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辞典 崔岱远 商务印书馆

吃货辞典 崔岱远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文化
  • 饮食随笔
  • 崔岱远
  • 文学
  • 文化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吃货
  • 饮食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994
商品编码:27726665611
丛书名: 吃货辞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期获奖情况:

   1.《光明日报》2014年10月光明书榜

   2.新浪·中国好书榜-2014年07月生活榜

   3.新华网·新华读书2014年08月“十大好书”

   4.中国好书榜·生活类(2014年7月)

   5.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2014年第七期(9月)

这是一本为吃货准备的随身宝典。

爱吃不如会吃,会吃不如懂吃,真正的吃货不必猎奇,是要懂得家常中的真味。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做一个真正“讲究”的吃货——

★本书为著名美食家崔岱远继《京味儿》之后的又一部关于中华美食的力作。

★这是一本戏仿“辞典”的美食书:有词头,略有解释,聊了吃法,还说了掌故,甚至为“吃货”们便于寻味而在书后配上了索引。

★这是一本讲究“场合”的美食书:吃食的况味与场合密不可分,本书打破常规,分为“家里吃着舒坦”、“街边吃得随意”、“饭店吃个名气”三部分。

★这是一本顺应“脾胃”的美食书:词条的排序别有用心,“家里吃”部分考虑了荤素搭配,顺应了四时节令;“街边吃”一部分则大致依照了晨昏次序;而“饭店吃”一部分则仿效了宴席的上菜顺序,大致讲究个冷菜热汤。

★这是一本可饱“眼福”的美食书: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我把那些浸润于美食之中却又洋溢于食材之外的感受点染于纸上,写成了这本《吃货辞典》,想与您分享普通饭菜里的温情和爱,分享人间之真味。尽管美味千姿百态、众口难调,然而缠绕其间的亲情与乡情却是相通”——作者崔岱远

 

 

 

内容推荐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牢固,也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无论是在家吃个舒坦,街边吃着随意,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更有近百幅绝美手绘插画为“辞典”增色,七种趣味书签为“吃货”添香。

 

 

 

作者简介

崔岱远,饮食文学作家,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美食节目学者嘉宾。近年来出版的《看罢西游不成精》、《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等作,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情。

 

 

 

目录

一、家里吃着舒坦

红烧肉

青团

春饼

糊饼

水晶肘子

打卤面

炸酱面

猫耳朵

香椿鱼儿

窝头

鲅鱼饺子

包子

手把肉

白煮肉

麻豆腐

松花蛋

八宝饭

腊八儿粥

酱瓜炒肉丁

豆儿酱

涮羊肉

沔阳三蒸

粽子

元宵

列巴

萨其马

自来红 

二、街边吃得随意

头脑

嘎巴菜

炒肝儿

豆腐脑

生煎

牛大碗

桂林卤粉

过桥米线

卤煮小肠

煎饼

羊肉泡馍

豆汁儿

面茶

蛤蟆吐蜜

桂花莲藕

土笋冻凉茶

酸奶

冰棍儿

米豆腐

臭豆腐

驴打滚儿

爆肚儿

炸灌肠

茴香豆

鸭血粉丝汤

云吞面

川味牛肉面

艇仔粥

三、饭店吃个名气

烫干丝

夫妻肺片

龙井虾仁

白切鸡

万三蹄

椒蕊黄鱼

松鼠鳜鱼

西湖醋鱼

银鱼莼菜羹

九转大肠

宫保鸡丁

西瓜鸡

狮子头

葱烧海参

古老肉

牡丹燕菜

毛肚火锅

拔丝冰溜子

烤鸭

茄鲞

鲃肺汤

马介休

开水白菜

三不粘

桃花泛

诗礼银杏 

 

 

 

前言

关于“吃货”

吃,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讥讽。然而世事有变,这几年电视上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

其实,“吃”这件事原本不俗,讲究饮食恰恰是一个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对大自然所赐的敬畏和珍视。况且日久天长,润物无声,吃也融进了我们的习俗和文化里。比如,当被问及家里有多少人时,我们回答的常是“三口”而不说“三位”。若是随便翻开一本辞书,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现代汉语词典》,按偏旁部首来分,“口”字旁的字几乎都是多的。它们不仅被用来描述吃态,也用来表达情感,古往今来丰富而灵动的日常生活因而跃然纸上。再看看我们的文学名著,《水浒传》里到处豪吃,《红楼梦》中满纸细,就连讲述和尚取经的《西游记》也常常用这么一句话引出故事:“徒儿呀,为师有些饿了,你去化些斋饭来吧!”

