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精)

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中憲... 編
圖書標籤:
  • 世界經濟史
  • 貿易史
  • 全球史
  • 社會文化史
  • 經濟史
  • 近代史
  • 現代史
  • 全球化
  • 曆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8109
商品編碼:27692646198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精)
  • 作者:(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剋|譯者:黃中憲//吳莉葦
  • 定價:79.8
  • 齣版社:上海人民
  • ISBN號:978720814810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1-01
  • 印刷時間: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516
  • 字數:343韆字

內容提要

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剋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精)》通過一篇 篇獨立的小故事,給我們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建基於 1400年以來的**貿易體係的世界觀。從某種程度上 說,是貿易打造瞭**的世界格局。書中對什麼時候 由商人發動戰爭效率*高、貿易如何使鳥糞變成黃金 、擁有*大艦船的明朝為什麼未能贏得海上霸權、華 爾街如何使美國的金融霸業落空等問題,都提供瞭彆 具洞見的答案。圍繞從市場準則的形成、運輸手段所 開啓的觀念革命、緻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暴力經濟 學等七個主題講述瞭世界經濟創造中的盛衰消長,以 及五百年的**化積纍下,21世紀的人們必須麵對的 嚴重問題。
    

作者簡介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1980年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4、1988年於耶魯大學分彆獲得曆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8年7月至今,供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IRVINE);1992年起任該校曆史係副教授,1999年起任教授,2004年被授予榮譽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社會史。主要著作有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State,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1853-1937.(UC Press,1993)該書於1994年獲費正清東亞研究*佳著作奬和美國史學會奬;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 and the Making ofthe Modern Worm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中文版由江蘇人民齣版社2003年齣版),該書獲2001年度費正清東亞研究*佳著作奬和美國史學會奬,分享2000年度世界史學會*佳著作奬,並獲2000年度傑齣學術著作提名。另與Steven Topik閤著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Politics and an Emerging World Economy.(M.E.Sharpe,1999)。在《曆史研究》、《中國學術》、Journal of Asian Studies,world Economics等刊物上發錶論文與書評近60篇。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場準則的形成
1.1 福建人貿易網絡
1.2 中國朝貢製度
1.3 濫發通貨,實質增長
1.4 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
1.5 不識好消息
1.6 滄海遺珠:重新發現泉州的黃金時代(約1000—1400)
1.7 阿茲特剋貿易商
1.8 原始積纍:巴西紅木
1.9 熱帶地區的一名英國貿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買賣
1.11 交易與摺磨:世界貿易與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遊走各地的業務員和收稅員
1.13 拒*本土化:貿易商侍臣時代的結束與公賬開銷
1.14 本小利大的帝國:加爾各答的英國冒險傢和印度金融資本傢(1750—1850)
Ⅱ 運輸手段
2.1 木材、風、造船、貨運:中國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聰明還不如交好運
2.3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2.4 倉庫、跨大西洋貿易、開闢北美邊疆地區
2.5 勇於移民的華人!
2.6 說服萊佛士
2.7 貿易、失序、進步:創造上海(1840—1930)
2.8 閤眾為一
2.9 穩賺的生意和部分實現的希望:英屬印度的鐵路建設
2.10 短時間橫跨數百年的發展落差
Ⅲ 緻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
3.1 巧剋力:從貨幣變成商品
3.2 醞釀風暴
3.3 摩卡其實與巧剋力無關
3.4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3.5 美國與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鴉片如何使世界運轉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學如何使好東西變成壞東西
Ⅳ 移植:世界貿易裏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資源
4.2 橡膠大國的興衰
4.3 得黃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薩特
4.4 加州黃金與世界
4.5 美麗的蟲子
4.6 如何點石成金:鳥糞的短暫風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貿易的混沌效應
4.10 科學農業在中國
4.11 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4.12 可可樹與高壓統治:西非農業中自由勞動力的進與退


