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 潘榖西何建中 東南大學齣版社

《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 潘榖西何建中 東南大學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榖西何建中 著
圖書標籤:
  • 營造法式
  • 李誡
  • 宋代建築
  • 建築史
  • 古建築
  • 傳統建築
  • 建築理論
  • 潘榖西
  • 何建中
  • 東南大學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南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161286
商品編碼:2714192266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 作者 潘榖西何建中
定價 128.00元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64161286 齣版日期 2017-03-01
字數 頁碼
版次 2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嚴謹係統的建造專書之一,翔實全麵地記載著宋代建築的製度、做法、用工、圖樣等珍貴資料,被曆代匠師奉為圭臬,對研究中國建築,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義深遠。
《營造法式解讀》是關於《營造法式》所錄13個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鏇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的係統研究。不同於梁思成先生《營造法式注釋》(上捲)之注疏,亦有彆於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專論,潘榖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曆二十餘年研究與實踐,結閤現存古建實例、考古發現、區域間文化與技術傳播等方麵的成果考量成文,見解獨到。作者從工程、功能、藝術、技術等多維視角介紹、剖析瞭《營造法式》諸工程作法,並以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錶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文字和術語之障礙,進一步解讀《營造法式》的豐富內涵,探究宋代建築和《營造法式》的性質和本源。
書中文字平實曉暢,輔以多年積纍之照片、精心繪製之大量綫圖及彩畫復原圖等;附錄部分亦精心組織、內容豐富,含“《法式》版本、校勘及檢索錶” “宋代建築術語解釋”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等, 是對《營造法式》相關問題的拓展研究。
其中校勘錶是按照東南大學所藏陶本上的眉批編錄而成,為劉敦楨先生當年根據故宮本及四庫本等相互參校後轉抄而成,彌足珍貴。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嚴謹係統的建造專書之一,翔實全麵地記載著宋代建築的製度、做法、用工、圖樣等珍貴資料,被曆代匠師奉為圭臬,對研究中國建築,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義深遠。
《營造法式解讀》是關於《營造法式》所錄13個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鏇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的係統研究。不同於梁思成先生《營造法式注釋》(上捲)之注疏,亦有彆於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專論,潘榖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曆二十餘年研究與實踐,結閤現存古建實例、考古發現、區域間文化與技術傳播等方麵的成果考量成文,見解獨到。作者從工程、功能、藝術、技術等多維視角介紹、剖析瞭《營造法式》諸工程作法,並以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錶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文字和術語之障礙,進一步解讀《營造法式》的豐富內涵,探究宋代建築和《營造法式》的性質和本源。
書中文字平實曉暢,輔以多年積纍之照片、精心繪製之大量綫圖及彩畫復原圖等;附錄部分亦精心組織、內容豐富,含“《法式》版本、校勘及檢索錶” “宋代建築術語解釋”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等, 是對《營造法式》相關問題的拓展研究。
其中校勘錶是按照東南大學所藏陶本上的眉批編錄而成,為劉敦楨先生當年根據故宮本及四庫本等相互參校後轉抄而成,彌足珍貴。
本書可供建築史學者、建築師、文物保護工作者、考古工作者、風景園林建設與管理者、舞美工作者等研讀、查閱,亦可供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潘榖西,1928年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建築係(後改稱南京工學院建築係、東南大學建築係),其後任教於該係,曆時52年。長期從事中國建築史、建築設計等課程教學與相關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建築史》《元明建築》《麯阜孔廟建築》《江南理景藝術》等專著;並有古建築保護與復建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地方風格建築設計等作品數十項。

何建中,1943年生於上海,1966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係,1982年於南京工學院建築曆史與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江蘇省建築園林設計院從事古建園林設計,為高級建築師,一級注冊建築師。曾參加安徽渦陽天靜宮設計,主持安徽安慶迎江寺規劃、江蘇無锡泰伯廟復原、澳大利亞墨爾本牌樓及誠園等設計。發錶《營造法式材份製新探》等十餘篇論文。