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时节吃粽子,无论大节小节几乎都有特定的吃食。孩子出生要吃,定亲结婚要吃,过年团圆要吃,依依惜别要吃,朋友聚会当然还是要吃,甚至我们祭祖上供也一定要摆放上几盘子吃食。再有,拎着点心匣子走亲戚看朋友的经历恐怕谁都有过吧?其中的意味并不在于几块点心,传递的更是份礼数和尊重。

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而是融于言行,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饮食习俗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顽强,也牢固。它化在人们的骨子里,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精气神,表现了一个地方的生活之美,之乐,之独树一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创作了《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三百余卷文学作。然而,在他生命的后一段日子里,却选择了美食。他孜孜不倦地吃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餐厅,慢慢地吃,默默地想,终把自己的心得凝练成了一部“能看,可读,好用”的《美食大辞典》。这不仅是美食和文学的一次艳遇,更是法国餐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强心剂。

一个人可以把外语说得滚瓜烂熟甚至超过母语,但却很难改变娘胎里带来的饮食习惯。背井离乡久居海外的人们,思念的或许就是小时候奶奶一勺勺喂过自己的藕粉,妈妈塞在书包里的那盒热腾腾的饺子。一个人倘若真的忘了家乡的吃食,那也就真的没有了故乡。而一个民族,若是连饮食习俗都彻底改变了,也就离消亡不远了。

现在很多人倡导国学,讲求回归传统,而所谓传统,本质上应该是生活的传统。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可您看一看,现如今我们穿的衣,我们住的房,我们乘的汽车飞机,乃至我们受之父母的头发,还有多少我们这个文明所特有的痕迹?然而,当我们拿起筷子端起碗,我们发现,碗里的饭菜没有变—她有滋有味,她绚丽多彩,让我们吃下去脚底下生根,心里头踏实。我们的饮食习俗还在,所以我们在。

人们常说饮食文化,而文化无非是先人约定俗成的千百年的规矩。假若有一天,我们吃饭的方式都被彻底改变了,祖先所创立的灿烂文明远离了人间烟火,或作为文化遗产束之高阁,或为小众所把玩,那到底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

因此,我试图用文字记录那些乡土也普通的吃食,那才是我们文明的根本。

关于“辞典”

这本书说的是吃食,本打算桩桩件件、分门别类地说,所以借用了“辞典”的名头——有词头,略有解释,聊到了吃法,还说了些掌故,甚至为“吃货”们便于寻味而在书后配上了索引。可确切地说,这又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辞典”,它只是用了一篇篇短文,来描绘中华大地上百十来种接地气的吃食,以及历练出这些至真滋味的故事。尽管编排上借鉴了辞典的形式,却并不敢下什么定义,仅仅是以词条为线索,把大江南北与之联系的各种吃食乃至人物、店铺、掌故等等串联起来,用短短的千余字展现其中的别样意趣和质朴情感。此外,由于每篇文章不仅限于题目所涉及的那种吃食,还旁及其他,所以在每篇题目下另有若干“提示词”,并在书后制成了索引表,以方便您查找感兴趣的话题。

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菜谱、食单。菜谱、食单讲的是用什么做和怎么做,而本书则关注怎么吃和在哪里吃,也关注和美食缠绵一处的氛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回味那些适口充肠的酸甜苦辣咸的时候,人们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或心绪。毕竟,那萦绕于心头的滋味,恐怕是再高明的厨师也无法烹饪出来的。

既然不是菜谱,也就没有按照菜谱来分类。菜谱的分类通常依据食材种类或是烹饪技法,比如海鲜类、鸡鸭类、凉菜类、面点类等等。但在我看来,人们对于饮食的感受往往来自于吃东西时的场所:在家吃得踏实、舒坦;在街边小摊儿吃得随性、惬意;而特意到馆子里吃,往往图的是个名气和精细。吃食的况味与场合密不可分,比如同是一碗面条儿,老北京炸酱面唯有在家里吃才透着地道,而兰州的牛大碗吃的就是早点铺子的热闹气氛,个中滋味不尽相同。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别出心裁地把本书分成了“家里吃”、“街边吃”、“饭店吃”三个部分。

