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了不起的中国古物,说不尽的华夏历史,再现一段文明的营造之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力荐,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
关于“古物”,祝勇这么说: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关于“美”,祝勇这么说:
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俞晓群(出版人)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
自序 故宫沙砾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第一章 国家艺术
青铜器原本并不是“青”色,而是熟铜般的颜色
第二章 酒神精神
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
第三章 动物妖娆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第四章 人的世界
在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发现了战争的娱乐性质
第五章 巨像缺席
这些兵马俑,于是成为秦始皇所设计的“未来世界”的一部分
第六章 案头仙境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第七章 绝处逢生
文字落在竹简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
第八章 犹在镜中
镜子里的美貌,后人永远无法知晓
第九章 命若琴弦
在魏晋,男神已经取代楚辞汉赋里的女神,成为身体与灵魂双重完美的代言人
第十章 铁骑铜鐎
一件鐎斗,让那个时代的军中岁月,一下子眉目清晰起来
第十一章 裘马轻肥
大唐帝国的裘马轻肥,在酒意微醺中,滑过李白的诗句
第十二章 女性逆袭
这件唐代陶彩绘女俑,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第十三章 白衣观音
它净如圆月、眼睑低垂的慈悲样貌,足以跨越千年光阴
第十四章 雨过天晴
它们是日常生活的道具,是生活中亲切的那一部分
第十五章 一把椅子
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
第十六章 天朝衣冠
不知道她们是在用繁花来注释自己的生命,还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供养繁花
第十七章 踏雪寻梅
一件古老的漆器,让我升起对生活的无限渴望
第十八章 回到源头
在我们的文明里,《诗》才是光
中国的青铜器,一出场就成了“国家艺术”,成了国家力量的象征。这不仅因为青铜器象征着财富,更因为它本身就是财富。科学家用摄谱仪对二里头青铜爵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92%是红铜,7%是锡。这两样金属,在当时无疑是贵金属。夏商时代,数以千计、万计的奴隶,分散在深山荒野,寻找着铜锡矿藏。甚至有学者分析,“这或许是导致夏、商都城频繁迁移的原因之一”。
在那个时代,一座都城可以没有壮阔的宫殿,却不能没有华丽的鼎,因为它,已经成为王朝正统性的象征。有人用“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来指明了鼎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另一方面,它通过青铜的坚硬质感,克服权力的易碎性,使它得以永垂不朽。
但是,商朝并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永垂不朽。这个王朝在这座后的都城度过了后二百七十三年之后,在第三十代商王帝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商纣王)的淫乱中,土崩瓦解了。纣王宠爱妲己,让一个名叫涓的乐师专门为她制造淫乱之声,然后他们一起,沉浸在“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中。当然他重要的发明,是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然后“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第一章:国家艺术
时代的暗夜里,只有张华在秉笔嫉书。
那时候的张华,官至右光禄大夫,还没有被斩首灭门,用《晋书》里的话说,“名重一世” 。杨芷死后,他立即写下一篇文章,用来批评和规劝贾南风。
一千七百多年后,我坐在书房里,翻开书页,找到了那篇《女史箴》。张华说: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内存的本性;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会失态失礼;只有时时照镜子、洗洗澡、出出汗,人品性格才能日趋完美。
镜子,这日常生活的用具,在中国文学与绘画中,被转换成对历史与正义的隐喻。
到了东晋,有一个名叫顾恺之的大画家,将《女史箴》画成《女史箴图》【图8-3】【图8-4】。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历史是一面更大的镜子,所有的善、恶、美、丑,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假如说实物的镜子为我们观察自己增加了空间的视角,那么历史这个虚拟的镜子就为我们认识自己拉开了时间的纵深,在亘古无垠的时间里,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中看见历史、确认自我的存在,而不至于永远囚禁在个人经验的狭窄牢房内。透过历史这面镜子,中国人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当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第八章:犹在镜中
所幸在今天的故宫,存着一件宋代妆窑天青釉弦纹樽【图14-2】,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得见宋徽宗爱的颜色,而不至于像当年的瓷工,对着“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御批,不知所云。
没有什么器物比唐三彩更能代表大唐热烈、奔放的性格,也没有什么器物比汝窑瓷器更能代表北宋文人清丽、深邃的气质,一如这件天青釉弦纹樽,虽是仿汉代铜樽造型,但它不再像青铜器那样,以张牙舞爪的装饰纹样吸引眼球,而是以瓷釉作为美化器物的介质,色泽清淡含蓄,胎质细腻,造型简洁脱俗,釉面上分布着细密的裂纹,术语叫开片,俗称蟹爪纹或冰裂纹,那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的裂纹,汝窑瓷器在烧成后,这样的开裂还会继续,这使汝窑瓷器一直处于细小的变化中,似乎器物也有生命,可以老出皱纹。
唐的气质向外的、张扬的,而宋的气质则是向内的,收敛的——与此相对应,宋代的版图也是收缩的、内敛的,不再有唐代的辐射性、包容性。唐朝的版图可以称作“天下”,但宋朝只据有中原,北宋亡后,连中原也丢了,变成江南小朝廷,成为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列国之一。唐是向广度走,宋则是向深度走。正是由于唐代有广度,使佛学发展,刺激理学兴起,才使宋有了深度。这变化反映在诗词、绘画上,也反映在器物上,所以,“晚唐以降,青绿山水盛极而衰,水墨山水取而代之,好比是绚烂的唐三彩隐入时间深处,天青色的宋瓷散发出形而上的微光。”
——第十四章:雨过天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河流、鸟鸣、美女、君子。这几个意象,把我们带回中国艺术长河的上游。
那是一个黎明,世界空阔,飞鸟带着清越的叫声划过天际。树林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湿漉漉的,万物生长显出自然焕发的本能。女人的身影从岸边闪过,轻风吹起,裙衫拂动,河水逆光勾勒出她身体的线条,让打量她的男子怵然心惊。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经典为我们描述的初的画面,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典都美。
