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民族社会主义
评分##另一个反思第三帝国和战后德国的角度,子女对纳粹父母的观感各有不同,他们或愤怒或宽容或深刻反思或分道扬镳,相对于犹太人及子女,纳粹子女实际也深受纳粹其害,却以一种更隐性的方式,让人既容易忽略、又难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同情。姐弟对谈最让人动容;电话采访一章,对作者的采访方式不大认同
评分##对于一场巨大浩劫的缄默不语,某种程度上是施害者受害者的相似之处。后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动机角度追问,无论理解还是和解,都几乎不可能。去基布兹生活,同犹太人结婚的受访者,与身为受害者后代诘问“你的父亲可能杀了我祖母”的作者,究竟有多大区别呢?
评分##我觉得那个接受电话采访的家伙没有错,哦不我不是新纳粹,我只是觉得他没错以及为什么要在电话里面这样逼问一个可怜的无辜人?如果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正义和新德国人基石的话,我恕难从命。还有那些拥抱左派以及犹太文化的德国年轻人,我也感觉到一些不妙。凡事过激了总是问题很大。
评分##对于一场巨大浩劫的缄默不语,某种程度上是施害者受害者的相似之处。后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动机角度追问,无论理解还是和解,都几乎不可能。去基布兹生活,同犹太人结婚的受访者,与身为受害者后代诘问“你的父亲可能杀了我祖母”的作者,究竟有多大区别呢?
评分##看了很多和二战有关的文学作品,大都直指受害者,或是施害者的挣扎或残暴,将目光投向施害者的子女,这是第一次看。因父母的缄口不言,这些孩子只能从大众传播和自己的臆想中去猜测父母在战时的所作所为,而新时代的教育又将父母抛向了他们的对立面,于是怀疑与愤恨滋生,却迟迟无人问津。无论是替父忏悔,还是坚持相信,这些孩子并不“生而有罪”,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之一。书不难读,一天就能看完,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评分##书写得很简单,14个人的自述。有感于后代中对于祖辈经历无感、厌恶和反抗的内容。百年之间,人的心理没有任何改变。
评分##书写得很简单,14个人的自述。有感于后代中对于祖辈经历无感、厌恶和反抗的内容。百年之间,人的心理没有任何改变。
评分##铸就历史的不止是参与者,还有受其影响的后人。读访谈如啖生肉,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感情的肌理与滋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