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種姓及種姓研究 / 1
         第一節種姓在印度 / 1
         一、 種姓在印度 / 1
         二、 名稱 / 4
         三、 定義 / 6
         第二節種姓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 10
         一、 戰前的研究: 種姓起源諸說簡述 / 10
         二、 戰後研究的新特點 / 17
         第二章種姓的社會構造 / 22
         第一節種姓的隔離與對立 / 23
         一、 血緣的規定 / 23
         二、 婚姻的規定 / 24
         三、 等級的規定 / 28
         四、 職業的規定 / 30
         五、 地域的規定 / 32
         六、 隔離的規定 / 33
         第二節種姓的結閤 / 36
         一、 賈吉曼尼製度: 種姓結閤的紐帶 / 36
         二、 印度教: 種姓的膠結劑 / 42
         第三章種姓製度的極端形式:不可接觸製 / 48
         第一節不可接觸製的曆史與現狀 / 48
         一、 起源與發展 / 48
         二、 “賤民”的分布 / 51
         三、 境遇 / 52
         第二節個案分析:北印度村落中的不可接觸製 / 59
         一、 不可接觸實踐及其原因 / 59
         二、 “不可接觸者”的心理 / 61
         三、 “不可接觸者”的態度:同一個“不可接觸者”的談話 / 64
         四、 同一個婆羅門的談話 / 67
         第四章“ 賤民”解放運動 / 70
         第一節哈利真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 70
         一、 哈利真解放運動的曆史背景 / 70
         二、 哈利真爭取改善地位的鬥爭 / 72
         第二節哈利真運動的領袖安培德卡爾 / 74
         一、 生平 / 75
         二、 社會思想:與甘地的對立 / 76
         第三節“賤民”與新佛教運動 / 79
         一、 佛教在印度的復興 / 80
         二、 新佛教的主要教義 / 82
         三、 新佛教運動的現狀及問題 / 85
         第五章種姓與村落社會的權力結構 / 88
         第一節鄉村統治的基本形式:潘查雅特製度 / 88
         一、 傳統的鄉村統治 / 88
         二、 獨立後潘查雅特製度的實施 / 93
         三、 潘查雅特製度與種姓:新潘查雅特製度實施的意義和問題 / 97
         第二節種姓、階級與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 102
         一、 種姓與階級 / 102
         二、“統轄種姓” / 104
         三、 種姓與村落的權力結構 / 107
         第三節個案分析:古吉拉特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 109
         一、 種姓與土地占有 / 110
         二、 種姓與政治 / 113
         三、 結論 / 117
         第六章印度的社會衝突及其根源 / 118
         第一節種姓衝突及其根源 / 119
         一、 地位之爭 / 120
         二、 種姓衝突 / 123
         三、 近代種姓衝突之根源 / 124
         第二節教派衝突及其根源 / 125
         一、 教派衝突的文化和曆史背景 / 126
         二、 社會經濟根源 / 129
         三、 政治根源 / 133
         第三節印度社會衝突的心理文化基礎 / 136
         一、 種姓衝突和教派衝突的共同基礎 / 136
         二、 印度教與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徵 / 138
         三、 心理文化與社會一般特徵 / 142
         第七章曆史上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 147
         第一節孔雀王朝以前北印度的鄉村社會與種姓製度 / 147
         一、 吠陀時代 / 147
         二、 佛教興起時代 / 149
         第二節孔雀王朝時代的鄉村社會 / 153
         一、 村落的經濟構造 / 153
         二、 種姓製度 / 156
         三、 村落同外界的聯係 / 158
         第三節18世紀西印度村落社會與種姓 / 160
         一、 村落概貌 / 160
         二、 土地占有關係 / 162
         三、 手工業者及村落僕役 / 166
         四、 村落的統治機構 / 169
         五、 種姓組織 / 172
         六、 種姓實踐與社會緊張 / 175
         第八章種姓製度的變化 / 179
         第一節近代以來種姓製度的變化 / 179
         一、 職業的變化 / 179
         二、 賈吉曼尼製度的衰落及其影響 / 184
         三、 政治和司法職能的喪失 / 186
         四、 種姓實踐和種姓意識的弱化 / 190
         五、 種姓的再生 / 194
         第二節種姓的社會流動及其理論 / 199
         一、 種姓的社會流動 / 199
         二、 “梵化”與“西化”理論 / 201
         三、 “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 / 204
         四、 結論 / 207
         第九章種姓與印度教社會的現代化 / 210
         第一節種姓價值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 210
         一、 勞動分工觀與經濟現代化 / 210
         二、 分裂傾嚮與社會的一體化 / 215
         三、 種姓與社會平等 / 218
         四、 “單方麵依賴”與現代人際關係 / 222
         第二節印度教的拯救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 226
         一、 何謂“宗教之國”? / 226
         二、 “梵我一如”拯救觀與社會變革 / 228
         三、 “梵我一如”與積極嚮上的價值觀 / 230
         第三節文化整閤和種姓的未來 / 233
         一、 種姓能徹底根除嗎? / 233
         三、 文化整閤與種姓的未來 / 239
         第十章種姓的跨文化比較 / 242
         第一節同古埃及的比較 / 243
         第二節同日本的比較 / 245
         第三節同美國的比較 / 250
         第四節同中國的比較 / 254
         第十一章關於種姓印度教社會的若乾理論 / 258
         第一節馬剋思、恩格斯關於印度村社的論斷 / 258
         一、 村社的起源及性質 / 259
         二、 村社的社會構造:村社與種姓製度 / 260
         三、 村社的土地製度 / 264
         四、 村社與印度的曆史發展 / 267
         第二節馬剋斯·韋伯的印度宗教觀、種姓觀 / 273
         一、 韋伯宗教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 274
         二、 印度教與種姓製度 / 275
         三、 古典佛教與耆那教 / 278
         四、 幾點評論 / 280
         第三節許光對印度種姓、印度教社會的心理文化學分析 / 282
         一、 許光其人其論 / 282
         二、 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體係 / 285
         三、 印度教徒親屬體係的特點:與中國的比較 / 287
         四、 種姓製度、印度教及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徵 / 289
         五、 簡短的評論 / 290
         附錄南印度鄉村社會實態
         ——坦焦爾地區庫士爾村的實地考察 / 293
         主要參考文獻 / 307
         重要譯詞錶 / 311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