上帝说,要有光。
其实,时光并没有光,它有时只是一条幽暗的隧道。
在我们的文明里,《诗》才是光。
对于《诗》,中国人给予了般的地位,称作:
《诗经》。
——第十八章:回到源头
这本书的到来,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我是一名对历史和艺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故宫对我来说,既神秘又遥远,而《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带着我缓缓走进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向我一一展示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宝藏。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青铜器和漆器的描述所打动。那些饱经沧桑的青铜器,在书页上呈现出深邃的金属光泽,古朴的纹饰诉说着久远的传说,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在鼎盛时期被敲击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雄浑与力量。而那些精美的漆器,无论是圆润的碗碟,还是繁复的屏风,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漆艺的极致之美,那光亮温润的质感,那些色彩鲜艳的图案,无不体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每一件器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寓意都解读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而是能真正地去理解它们,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的故宫百科,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真是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体现古代工匠智慧和匠心精神的器物。《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拿到手后,我立刻被书中精美的图片所吸引,那些色彩饱满、细节清晰的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故宫的珍宝馆,可以细致地欣赏每一件器物的纹饰、造型和质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鼻烟壶和钟表的章节。那些小巧玲珑的鼻烟壶,虽然体积不大,但上面的彩绘、雕刻却极尽精巧,每一件都如同微缩的艺术品,展现了古代匠人非凡的手工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那些制作精密的西洋钟表,更是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们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那个时代科技与艺术的结晶。书中对于这些器物的介绍,充满了学术性和趣味性,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材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美的享受,这无疑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一段比较枯燥的时期,生活似乎缺乏一些色彩和惊喜,于是我决定用一本关于故宫古物的书来为自己找点乐子。翻开《故宫的古物之美》,我立刻被书中的图片所吸引,那些精美的细节,那些华丽的纹饰,仿佛拥有魔力一般,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在故宫博物院里静静展示的珍宝心生向往,但碍于距离和时间,一直未能亲身去感受,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遗憾。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那些平日里只能在博物馆橱窗里远远观望的古物,以高清的图片呈现在我眼前,甚至可以放大观察那些细微之处。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图录,更像是对每一件器物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玉器和珐琅器的介绍,那些温润的玉石,在巧匠的雕琢下,化作了栩栩如生的瑞兽、精美的花纹,充满了灵气;而那些色彩斑斓的珐琅器,更是将宫廷的奢华与艺术的精湛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优雅与精致。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美的追求,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质感真的没话说,沉甸甸的一本,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满满的知识感。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他们留下的器物,它们最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书画和陶瓷的部分。那些古代的卷轴画,虽然在书中只能看到局部,但依然能感受到笔墨的韵味和构图的精妙,仿佛能听到古人在案前挥毫泼墨的声音。而那些温润如玉的陶瓷,无论是青瓷的淡雅,还是彩瓷的绚丽,都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我甚至能想象出它们曾经在皇宫大院中被使用的情景,那种优雅与宁静扑面而来。书中对于这些器物的介绍,既有对艺术价值的解读,也有对其历史渊源的考证,让我不仅仅是欣赏美,更能理解美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次翻开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让我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评分收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他们留下的器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其精美和详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故宫中那些穿越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光的珍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青铜器和漆器的章节。那些古朴厚重的青铜器,在书页上闪耀着历史的光泽,上面精美的纹饰诉说着遥远的传说,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呐喊与呼唤。而那些光亮温润的漆器,无论是碗碟还是家具,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漆艺的极致之美,那流光溢彩的色彩,那些繁复精致的图案,无不体现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书中对这些器物的介绍,不仅有对艺术价值的解读,更有对其历史渊源的考证,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器物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故宫的宝库,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那些闪耀着中华文明光芒的艺术瑰宝,真是收获满满。