   目錄
自序說明修訂說明章 總論 一、《營造法式》的性質與特點 (一)“營造法式”是一種建築工程預算定額 (二)李誡《營造法式》的編寫體例 (三)編寫工作緊密結閤實際 二、《營造法式》與江南建築的關係 三、《營造法式》的內容取捨 四、宋代官式建築分類 五、研究方法的討論 章 注釋第二章 木構架 一、宋代官式建築木構架的基本類型 (一)柱梁作 (二)殿閣式木構架 1.柱框層 2.鋪作層 3.屋蓋層 (三)廳堂式木構架 (四)樓閣木構架 1.層疊構架樓閣 2.混閤整體構架樓閣 二、材、契、分模數 三、定“地盤”——木構架的平麵設定 四、定“側樣”——木構架的剖麵設定 (一)下份 (二)中份 1.柱高 2.鋪作高 (三)上份 l.架深 2.簷齣 3.舉摺 五、再談定“側樣”中的架深 六、定“正樣”——木構架的立麵設定 (一)影響房屋立麵的八種因素 (二)關於間廣和柱高的討論 (三)屋部處理 1.四阿毆脊轉增齣 2.不廈兩頭(兩下、兩廈)造屋頂的齣際 3.廈兩頭造與九脊殿 (四)屋頂轉角做法 1.角梁後尾支撐結構 2.角椽布置 (五)製圖學上的創新——“變角立麵圖” 七、大木構件 (一)柱 (二)梁 (三)額 (四)角梁 (五)摶及撩簷枋 (六)椽 (七)蜀柱、叉手、托腳 (八)串、襻間 (九)替木 第二章注釋第三章 鋪作 一、概說 (一)齣跳承簷 (二)計心造、偷心造、影棋 (三)補間鋪作的布置 1.朵數 2.間距 3.閤理性 二、廳堂鋪作 (一)單鬥隻替 (二)把頭絞項作 (三)鬥口跳 ……第四章 小木作第五章 瓦作第六章 彩畫第七章 石作第八章 牆與磚作第九章 其餘工程附錄一 《營造法式》的版本、校勘與內容檢索附錄二 宋代建築術語解釋附錄三 對《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書中十個問題的討論圖片目錄錶格目錄後記齣版後記

   編輯推薦
《〈營造法式〉解讀》是一本原創力作。曆多年深入研究,作者提齣 “‘營造法式’是一種建築工程預算定額”這一新穎且更貼近史實的觀點,其研究方法多維,行文平實,圖片精要,附錄豐富,對研習《法式》助益良多。
此書*版2005年齣版,2007年第3次重印,發行5000冊,帶動《法式》的相關研究,這些在專著齣版中是不多見的。
2007年,此書入選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列於自然科技類第5位。
作者謙和嚴謹。每每編輯中遇不解處,先生總不厭其煩地講解;文字、版式的修改與編者一一推敲;每一次重印前,作者都備好修訂樣書,將發現的問題逐一標明。此次新版,距初版3印已近十載,作者對文意錶達作瞭補充與完善;糾正瞭圖片、文義、文字方麵的一些錯誤;增添瞭圖片;完善瞭圖片目錄,增加瞭錶格目錄;並補充若乾圖文前後互見的注釋,以利前後對照閱讀。
製版印製方麵:因軟件更迭,修整造字等排版工作頗費周摺;作者對1版1印的綫圖和1版3印的彩圖效果較為滿意,希望新版集二者所長,後潘先生赴悉尼,且眼力不濟,故彩畫部分請陳薇老師代為把握,綫圖部分請石宏超、李新建等老師指導研究生一一修改到位,版式等調整遙請潘先生逐幅過目。先生耄耋之年,仍修訂不輟,其“止於至善”之精神感染著編、排、印各環節同仁,用心協作,力求理想。
內容上的修改之外,修訂版從更加易於閱讀理解的角度,對全書重新編校整理;裝幀設計上亦作相應改善:內頁選用色澤柔和的啞粉銅版紙,更具質感的環襯紙及灰色布麵精裝,以提升該書的品質,便於讀者查閱收藏。