当然,吃东西的地点并不绝对,而且有些传统上家里做或家里吃的吃食现在已被端上了饭店的餐桌或摆进了食店的柜台,真正在家做的反倒不常见了。然而在许多人心目中,那些吃食却牵系着太多儿时的记忆,饱含着无限亲情和浓浓的家味儿。对于这类吃食,我依旧归为“家里吃”一类。

一般而言,辞典是用来查的,很少有人按顺序从头挨着篇读。本书当然也可以这么读—对着目录翻到您感兴趣的那一页,评一下您好的那一口。不过,想提醒您的是,其实这么读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思的“滋味”。本书词条的排序没有按照音序或笔画来设,而“别有用心”。比如“家里吃”一部分考虑到了荤素搭配,也考虑到了南北兼容,还顺应了四时节令;“街边吃”一部分则大致依照了早点、午饭、下午茶和夜宵的晨昏次序;而“饭店吃”一部分则仿效了宴席的上菜顺序,大致讲究个冷菜热汤的次序等等。这种排序未必有多么严格的逻辑性,只是作为一种好玩儿的尝试。饮食是随性的,阅读也是。

我把那些浸润于美食之中却又洋溢于食材之外的感受点染于纸上,写成了这本《吃货辞典》,想与您分享普通饭菜里的温情和爱,分享人间之真味。尽管美味千姿百态、众口难调,然而缠绕其间的亲情与乡情却是相通的。

我非勤行中人,对于“爆炒烧燎煮,煎糟卤拌汆”等等烹饪技巧只能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难免露怯。幸好这本书并不是写给大厨们的专业书籍,而只是供那些和我一样喜欢四处寻味的“吃货”朋友们解闷儿的谈资。若有不妥之处,也就请您多指正,多包涵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水晶肘子(绿豆肘子、肴肉)

一说吃肘子,人们脑海里闪现的多半是条“水浒”式的英雄好汉—攥着大肘棒,端着老白干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狂吃豪饮,好不痛快!的确,肥硕的肘子通常是餐桌上那道硬的挡口菜,无论山东的锅烧肘子、四川的豆瓣肘子,还是江南的东坡肘子、陕西的带把肘子……然而事有例外,镇江有道用肘子做的冷荤小菜,看上去晶莹透气,吃起来有股别样的爽利,堪称厚味中的玲珑神,这就是号称“镇江一大怪”的肴肉。

相传三四百年前镇江一个酒铺老板错把做鞭炮的硝当成咸盐腌了肘子,腌得是肉质结实鲜红,肉皮晶莹明亮。老板舍不得扔,洗净硝粉加上老卤焖煮,不想误打误撞竟然发明出一道别致美味,遂起名“硝肉”。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别扭,于是改用了佳肴的“肴”字,写成了“肴肉”。切成薄片的肴肉,卤冻晶莹,肉色绯红,入口精细柔韧,那股异样的香爽不由让人舌头微微一振,再蘸上泡了姜丝的镇江香醋,实乃不可多得之美味,难怪曾被选做“开国宴”的冷菜主碟。

肴肉虽美,做起来不易。且不说工艺之复杂,单是硝的用量就很难掌握,而且腌制时间还要根据气候随时变化。要吃肴肉一般只能去饭店。不过没关系,北方人在家里也可以做出一道和它类似的冷荤,那就是水晶肘子。

闷热的三伏天宅在家里,把拾掇干净的肘子剔骨头焯透,和煮过的猪皮一起放进大海碗里。花椒和小茴香包进纱布包也放进碗里,配上葱、姜等调料,对上温水,放进笼屉上火慢慢地蒸。之后酣眠一晌,任笼屉下的水“咕嘟嘟”沸腾着,水雾裹着肉香弥漫在厨房,也飘进梦乡。

待到睡眼惺忪地醒来,揭开盖子,大海碗里清汤中浸着的肘子已然酥烂,肉皮也变得黏软柔韧。捞出肘子和肉皮稍稍晾凉。再把那小半碗拉粘儿的汤汁拣出葱、姜,仔细地过了细箩浇回肘子上。放进冰箱冷冻上一宿,第二天端出来一瞧,已然变成了一碗晶莹洁白的水晶冻儿。倒扣在案板上用快刀切成飞薄的大片儿,调好一小碗料汁,就可以成龙配套地上桌,让一家人享用醇厚中透着清爽的水晶肘子了。