文明的脈動:一部跨越時空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史 (1400年至今) 導讀: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1400年以來,全球社會結構、文化思潮與世界經濟體係之間相互塑造、螺鏇上升的復雜曆程。我們不再將曆史視為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互連接、持續演化的宏大敘事。通過聚焦於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技術革命、意識形態的碰撞以及全球貿易網絡的擴張,本書力求呈現一幅既宏觀又細膩的現代世界圖景的形成史。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世界——1400至1600年:連接的開端與舊秩序的瓦解 第一章:中世紀的黃昏與文藝復興的曙光 本章考察瞭14世紀末期歐洲社會所麵臨的危機與轉型。黑死病的長期影響如何重塑瞭勞動力結構與社會階層關係?中世紀晚期大學與修道院教育體係的局限性,為新興的人文主義思想提供瞭何種土壤?重點分析瞭意大利城邦興起背後的商業邏輯——傢族財富積纍、藝術贊助與政治權力的結閤。馬基雅維利主義的齣現,標誌著政治思想如何開始脫離神學教條的束縛,轉嚮對現實權力運作的理性審視。 第二章:地理大發現:空間、知識與財富的重構 “發現”這一行為的背後,是技術進步(如卡拉維爾帆船、航海儀器的改進)與經濟驅動力(對香料、黃金的渴求)的完美契閤。本章詳細描繪瞭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建立起跨洋貿易路綫,以及隨之而來的“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對新舊大陸生態、農業和人口構成的顛覆性影響。同時,我們探討瞭早期殖民主義的社會根源——基於宗教使命感、國傢榮耀以及對白銀的無盡貪婪的混閤體。 第三章:宗教改革與國傢權力的崛起 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不僅僅是一場神學論辯,更是一場對既有社會權威的深刻挑戰。本章分析瞭宗教改革如何與新興的民族國傢理念相互作用。新教倫理(特彆是加爾文主義的“天職觀”)如何間接促進瞭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歐洲內部的宗教戰爭如何加速瞭主權國傢概念的鞏固,並為後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理性的擴張與不平等的深化——1600至1800年:革命的前夜 第四章:商業革命與重商主義的邏輯 17世紀的荷蘭共和國成為當時全球商業網絡的中心。我們審視瞭股份製公司(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模式,它們如何將分散的私人資本匯聚成能夠挑戰國傢力量的經濟實體?重商主義政策的核心目標是什麼?它如何通過貿易順差、積纍貴金屬和殖民地壟斷來強化中央集權?這一時期的金融創新(如早期銀行、股票交易所)如何改變瞭社會對財富的認知? 第五章:科學革命:認知範式與社會實踐的重塑 伽利略、牛頓的發現不僅是自然科學的突破,更是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科學方法論(觀察、實驗、歸納)如何逐漸滲透到政治哲學和社會組織中?啓濛思想傢(洛剋、孟德斯鳩、盧梭)如何藉鑒這種理性模式來批判君主專製,提齣天賦人權和三權分立的構想?這錶明,知識生産的中心正從神學院轉移至沙龍和咖啡館。 第六章:大西洋體係的殘酷麵貌 三角貿易體係是這一時期世界經濟聯係中最黑暗的一環。本章集中探討瞭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規模、組織方式及其對非洲社會、美洲種植園經濟的毀滅性影響。奴隸製的經濟閤理性如何與啓濛運動所倡導的自由理念形成尖銳的悖論?我們將剖析奴隸製如何成為支撐早期工業化積纍的重要“原始資本”來源。 第三部分:機器的轟鳴與意識形態的搏殺——1800至1914年:全球的整閤與衝突 第七章:工業革命:技術、工廠與新的社會階級 蒸汽機、煤炭和鋼鐵標誌著人類生産力的飛躍。本章側重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內生動力——技術創新、勞動力市場形成、圈地運動對鄉村人口的釋放。工廠製度如何重塑瞭傢庭結構、時間觀念(鍾錶紀律)和性彆分工?工業化如何催生瞭無産階級這一全新的社會群體,並引發瞭早期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的萌芽? 第八章:自由主義的勝利與帝國的擴張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成為瞭新時代經濟哲學的基石。自由市場原則如何挑戰瞭重商主義的殘餘,推動瞭全球範圍內的貿易自由化?英國的霸權地位是如何通過海軍力量和對關鍵節點的控製(如蘇伊士運河)來維護其全球經濟秩序的?殖民帝國在19世紀末期進入“新帝國主義”階段,其目的不再僅僅是貿易站,而是對原材料和新興市場的直接控製。 第九章:意識形態的角力: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與保守主義 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中,人們尋求新的身份認同。民族主義如何成為整閤龐大帝國和分裂地區(如德意誌、意大利的統一)的強大情感力量?社會主義思潮(從空想到馬剋思主義)如何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提齣係統性批判?保守主義者則試圖在社會動蕩中尋求穩定,強調傳統、宗教與等級秩序的價值。這些意識形態的碰撞,為20世紀的全球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危機、重塑與全球化的新階段——1914年至今 第十章:兩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秩序的重構 一戰的爆發標誌著19世紀歐洲主導的全球體係的崩潰。戰爭如何將國傢動員能力推嚮極限,加速瞭政府對經濟的乾預?戰間期的經濟動蕩與大蕭條的爆發,暴露瞭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脆弱性。凱恩斯主義的興起,標誌著國傢乾預經濟的理論閤法性得到確立。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如何試圖通過國際機構(IMF, 世界銀行)來規範全球金融流動? 第十一章:冷戰、去殖民化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戰後,世界被劃分為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冷戰如何以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形式,影響瞭全球的經濟援助、技術轉移和局部衝突?與此同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新興國傢在經濟發展道路上麵臨著“依附論”與“現代化路徑”的選擇。本章探討瞭這些“第三世界”國傢如何試圖在兩大強權間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 第十二章:信息革命、全球化的高潮與當代挑戰 20世紀下半葉,特彆是冷戰結束後,信息技術(計算機、互聯網)和金融自由化共同推動瞭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跨國公司成為重要的行為主體,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空前增加。本章分析瞭這一階段社會文化的變化——消費主義的全球擴散、身份政治的崛起、以及對全球化不平等後果(如收入差距擴大、環境危機)的反思與抵抗。我們最終將考察當前世界麵臨的結構性挑戰,包括地緣政治的再平衡與數字經濟對傳統勞動模式的衝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對全球經濟發展史有一個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近年來,我一直關注國際貿易和地緣政治的變化,常常在新聞中看到關於貿易戰、供應鏈重塑、以及新興經濟體崛起等話題。這些現象的背後,似乎總能找到曆史的根源。這本書的書名,“貿易打造的世界”,直接點明瞭其核心主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解鎖許多睏惑。我尤其對1400年這個時間節點很感興趣,那正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地理大發現的序幕即將拉開,中國的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仍在迴響,歐洲的商業城市也逐漸繁榮起來。從那個時代開始,人類的交往範圍和經濟聯係就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我想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時代,貿易是如何跨越巨大的地理障礙,將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人們聯係在一起的?這種聯係又是如何促進瞭技術的傳播、知識的交流,甚至是價值觀的演變?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貿易是如何驅動瞭生産力的發展,如何催生瞭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影響瞭國傢的崛起與衰落。同時,“社會文化”這個詞也讓我感到這本書的視角更加廣闊,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數據和交易額,更是關於貿易對人類社會方方麵麵産生的深遠影響,這讓我非常期待。

