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以“诗史”标目的纪实传统。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对于“诗史”概念的历时性辨析以及追根溯源式地解析材料让人叹服。这样的写法一直是我的理想范式之一。结合最近阅读,还有一种感觉:在逐层剥离和拆解词句、概念的过程中,似乎更容易造成误读(尤忌观念先行)。关于“诗史”我始终存在一些说不清的困惑,梅村的“诗为史外传心之史”大概最慰心迹。
评分##着眼于“诗史”这一传统士人的公共话题,典型的关键词研究。对“诗史”的概念离析和脉络勾稽,精要明晰,古典文学批评史的当行本色。但对于历时性之“影响”的分析,令人生疑,散乱的论述是否都如此体系化呢。感觉也太沉溺于概念辨析,没有知识史视野中的概念生成与流变,让“诗史”变得单薄了。
评分##明人诗史讨论,很显然就是在“辨体”意识下展开的,这是其和前代最大的不同,同时诗宗唐宋的区隔,使得其围绕诗史展开的对杜诗的批评,每每更让人觉得是预设立场下的对宋诗的一种直斥。作者通过以抒情传统作为参照来构拟拔高一套“诗史”传统,而实际上,更核心的是诗歌的“叙事”传统。这也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到底是早有的叙事传统使“诗史”成为可能,还是如作者所论通过“诗史”才让“诗歌记载现实的观念和创作倾向”深入人心。
评分##对于“诗史”概念的历时性辨析以及追根溯源式地解析材料让人叹服。这样的写法一直是我的理想范式之一。结合最近阅读,还有一种感觉:在逐层剥离和拆解词句、概念的过程中,似乎更容易造成误读(尤忌观念先行)。关于“诗史”我始终存在一些说不清的困惑,梅村的“诗为史外传心之史”大概最慰心迹。
评分##对于“诗史”概念的历时性辨析以及追根溯源式地解析材料让人叹服。这样的写法一直是我的理想范式之一。结合最近阅读,还有一种感觉:在逐层剥离和拆解词句、概念的过程中,似乎更容易造成误读(尤忌观念先行)。关于“诗史”我始终存在一些说不清的困惑,梅村的“诗为史外传心之史”大概最慰心迹。
评分##尽管对文学批评实在提不起兴趣,单看每个年代不同学者之间的论辩、各年代的不同学者对前人的阐释和理解(或曲解)还挺有意思的……
评分##非常精彩,问题意识卓绝,史料解读独具慧心。惜乎斯人长逝,千古文章未尽才!
评分##全书是对“诗史”一词的历时梳理,走的完全是文献学的路子,搜罗很扎实,但我始终对一事持怀疑态度:正如作者所引严志雄的译本,钱谦益的“诗史”可以理解为Poet-historian或Poetry-history两种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缺乏逻辑论证的古代(乃至近代)中国,我们难道仅仅通过一些玄而又玄的“诗话”或者日记中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人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吗?李慈铭恐怕也很难认同他对“诗史”的定义就是“记载‘忠孝节义之事’的诗歌”。
评分##非常精彩,问题意识卓绝,史料解读独具慧心。惜乎斯人长逝,千古文章未尽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