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起于1984年乡镇企业,止于2014年城乡户籍一体化。追溯了“农民工”职业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身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阐述了“农民工”在中国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化中所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工”是中国二元体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有效的产物,具有过渡性。其历史使命是催化并推动二元体制走向一元,并终将随着使命的完成而走向消亡。我最近读了《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年)》,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场宏大的社会史诗之中。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那段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正好是我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所经历的中国巨变。我一直以为我对“农民工”的理解是基于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生活观察,但这本书显然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农民工”群体内部差异的描绘,毕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年龄、不同技能的他们,所面临的境遇和发展路径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比如,那些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是在城市长大的,与父辈相比,他们的观念和期待是否有所不同?书中是否触及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婚姻家庭、甚至政治参与的看法?另外,我也对他们权益保障的议题感到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关于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最低工资等方面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政策又如何切实地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尊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宏观政策背后的微观个体命运。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对亿万中国人生活轨迹的深刻洞察。
评分《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年)》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有了更深的体悟。我一直对“农民工”这个词背后的力量和复杂性感到好奇,他们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却也常常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书名中的“研究”二字,让我预感这会是一部严谨且富有深度的作品,它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剖析“农民工”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我特别想知道,书里是如何定义和界定“农民工”这个概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的构成和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从最初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输出,到后来女性和家庭的迁徙,这些变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书中是否探讨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存在着某种形式的隔离,或者融合?我对于他们在城市中建立社区、形成文化认同的可能性也非常感兴趣,他们是否在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或者他们始终背负着“外来者”的标签?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新审视中国发展模式和城市化进程的机会,它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为这个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这部《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年)》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我一直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构成了城市建设的基石,却又常常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而这本书,从1984年到2014年这个跨度,恰好覆盖了中国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农民工”现象爆发式增长并不断演变的阶段。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三十年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是什么样的政策和经济因素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他们从农村涌入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计,还是被城市的光鲜所吸引?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挑战,比如户籍制度的限制、子女教育的困境、以及社会融入的障碍? 我也很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否也随之转变?从最初的“盲流”到后来被赋予更积极的称谓,这个过程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勾勒出这个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他们的贡献与被忽视。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关于中国如何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之路。
评分最近刚拜读了《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年)》,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社会学考察。书名明确点出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和对象,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三十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而“农民工”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我个人最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分析“农民工”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的。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均等,以及文化观念的变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来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这种流动对农村和城市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很关注书中对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探讨,他们是“农民”还是“工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之间是否存在落差,这种落差又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农民工”现象背后更宏观的社会规律和更微观的个体经验。
评分《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年)》这本书,就像一个打开了30年中国社会变迁宝盒的钥匙。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所蕴含的丰富故事和深刻意义感到着迷。书名所限定的1984年至2014年,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历史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三十年里,这个群体的规模、构成、流动模式和就业领域是如何变化的?书中是否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图表来展示这些趋势?我尤其关注“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以及他们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他们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城市中能否真正融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我还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研究这个庞大而分散的群体的,是否采用了田野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社会群体的研究,更是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核心议题的深刻剖析,它能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代价与得失,以及亿万普通劳动者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