評分

我選擇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書名所吸引。“貿易打造的世界”,這幾個字仿佛帶著一種力量感,讓我聯想到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洪流。從1400年至今,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戲劇性的曆史時期。我一直認為,貿易不僅僅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更是文化、思想、技術甚至基因的傳播載體。這本書的副標題“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則讓我看到瞭它試圖連接的兩個重要維度。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貿易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某個地區的特色食物是如何通過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全球性美食的?又比如,某種新的生産技術是如何通過貿易渠道迅速擴散,從而改變瞭全球的産業格局?我尤其對1400年這個時間點後的曆史發展軌跡感到好奇。那是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連接起來的開端嗎?地理大發現是否完全是為瞭貿易利益而驅動的?這本書能否為我解答,那些曾經阻礙貿易發展的地理障礙、政治壁壘、以及文化隔閡,是如何被逐漸剋服的?我還期待書中能揭示,貿易在塑造不同社會階層、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甚至影響藝術和文學發展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穩的學術氣息,簡潔而不失力量。當我看到書名“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時,我的興趣瞬間被點燃瞭。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並深信貿易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400年這個時間點,標誌著世界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紀元,地理大發現即將拉開序幕,全球性的聯係開始逐漸形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解析,從那個遙遠的時代開始,貿易是如何一步步將分散的區域連接成一個日益緊密的全球網絡。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形式的貿易,例如海上貿易、陸路貿易,以及後來的金融貿易,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並對不同地區和國傢的社會經濟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同時,我也很好奇,貿易的擴張是否也伴隨著文化的衝突與融閤?那些遙遠的商品,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甚至審美情趣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那些看似尋常的貿易活動背後,隱藏著多少復雜的故事,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今天的全球格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一種復古的紙質感,搭配上略顯陳舊但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插圖,讓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是承載著厚重曆史知識的學術性著作。我一直對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推動文明進程的關鍵因素。這本書的名字——“貿易打造的世界”,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巨型帆船,以及近代工業革命後,蒸汽火車和輪船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連接起遙遠的國度。貿易,這個詞語本身就蘊含著交流、碰撞、融閤以及隨之而來的變革。而“1400年至今”,這個時間跨度更是宏大,它涵蓋瞭從地理大發現到全球化的全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貿易是如何從最初零散的商品交換,逐漸演變成影響世界格局的強大力量,它如何重塑瞭不同文明的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甚至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很好奇,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商品,比如咖啡、糖、香料,它們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貿易故事?那些遙遠的地理發現,是否僅僅是為瞭尋找新的貿易航綫?而今天的全球化,與幾個世紀前的貿易活動又有著怎樣的傳承與區彆?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如何一點一滴被貿易塑造齣來的,這是一種由物質流動引爆的深層文化與經濟變革,令人充滿期待。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厚度和內容介紹所吸引。作為一名對曆史和經濟發展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貿易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這本書的名字“貿易打造的世界”非常具有概括性,它直接指嚮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核心問題: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模樣,究竟有多少是由貿易活動塑造的?而“1400年至今”這個時間跨度,則意味著它將涵蓋人類曆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摺點,從地理大發現、殖民主義興起,到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冷戰後的全球化浪潮。我特彆想瞭解,在不同曆史時期,貿易的形式和內容是如何變化的?例如,早期是以香料、絲綢等奢侈品為主,後來逐漸擴展到原材料、工業製成品,再到今天的服務和信息。貿易的擴大是如何影響瞭不同地區的人口流動、城市發展、甚至飲食習慣和服飾風格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將分散的曆史事件串聯起來,展現貿易在全球範圍內的復雜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貿易如何促進瞭技術的傳播,例如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它們又是如何通過貿易改變瞭世界格局。同時,我也很好奇,貿易是否也帶來瞭衝突和不平等,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演變和解決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