夹起一片儿瞧瞧,可以透过晶莹的冻儿看见后面的景物,中间镶嵌着微黄的肉脂和红润的肘花,让人垂涎欲滴。若是蒸之前加些绿豆和白矾熬煮上一会儿,那就成了所谓绿豆肘子:颜色微微泛绿,散发着绿豆的清香,看上去心旷神怡,吃起来更为消暑。

蘸肘子的料汁也有说道。简单的是“三合油”,也就是用香油、酱油、醋掺和成的混合油,通常还要加进颠好的蒜泥。若是讲究,也可以把几粒花椒放在香油里炸得焦煳,将滚烫的花椒油浇在碗里的酱油、醋上,只听“刺啦”一声,白雾升腾,泛起一股浓烈的麻香。

料汁可不能直接浇在肘子上,讲究要蘸一片吃一片才更是味儿。若是浇在上面,没过多久泡上料汁的部分会腌得偏咸而易化,没沾的部分又缺滋少味。若是蘸着吃,每一片清爽的肘子都裹挟着醇厚腴润,浓香中透着清鲜。

水晶肘子虽为大荤,吃起来却毫不油腻。闷热的三伏天吃上几片,既补充了被暑气消耗的体力,又带来一缕温润的清凉,多么惬意!

酸(桂林酸)

不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但桂林有,桂林的味道是酸。

在桂林人的语言里“酸”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专指大街小巷里那些俊男靓女们挑在竹签子上或托在小塑料碗里一边走一边吃一边吸溜着口水的酸泡菜。桂林的“酸”不是压桌小菜,而是像瓜子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吃的零嘴儿。在外乡人嘴里,也叫“桂林酸”。

酸的种五花八门,常见的有脆生的萝卜和莴苣、清爽的黄瓜和包菜、柔韧经嚼的豇豆和刀豆、酸中带辣的子姜和米辣椒,还有不常见的藠头、萝卜叶、佛手瓜、凉薯……当然还有水果,什么芒果酸、李子酸、马蹄酸、苹果酸……甚至西瓜皮也可以做成酸,似乎没有什么果蔬不可以成酸。

若是路过街头巷尾那些挂着张记、王记等等简单字号的小酸店,没等您进门,那阵阵爽洌的酸气就会顺着鼻孔直钻到喉咙,刺激得您满口生津。再一抬头,柜台上整齐排列的玻璃罐子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酸立马撞进你的眼帘—红的艳丽、白的通透、紫的妖娆、绿的俏式、黄的明快……

样样让人垂涎三尺,样样酸得通透,酸得爽利。面对如此强烈的“色诱”,谁还能矜持得住?顿时,嗓子眼里仿佛伸出一只手来,恨不得马上抓点什么填进嘴里。

“酸”很便宜,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买上好几样。挑上自己中意的各色条条块块,老板会用长长的竹签子给您戳上一串,不好串的萝卜丝、藕片则盛放在小塑料碗里,撒上些嫣红的辣椒粉和炒得喷香的白芝麻,让那种种甜酸脆爽点缀上红白相间的朵朵桃花,之后就可以坐在只有一两张桌子、四五个小凳的店堂里慢慢地过酸瘾了。

要讲地道的吃法并不是坐下来慢,而是就那么举着、托着心爱的“酸”招摇过市。穿行于桂花树下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间,美美地边走边吃,任凭那混合着桂花香气的淡淡酸气游荡在街巷深处,招惹得两旁路人忍不住口水横流,回头观望。

酸并不是只能在小店里吃,桂林人家家户户都可以做。腌酸要用干净的坛子,凉开水里放进大盐、冰糖、生姜,还要加上二两桂林特产的三花酒,爱吃辣的加朝天椒,爱吃香的添花椒粒,好再放上些甜竹笋,之后各种蔬果就随性添加了。做酸的蔬菜要事先洗净晾蔫,这样才容易入味。盖严盖子,用水封上,放在阴凉处等上一天一夜,一坛子清秀的酸就腌好了,桂林人把这叫“起酸坛”。

