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数学,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重要的一种,也是一种可以提高智商的中国古代的数字游戏。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00多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本书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先进水平。由此,使本书既具有科学的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内容简介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重要的一种。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本书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先进水平。由此,使本书既具有科学的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作者简介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宝贵的数学遗产。
蔡践,笔名少恒。籍贯江苏淮安。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图书策划编辑工作。曾策划编写出版过《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中央编译出版社)、《菜根谭处世智慧》(九州出版社)、《传说中国——文人》、《传说中国——帝王》(金城出版社)、《思维转动人生》(中国长安出版社)、《百家用人之道》(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华人文知识全书》(海潮出版社)、《打开女人快乐的心窗》(中国长安出版社)、《左手执行力右手领导力》(中国纺织社)等书。 目 录《九章算术注》序.............................................007
卷一方田以御田畴界域
(方田:处理田地等面积). .................................015
卷二粟米以御交质变易
(粟米:处理抵押交换问题)...................................058
卷三衰分以御贵贱禀税
(衰分:处理物价贵贱、赐予谷物及赋税等问题).................078
卷四少广以御积幂方圆
(少广:处理积幂方圆问题)...................................094
卷五商功以御功程积实
(商功:处理工程的体积问题).................................123
卷六均输以御远近劳费
(均输:处理远近劳费的问题)................................ 165
卷七盈不足以御隐杂互见
(盈不足:处理隐杂互见的问题).............................. 202
卷八方程以御错糅正负
(方程:处理交错混杂及正负问题)............................ 219
卷九句股以御高深广远
(勾股:处理有关高深广远的问题)........................... .254
趣味数学题答案...............................................280
前 言《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老的数学书。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是经多人增补修订而成的。初步考证,大约成书于东汉初期。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录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本书对《九章算术》作了详细的注解。依照问题的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九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使得数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九章算术》就是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学知识。它不但开拓了我国数学的发展道路,在世界数学发展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以一系列“世界之”的成就,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在全世界就已经取得领先发展的地位。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14 世纪初。
《九章算术》早系统地叙述了分数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法则。像这样系统的叙述,印度在公元7 世纪时才出现,欧洲就更迟了。
《九章算术》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并系统地叙述了正、负数的加减法则。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在印度,直到公元7 世纪才出现负数概念,欧洲则是到17 世纪才有人认识负数概念,甚至在19 世纪的欧洲,也还有一些数学家认为负数没有实际的意义。
《九章算术》提出的“盈不足术”,也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一项杰出创造。用两次假设,可以把一般的方程化为“盈不足”问题,用“盈不足术”求解。这种方法可能在公元9 世纪时传入了阿拉伯,公元13 世纪时又由阿拉伯传入了欧洲。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先向欧洲介绍了这种算法,并把它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
《九章算术》中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它在世界上早提出了联立一次方程(即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历代数学家有不少人曾经注释过这本书,其中以刘徽和李淳风的注释有名。魏晋时代,刘徽对《九章算术》作过注解(以下简称为刘注)。唐初,李淳风(?—714)也作过注解(以下简称为李注)。刘徽在《九章算术》注解中,“析理以辞,解体用图”,不但给出明确的概念,导出正确的理论,而且还有很多创造发明,从而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可以看出,刘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十分伟大的,十分辉煌的,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布衣数学家。唐代李淳风注《九章算术》时,除引证祖冲之及其子祖暅之对体积理论的贡献外,其他注文多与刘注相类,较刘注似通俗易懂。
《九章算术》及刘、李注文的语句简略,用字深奥,阅读起来十分不便。为了能较确切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必须注释。今参考各家之说,用通俗的语言,用近代数学术语对《九章算术》刘、李注文详加注释。为方便计只注释与数学有关的语句,凡与数学关系不大的概不注释。
由于辗转传抄、影摹刊刻,传本《九章算术》有很多错误文字。凡是与前人有出入的地方,则凭一管之见,加述理由。由于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书摘插画从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也至关重要。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文本,如果字体过小或者行距不当,读者的阅读疲劳感会迅速累积,从而打断深入思考的节奏。我希望它采用了清晰、易于长时间阅读的字体,并且在涉及到图表和公式时,能够有足够的留白和区域划分,使得结构层次一目了然。特别是插图,它们的位置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紧密地配合旁边的文字描述,直接影响到理解的效率。一本优秀的学术书籍,其物质形态的设计,应当是服务于内容传达的,而不是喧宾夺主。我非常看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因为它意味着编者深知,要真正领会这些古老的数学精髓,需要的是沉静、专注的心态,而良好的装帧设计,正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基础。
评分初拿到手,就被它“新校算法数学原理全译插图本”的副标题所吸引。这个“插图本”对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因为纯粹的文字描述在涉及空间关系和复杂结构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九章算术》中的许多问题,比如那些关于田亩、工程的计算,如果没有直观的图示辅助,光靠文字推演脑海中的模型,难度系数呈几何级数上升。我特别希望看到那些精细的插图,它们不仅是解释性的工具,更是对古代制图艺术的一种致敬。想象一下,古代的工匠和数学家是如何用有限的工具描绘出这些精密图形的,这种跨学科的魅力,正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我希望这套翻译和校注工作是极其严谨的,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什么是原著内容,什么是后世的注释和现代的解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学习原意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学术研究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价值上限。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古代经典著作的“今观”才是其生命力的所在。如果一本古书仅仅是被束之高阁,那它就成了标本。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足够多的比较分析,比如将《九章》中的某个算法与现代微积分或者线性代数中的对应原理进行对比,那就太有价值了。这种对比能清晰地展示出人类数学思维的连续性和突破点。我不求它是一本纯粹的数学史著作,但至少希望它能在注释中,偶尔点出这种跨越时代的关联性,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脚注,都能极大地激发我们对传统科学的敬意和好奇心。能够看到,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探索那些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数学真理,这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也是一种无声的滋养。这种“古法”与“今观”的互动,才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普及读物的核心标准。
评分说实话,我对“全译”这个词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谨慎的态度。古代的数学术语和表达方式,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文化背景,要做到既“信”又“达”,实属不易。我希望译者在保持原文那种古朴、凝练的风格上,能够恰如其分地加入现代的阐释,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数学语言进行“替换”。那种翻译出来的文字如果过于白话,就会丧失掉原著的韵味和思考的深度。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要用这种方式表达”的译文。如果能在关键的公式推导处,能有旁注解释古代的计算工具或者方法(比如筹算),那就太棒了。这不仅仅是学习一个数学结论,更是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论。期待它能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古典的精妙与现代的理解,让那些尘封已久的智慧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深邃的历史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古法今观》这个名字很抓人,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智慧如何穿越时空,在今天的我们面前重新焕发生机。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看似古老实则精妙的技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数学这种基础学科,在古代是如何被构建和应用的。光是想象着那些埋藏在文字深处的计算原理,就让人觉得仿佛能触摸到几千年前先贤们的思维脉络。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讲究,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那种带着油墨香气的纸张,翻阅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不同于那些轻飘飘的电子读物。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让现代人理解的方式,阐述那些复杂的几何和代数概念。毕竟,理解古代数学家的逻辑构建,比单纯地学习现代公式要来得更有意思,它关乎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思想史的载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