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 。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编辑推荐: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临终遗作,首次正版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项目负责人施琪嘉、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对依恋理论最后的贡献。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依恋三部曲”是依恋理论的“起”,《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的“承”,那么考虑到依恋理论的相对一致性,剔除一个“转”字,《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则无疑占了最后一个“合”字。这个“合”将依恋理论的精髓概括进8个各有侧重的章节里,并且更新了依恋理论在“依恋三部曲”出版30年后的最新发展,值得对依恋理论、对养育孩子、对完善人格感兴趣的你细细品读。
##整本书鲍尔比都在强调依恋理论比精神分析高明的地方,但是又一次次借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要显得自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相比不是那么另类。依恋理论的实证性确实值得关注,但是依恋理论的很多观点在精神分析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只是依恋理论更系统更有实证的基础。鲍尔比这样做的行为学意义其实远高于心理学意义
评分##外部不确定性——>好的依恋关系(镜映,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形成安全基地(内部工作模型)——>增加探索行为,可见好的依恋关系可以塑造安全基地,意味着内化的安全感,只不过还有一个变量是意外。重点:第7-8章,治疗师的五个任务
评分##看起来由一些叙述不明,缺少趣味的演讲稿组成。
评分##外部不确定性——>好的依恋关系(镜映,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形成安全基地(内部工作模型)——>增加探索行为,可见好的依恋关系可以塑造安全基地,意味着内化的安全感,只不过还有一个变量是意外。重点:第7-8章,治疗师的五个任务
评分##挺有启发的(嗯嗯 意思是为自己糟糕的性格找了高级借口
评分##给《爱的艺术》里面提到的张罗不少例子加以证明。 归根到底,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对一个人亦或是一个家族的影响。 始终支持不婚主义,因为破裂的家庭、一个不健全(心理)的孩子的诞生都将紧跟着两个“不合拍”的伴侣应运而生。 三观不合,性格不合…是厄运的开始。 打算为人父母的,都该做好功课。
评分##本来是打算随便看看的 心理学或许是通向幽微的过去的途径 有的想法也算明白症结在哪了 难怪有人评价迥异 且随他吧
评分##看起来由一些叙述不明,缺少趣味的演讲稿组成。
评分##挺有启发的(嗯嗯 意思是为自己糟糕的性格找了高级借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