别看同样是酸,但各家的味道却有微妙的差异。街坊四邻相互串门儿的时候,主人都乐意捞几样酸出来作为待客的零嘴儿,让大家尝尝自己的手艺。捞酸的筷子或勺子一定要非常干净,绝不能沾上半点油星,否则这一坛子酸就会长毛发霉,前功尽弃。看来,酸是干净的东西。

酸中的经典当属爽脆的白萝卜条。“咔嚓”咬上一口,一汪酸甜微辣的汁水顺着牙缝滋进嗓子,顿时让人神清气畅。酸藕片有些淡淡的涩,但也有不少特定的“粉丝”。芒果酸和番石榴酸的味道太别致了,酸酸甜甜中带着优雅的果香气,吃起来感觉异常美妙。而酸笋子、酸豆角、酸刀豆、酸姜、酸辣椒等等则是当地人炒菜烧鱼的绝配。

桂林人的生活缺不了这通鼻腔、透脾胃的“酸”。您若是到了“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的八桂之地,千万别忘了过一把酸瘾。

……

 


《舌尖上的汉字:词源里的中华美食传奇》 序言 我们每日食用的米饭、面条,逢年过节必备的饺子、月饼,或是日常餐桌上的一碗家常菜,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隐藏在这些食物名称背后的,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智慧、迁徙足迹、风俗习惯乃至哲学思想。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美食词汇的源头,便如同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窥见了祖先们与土地、与劳作、与生活最本真的对话。 《舌尖上的汉字:词源里的中华美食传奇》是一本关于食物词汇起源与演变的探险笔记,一次穿越时空的汉字美食之旅。它并非简单的美食烹饪指南,也不是枯燥的语言学著作。这本书以一种亲切、生动、充满故事性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汉字的肌理,挖掘那些与“吃”相关的词语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诗经、楚辞,再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我们将在文字的海洋里,追溯中华美食文化基因的演变轨迹。 这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我们餐桌上司空见惯,却可能被忽略的词汇。我们将探寻“粥”字的变迁,感受它从最初的“妯”字演变而来,所代表的粥品从简陋的糊状物,如何逐渐丰富出八宝粥、皮蛋粥等无数变化,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暖胃”、“家常”的特殊地位。我们会解析“菜”字的古今,理解它从最初泛指各种草木,到特指烹调的蔬食,其背后折射出农业文明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食材的加工智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力求展现词源背后的文化脉络。例如,我们会探究“肉”这个字,它在甲骨文中形态简洁,象征着原始社会狩猎的成果,而随着社会发展,“肉”的意义逐渐分化,有了“牛肉”、“羊肉”、“猪肉”等细分,这不仅是语言的演进,更是人类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祭祀习俗的缩影。我们会从“米”字溯源,了解它如何从一粒粒稻谷的象形,逐渐演变成我们赖以生存的主食,以及“粒粒皆辛苦”背后,凝聚着农耕文明的艰辛与感恩。 《舌尖上的汉字》还将关注那些充满地方色彩和时代印记的美食词汇。比如,“馄饨”这个词,我们将追溯它的起源,了解它为何在古代被称为“混沌”,以及它如何从北方传入南方,演变成南北方不同风味的饺子、汤圆的近亲。我们还会解读“糟糠之妻”中的“糠”,理解它在古代并非完全贬义,而是指粗糙的谷皮,却承载着古代夫妻“共患难”的情谊,这背后隐藏的,是对食物的粗粝与朴素的尊重。 本书的叙事方式将力求平易近人,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每一个词条的解读,都将伴随着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民俗传说,甚至是大文豪笔下的诗词歌赋。我们会引用《诗经》里对“黍稷”、“稻粱”的描写,感受先民们对五谷杂粮的朴素情感;我们会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酒肉”,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也会解读明清小说中对各种点心、宴席的细致描绘,体会那个时代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舌尖上的汉字》不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当我们剥开那些耳熟能详的美食词汇,便会发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盛开的浪花,它们记录着我们的祖先如何从荒野走向文明,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食世界,又如何将这份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凝结在每一个汉字之中,代代相传。 阅读这本书,您将获得: 一个全新的视角: 重新审视那些您每天都在使用的关于食物的词语,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与历史故事。 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 跟随文字的脚步,从古老的甲骨文出发,穿越唐诗宋词的雅韵,抵达明清小说的烟火人间,体验中华美食文化的千年变迁。 一次汉字与美食的深度对话: 了解汉字如何记录、塑造并反映中华美食的发展,以及美食如何反哺汉字,丰富其内涵。 丰富而有趣的文化知识: 探索饮食习俗、农耕文明、社会变迁、哲学思想等与美食词汇紧密相关的文化元素。 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悟: 通过对美食词汇的解读,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从“吃”这个最基本、最能触动人心的动作出发,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华美食传奇。这是一场舌尖上的文化盛宴,一次对我们共同记忆的温柔回溯。 --- 第一章:米之初,粮之魂——“米”与“谷”的起源与演变 “民以食为天”,而“食”之根本,在于“米”与“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却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记忆,诉说着我们祖先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艰辛历程。 “米”——粒粒归仓的希望 当我们看到“米”这个字,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然而,在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米”的形象更加直观,它仿佛是成串的谷粒,又或者是被剥开稻壳的谷物。这种象形,直接反映了早期人类对稻谷的认知。 象形之源: 早期的“米”字,常常是几条线段组成,象征着稻穗的垂落,或是脱壳后细小的谷粒。金文中的“米”字,则更能看出其形态,有时像一个被束缚的谷穗,有时则像是直接描绘了谷粒的形状。这说明,在文字诞生之初,人类便已将这种重要的食物以最直观的方式记录下来。 稻作的曙光: “米”字的出现,标志着稻作文明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兴起。