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大惊喜。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的深度,往往体现在它遗留下来的器物之中,而故宫的珍宝,正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生动和详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这些珍贵遗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金银器和珐琅器部分的描述所吸引。那些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金银器,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无论是碗、盘,还是各种装饰品,都透露出皇家特有的雍容华贵。而那些色彩斑斓的珐琅器,更是将金属的坚硬与釉彩的柔美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它们仿佛是从童话世界里走出来的艺术品。书中对这些器物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更深入地解析了它们的制作工艺、材料来源,以及在当时的宫廷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故宫珍宝的大门。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美的感悟,这是一种令人无比满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在购物车里犹豫,终于等到打折就果断下单。拿到手的时候,包装完好,书的质感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精美,图片清晰度很高,光是翻看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宫廷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从书的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息,故宫的建筑和精美的文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对即将翻开的书页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穿越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光的器物的描绘,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故事的载体。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紫禁城中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摩挲过的玉器,那些曾被皇家御用过的瓷器,它们身上一定沾染着那个时代的风雅和气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那段辉煌历史的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每一件古物背后的匠心独运和文化底蕴,去理解它们为何能流传至今,又为何能被奉为瑰宝。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文化探索之旅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期待它能带给我知识的启迪和审美的升华,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生活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充满了艺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故宫的珍宝,而《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玉器和石器的部分所吸引。那些温润的玉石,在巧匠的雕琢下,化作了栩栩如生的瑞兽、精美的花纹,充满了灵气与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玉石的独特情怀。而那些精美的石器,无论是作为摆件还是实用品,都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自然材质的巧妙运用。书中对这些器物的介绍,不仅详细描述了它们的造型、材质,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而是能真正地去理解它们,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画卷,为我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而《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中那些清晰、精致的图片,它们如同穿越时光的窗口,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光彩照人的宫廷器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代服饰和玉饰的章节。那些华丽的龙袍、精美的霞帔,上面绣满了繁复的图案,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也承载着那个时代贵族的荣耀与品味。而那些玲珑剔透的玉器,无论是用于佩戴的玉佩,还是摆设的玉雕,都展现了中国人对玉石的独特情怀,温润、内敛、高雅,似乎寄托着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书中对这些器物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对它们背后历史故事、文化象征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这些器物是如何融入当时的生活,如何体现社会等级和审美情趣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心血,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欣赏古物的图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教材,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初拿到《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介绍故宫珍宝的书籍,而这本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宫廷杂项和文房用具的章节情有独钟。那些精美的笔墨纸砚、笔筒、印章,以及各种造型奇特的鼻烟壶,无不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我喜欢想象,那些曾经在书房中被帝王、大臣们摩挲过的笔,在他们手中写下了多少治国方略,又记录了多少风花雪月。而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鼻烟壶,更是古代宫廷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它们的设计精巧,材质多样,每一样都像一件独立的艺术品。书中对这些器物的描述,不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材质、工艺,更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器物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故宫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