   文摘









   序言

古都的記憶:宋代建築藝術與匠作精神的傳承 一部深入探索宋代建築成就的學術專著,聚焦於古代營造技術、製度規範以及文化精神的交融。 本書旨在對宋代這一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高峰時期進行係統而深入的梳理與剖析。宋代,一個在文治上極度昌盛,同時在工程技術、城市規劃及審美情趣上亦展現齣非凡成就的時代。本書將不再局限於對現存遺跡的簡單描摹,而是試圖通過對曆史文獻、齣土實物、以及相關圖像資料的細緻解讀,重構齣那個時代建築活動的宏大圖景與精妙細節。 第一部分:營造體係的製度基礎與技術革新 宋代的官營手工業體係高度發達,這直接催生瞭嚴格而成熟的建築管理製度。本書首先將探討宋代官方主持的營造機構,如將作監、軍器監等機構的職能變遷與相互配閤機製。深入分析瞭《營造法式》這部裏程碑式的技術規範的誕生背景、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它如何成為標準化的技術語言,製約和指導著從宮殿、寺廟到普通民居的建造活動。 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在於宋代工程技術的“量化”與“模數化”趨勢。通過對鬥栱、梁架、颱基等構件尺寸的比例關係研究,揭示宋代匠師如何運用精密的算術和幾何學知識,實現建築的結構穩定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不同於前代的經驗積纍,宋代的技術體係錶現齣更強的邏輯性和可復製性。 此外,本書還將梳理宋代在材料科學與施工工藝上的突破。例如,對宋代磚瓦燒製技術、木材處理防腐技術(如桐油浸泡等)的探討,以及在大型工程中(如汴京城牆、水利工程)所展現齣的組織協調能力。這些技術細節,構成瞭宋代建築堅固耐用、精巧雅緻的物質基礎。 第二部分:空間敘事:建築類型與審美取嚮 宋代的建築類型空前豐富,適應瞭其城市化進程和市民文化的興起。本書分門彆類地考察瞭幾類重要的建築範式: 1. 宮殿與官署建築: 重點分析瞭開封、臨安兩都城的城市布局特徵。宋代宮殿的形製,在承襲唐代的基礎上,更注重內廷的私密性與功能分區,同時在屋頂形式、色彩運用上,體現齣更加內斂、沉靜的審美情趣。我們將探討皇傢園林(如艮嶽的想象重構)在造景藝術上對後世的影響。 2. 宗教建築: 佛教與道教在宋代的發展,極大地推動瞭寺廟、佛塔的修建。本書將詳細剖析宋代塔的結構特點,例如磚木混閤結構、密簷式塔的成熟,以及山西、河北地區地麵建築中大殿、樓閣的木構架體係。對不同地域風格的佛塔(如樓閣式與密簷式)的演變路徑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其在功能需求與空間錶達上的差異。 3. 城市民居與商業建築: 城市商業的繁榮催生瞭店麵、瓦捨等新的建築形式。通過對墓葬壁畫、齣土模型及文獻記載的交叉比對,力圖還原宋代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探討天井、廂房、街麵建築的實用布局與社會功能。這部分內容,旨在展現建築藝術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 第三部分:匠人精神與文化意蘊 建築不僅是工程,更是文化的載體。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創造這些偉大作品的群體——匠人。我們將探討宋代匠師的社會地位變化,他們如何從無名的勞動者,逐漸演變為具有一定社會聲望和專業知識的“工匠”。分析工匠的傳承模式、技藝的保密與共享機製。 更深層次的探討在於宋代建築所蘊含的哲學與美學思想。宋代文人士大夫對“理”與“法度”的追求,深刻影響瞭建築的造型美學。本書將剖析宋代建築中“素雅”、“含蓄”的風格取嚮,探討這種取嚮與當時理學思潮、文人畫風格之間的內在聯係。例如,對梁架齣簷深度的控製、對裝飾圖案的簡化、以及對木材自然紋理的尊重,無不體現齣一種追求自然本真、返璞歸真的審美理想。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將對宋代建築體係的曆史地位進行總結。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更是一個技術規範化與人文精神完美結閤的典範。宋代的營造經驗,為後世明清的建築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而其所蘊含的嚴謹治工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完整、鮮活的宋代建築文化全景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懷有濃厚興趣,尤其對那些承載著深厚曆史和智慧的經典著作。最近有幸接觸到瞭《營造法式》的解讀本,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研讀,但僅從書的裝幀、排版以及初步翻閱的章節來看,就足以讓我感受到編者和譯者們的用心。封麵設計樸實而又不失莊重,透露齣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很好,觸感溫潤,字跡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目錄結構清晰,導讀部分更是為我這個初學者指明瞭方嚮,讓我知道如何更好地切入這部浩瀚的經典。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於圖例的運用,雖然我還沒看懂具體的圖示,但那些細緻入微的綫圖和比例標注,已經讓我窺見瞭古人精妙的設計理念和施工工藝。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通往古代建築殿堂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跟隨潘榖西和何建中的腳步,去領略《營造法式》中蘊含的東方智慧,感受那些跨越韆年的建築之美。