从黄河流域的早期稻作遗址,到长江流域的稻米文化,稻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主食。而“米”字,也从单纯的象形,承载了更多文化意义。 “米”与“稀”、“稠”: 我们知道,粥是“稀”的,而米饭则是“稠”的。这两个字都离不开“米”。“稀”字,在古时写作“枲”,其本义与“稀疏”有关。而“稠”字,则与“聚”有关,指代米粒聚集在一起的状态。“稀”与“稠”,仅仅是米粒在水中的状态变化,却勾勒出了粥与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形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烹饪方式的细致观察。 “米”为基础的词汇: 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都离不开“米”。比如,“米缸”象征着丰衣足食,“米酒”是古人重要的饮品,“米线”、“米粉”则是现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米”字,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如“米粒大小”,这同样源于对谷粒形态的直接观察。 “谷”——五谷丰登的宏愿 如果说“米”是稻作的代表,那么“谷”则是对所有主要粮食作物的总称。在中国古代,“五谷”的说法并非固定不变,但通常包括稻、黍、稷、麦、菽(豆类)等。 “谷”字的演变: “谷”字的早期形态,往往描绘的是成熟的谷穗,或者是指山谷中生长着谷物的景象。金文中,“谷”字有时像一个圆形的谷穗,有时则像山谷的形状,中间点缀着谷粒。这说明,“谷”字最初既有粮食的含义,也有山谷的地形意义。 “五谷”的文化意义: “五谷”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象征,代表着耕耘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五谷丰登”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谷”字不仅仅是指一种粮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富饶、丰收和安定。 “谷”的引申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谷”字也产生了许多引申意义。例如,“山谷”便是其本义之一。而“谷贱伤农”中的“谷”,则直接指代粮食的价格,反映了粮食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粒”——一粒的坚持: “粒”字,同样与“米”和“谷”紧密相关。它的早期形态,描绘的是一粒粒细小的谷物。而“粒粒皆辛苦”这句家喻户晓的话,更是将“粒”字与农人的汗水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更是对我们珍惜粮食的深刻告诫。 从“米”到“谷”,再到“粒”,这些看似简单的汉字,勾勒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它们不仅仅是记录食物的符号,更是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未来的章节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那些更加丰富多彩的美食词汇,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同样精彩纷呈的故事。 --- (此处为内容示例,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究更多美食词汇,例如: 第二章:麦的芬芳,面之韵——“麦”、“面”与北方的味道 “麦”字的起源与稻作的区分 “面”的诞生:从研磨到发酵 “饼”、“馒头”、“饺子”的古今:北方主食的演变 “麦”与“陆”、“风”等字的关系,反映农业的地理环境 第三章:蔬的智慧,食的色彩——“菜”、“蔬”、“果”的起源与分类 “菜”字的演变:从野菜到家常菜 “蔬”与“草”:植物的利用智慧 “果”的内涵:从成熟的果实到美妙的滋味 不同“菜”类(如“瓜”、“豆”、“葱”、“姜”、“蒜”)的词源 第四章:肉的滋味,荤与素的界限——“肉”、“牲”、“鲜”的演变 “肉”字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牲”与祭祀:肉食与宗教的关系 “鲜”的形成:味道与新鲜度的关联 “鱼”、“鸟”、“兽”等词汇的来源 第五章:饮的温度,茶酒的千年情缘 “茶”字的起源:从“荼”到“茶”的演变 “酒”字的古老智慧:发酵的奥秘 “饮”字的多重含义:解渴与享受 不同饮品(如“汤”、“羹”、“酪”)的词源 第六章:调味的艺术,舌尖上的化学 “盐”、“糖”、“醋”、“酱”等基本调味品的词源 “辛”、“甘”、“酸”、“苦”、“咸”、“淡”等味觉词汇的起源 香料的引进与词汇的丰富(如“椒”、“桂”、“姜”) 第七章:节庆的滋味,食物与礼仪的共舞 “饺子”、“月饼”、“年糕”等节庆食品的词源故事 “宴”、“席”、“肴”等与宴饮相关的词汇 食物在祭祀、婚丧嫁娶中的象征意义 第八章:地方的口舌,风味万千的方言词源 分析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词汇的来源 方言对通用语的影响 食物名称的地域化变迁 第九章:舌尖的哲思,吃与生活的智慧 “食”与“礼”、“仁”、“德”等抽象概念的关联 “饱”、“饥”、“馋”、“素”等词汇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的饮食哲学在词汇中的体现 结语: 《舌尖上的汉字:词源里的中华美食传奇》并非对所有美食词汇进行 exhaustive 的罗列,而是通过精选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词条,以小见大,展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对汉字、对历史、对美食的热情,让每一次用餐,每一次品尝,都成为一次对文化的深度体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吃货辞典》真是太对我胃口了!崔岱远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将那些寻常百姓家的美食,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烟火气的食物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活态记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食材起源、演变过程的考究,比如对“肉”字字源的追溯,竟然能扯出那么多古代的礼仪、祭祀,甚至社会的等级观念,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而且,他写得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听一位老友在絮絮叨叨地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其中不乏幽默和智慧。我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就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外婆做的红烧肉,想起了春节家宴上的饺子,那些味道仿佛又重新在舌尖上绽放开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的,更是关于生活,关于我们与食物之间那份最质朴、最深厚的情感连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不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是带着一份敬意和好奇,去品味每一口食物背后蕴藏的文化密码。

