学位论文《清代北京城内衙署建筑之规模与空间布局探索》。曾发表《清代北京衙署建筑基址规模之探讨》、《试析古代都城中衙署建筑的分布特征》、《试析明初三都衙暑建筑制度之因袭与布局特点》等相关文章。
凡例
分片索引
交通简图
古建筑分片导览
门头沟区
门头淘区概述
白瀑寺(圆正法师灵塔)
沿河城与敌台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灵严寺大殿
双林寺
灵岳寺
三官阁过街楼
潭柘寺
戒台寺
门头沟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昌平区
昌平区概述
银山塔林
居庸关、云台
南口城
十三陵
和平寺
文物石刻园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
朝宗桥
巩华城
小汤山温泉(汤泉行宫遗址)
昌平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顺义区
顺义区概述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无梁阁
元圣宫
顺义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通州区
通州区概述
燃灯塔
通州文庙大成殿
紫清宫
李卓吾墓
通州清真寺
万字会院
安寺
潞河中学早期建筑
潞河中学原教学楼
博唐亭
协和书院教士楼
富育女校教士楼、百友楼旧址
三义庙(山左会馆)
这套《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个人特色,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奇妙世界里穿梭。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建筑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解释某些复杂的结构时,他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打比方,让我瞬间恍然大悟。书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故事和传说,让枯燥的建筑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探讨,这与当下我们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外观上的赞美,而是对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生态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让我愿意去主动学习,去发现更多关于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另一本,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图文资料所折服。虽然定位是普及读物,但其内容深度和广度绝不亚于一些专业书籍。作者对每一个建筑类型的演变、每一个构件的功用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和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的清晰图景。例如,在讲述不同朝代的宫殿形制时,书中不仅列举了代表性的建筑实例,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思想和制度的载体。书中的插图和照片质量极高,无论是宏观的建筑群布局,还是微观的雕刻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我发现,在理解一些复杂的建筑结构时,这些精美的配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从表面的欣赏走向了深层次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品味。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文化认识的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古代建筑都抱有一种朦胧的敬畏感,觉得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艺术的结晶,但又常常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而感到望而却步。这套丛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从第一本开始,我就被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它没有像学术专著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原理、精湛的工艺流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材料选择、建造技艺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古代匠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搭建起一座座宏伟的宫殿、精巧的园林。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赞叹不已,也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自豪感。这套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开始主动去关注身边的历史遗迹,去感受它们诉说的故事。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买这套《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想着大概就是些泛泛而谈的介绍。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传承”的理念。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本身,更是在努力挖掘和传递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知识。书中有很多篇幅专门讲解了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让我看到了古建筑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重拾那些古老的智慧,将它们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创造出既有历史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这套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的普及,它更像是一份情感的呼唤,一种文化的自觉。它让我意识到,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不应止于欣赏,更应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评分我对这套《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评价,只能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它真的是一套让我沉浸其中,爱不释手的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关注,像是屋顶的瓦片是如何排列才能防水防漏,斗拱的榫卯结构是如何巧妙地支撑起沉重的屋檐,还有建筑色彩的运用背后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集中体现。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知识呈现出来,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匠人的小故事和轶闻趣事,读来颇有嚼头,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欣赏古代建筑的美,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神,他们的严谨、耐心、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融入到每一砖每一瓦之中。每次读完,都觉得自己像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