評分

我對中國古代的工藝技術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驚嘆的建築技藝。《營造法式》這本書,可以說是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必讀之作。我手裏的這本《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由潘榖西和何建中兩位學者聯袂推齣,再加上東南大學齣版社的嚴謹齣版,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信心。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沉浸其中,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足以感受到兩位學者的功底和對這部經典的深入理解。我尤其關心書中對建築材料的選擇、施工方法的記載,以及那些令人稱奇的結構設計,比如如何用木材搭建齣如此高大精美的宮殿廟宇。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關於測量、製圖、木工、石工等方麵的具體內容充滿期待,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古人的智慧,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齣如此輝煌的建築奇跡。

評分

我最近剛入手瞭《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建築人士,但齣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仰,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這部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百科全書的經典。看到潘榖西和何建中兩位大傢聯袂解讀,並且由東南大學齣版社齣版,我心裏的期待值瞬間拉滿。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初步翻閱瞭一下,發現譯者在原文的翻譯和注釋上都做瞭大量細緻的工作,對於一些可能晦澀難懂的術語,都給齣瞭清晰易懂的解釋,這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福音。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建築的插圖和模型照片,更是直觀地展示瞭書中理論的實踐應用,讓我能夠更形象地理解那些復雜的建築結構和構造。我深信,通過這本書,我將能夠更係統、更全麵地認識中國古代建築的宏偉成就,感受其蘊含的科學智慧和人文精神。

評分

每次談及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我總會聯想到那些巍峨聳立的宮殿、古樸典雅的園林,以及其中蘊含的精妙設計。《營造法式》這本書,就是理解這一切的鑰匙。我有幸購得潘榖西與何建中聯袂解讀的修訂版,由東南大學齣版社精心呈現,讓我倍感欣喜。盡管我尚未能逐字逐句地研讀,但從其厚重的體量和一絲不苟的排版中,我已能預見到其內容的豐富與詳實。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闡釋古代工匠如何理解並運用力學原理,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巧妙的構造,使得建築能夠曆經韆年風雨而不倒。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天人閤一”理念,以及它們在材料選擇、空間布局、裝飾藝術等方麵所體現齣的獨特美學追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我始終認為,真正瞭解一個民族,需要從它的物質文化載體中去尋覓。而建築,無疑是其中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營造法式》這部著作,自問世以來,就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瞭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漫漫長河。我手中的這本《營造法式》解讀(修訂版),是由潘榖西和何建中兩位大傢傾力打造,東南大學齣版社齣版,這本身就足以引起我極大的關注。我至今還未對全書進行細緻的品讀,但僅從其標題“解讀”二字,便已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意。這並非簡單的照搬原文,而是經過學者們對原文的梳理、闡釋和發掘,試圖將這部古老而精深的巨著,以更易於現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逐漸領悟到書中關於木構架、鬥拱、磚石砌築、園林設計等方麵的精髓,更希望能夠藉此機會,重新審視和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