评分

读《吃货辞典》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崔岱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饮食文化幽深之处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食材之间微妙关系的阐述,例如某种香料为何能与其他食材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又或是某种烹饪手法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化和完善的。他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用极其通俗易懂、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即使是对饮食文化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妙趣。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厨房里,专注地研究食材,用心去感受每一份味道;我仿佛能听到他在餐桌上,与人分享美食的快乐,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人情世故的书。

评分

初读《吃货辞典》,我以为它只是一本介绍食物的书,然而越读越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崔岱远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娓娓道来,不仅仅是食材的介绍,更是历史、民俗、哲学、甚至人文精神的融合。他常常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食材,挖掘出一段历史的变迁,一种生活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地方性、季节性美食的描述,那些名字或许普通,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故事,读来让人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可能是一部活的史书,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回忆起那些曾经品尝过的美味,那些与家人朋友一同用餐的温馨时刻。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充满惊喜和启发的阅读旅程。

评分

崔岱远的《吃货辞典》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辞典,不如说是一位美食家的人生独白。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小众”食材的关注,比如一些地方特色的野菜、野味,甚至是那些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忽略的传统调味品。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名称和做法,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段的文化符号意义。当我读到他描述某种山菌是如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某种古法酿造的酱油是如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可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和勤劳。更重要的是,崔岱远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眷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就像是一剂良药,让我们慢下来,重新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

《吃货辞典》这本书,总的来说,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美食世界。崔岱远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食物,更是在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食物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传统节令食物的描述所吸引,比如春节的年夜饭,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他不仅仅描述了它们的制作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食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俗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读到这些内容,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过节的情景,那些味道,那些场景,都如同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回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社会习俗、甚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让我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只是口腹之欲,而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情感寄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