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不崇洋》是以鍾華楠先生自己幾十年的親身經曆為依據,以抨擊“崇洋媚外”為主旨的一部長篇文思錄,也是香港上層愛國人士和統戰團結對象對我國建築前世今生的一番肺腑之言。作者認為,中國民族擁有5000年的悠久曆史,這得益於兼容並蓄的傳統文化,但幾韆年的傳統文化卻麵臨近代迅速崛起的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因此作者希望從自身一生所學齣發,從建築切入,並以此書為契機,喚醒國人的國民性,不再盲目崇洋,重拾對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認同感。
鍾華楠著的《大國不崇洋》略述中華文化有自己 深厚的傳統。改革開放後,有些人對傳統的內涵瞭解 不深,對外來事物認識不夠,導緻仰慕和抄襲,以至 崇洋,尤以在建築物方麵而言。作者分析瞭崇洋的遠 因和近因,以及如何去解脫和解救。作者認為外來建 築物錶裏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建築文明,一是建 築文化。建築文明可以抄襲,建築文化則需要瞭解和 尊重,無須抄襲。對這兩種情況本書有精闢的交待和 解釋。
鍾華楠,1931年齣生於香港,1959年畢業於倫敦大學Bartlett建築學院。在英國工作三餘年,1964年在香港開業至今。 建築設計工作涉及政府及各種私人項目。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香港及**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2000年在北京大學創立“建築學研究中心”,井為該中心名譽主任。北大客座教授。
自序
第一章 題解
1.1 前言
1.2 “大國”的矛盾
1.3 “文明”與“文化”
1.4 “建築文明”與“建築文化”
1.5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些特徵
1.6 崇洋媚外——中國現代建築文化的迷惑
1.7 崇洋媚外的影響和後果
第二章 為什麼會有崇洋媚外?
2.1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在術、技、匠、藝的混淆,導緻理論不清晰
2.2 科技在明代“海禁”後一直在走下坡
2.3 古文物、古建築、古城鎮長期失修、拆毀、甚至湮沒,缺乏古為今用的模式
2.4 列強侵占,遺下“餘威”——租界和教育
2.5 經濟崩潰導緻對古文化信心崩潰
2.6 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沒有工業革命,缺乏現代建築模式
2.7 唯我中華“泱泱大國”心態曆程和啓示
2.8 建築師地位低微,影響力弱
2.9 長期封閉,突然開放
2.10 重“新”輕“古”,重“科”輕“藝”
2.11 “先富起來”一群的問題
2.12 有關領導、地方政府、房地産商缺乏中國建築文化意識
2.13 傳媒缺乏西洋文化知識和中國文化責任意識
2.14 某些有權勢的人缺乏維護古建築文化的意識和職責
2.15 一般老百姓隻想要現代化傢庭設備
2.16 西方經濟衰退中國經濟抬頭的多層意義
2.17 建築師缺乏文化使命感
第三章 如何解脫和解救
3.1 從國民教育開始
3.2 保護、維修及使用古建築、古跡、古環境的意義
3.3 傳媒、學者需多介紹中西文化與曆史的比較
3.4 ***11和***4的啓示
3.5 多邀請有纔華的外國學者、專傢來華講學和共搞設計
3.6 中國古文化急需現代化、商品化和企業化
3.7 調查中國城鄉民眾,現有生活方式和他們的理想生活方式
3.8 建築師的教育、培育與個人風格重新考慮
3.9 鼓勵有中國建築文化內涵的設計和理論
第四章 大國之道
4.1 外國怎樣衡量中國
4.2 大國思潮
結語
附錄
附錄1 中國精神文明正在與世界接軌
附錄2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霸權民主”發展點滴
附錄3 為什麼有“醜陋的中國遊客”
附錄4 奧運給北京四閤院和老北京帶來厄運
附錄5 民族意識與**觀念
附錄6 哈佛大學的“自由教育”報告原文(此文略一本書責編注)
附錄7 天津對租界進行區域性改造
附錄8 《**時代——一個短促的20世紀1914—1991》之評介
《大國不崇洋》這本書,仿佛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濛。我一直以來,對於“中國製造”的某些印象,總是帶著些許的刻闆和不屑,覺得與“中國創造”相比,總歸差瞭一截。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通過深入淺齣的敘述,展現瞭中國在科技、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是如何在藉鑒和吸收西方先進理念的同時,發展齣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充滿智慧的“中國式解決之道”所深深吸引,它們不僅解決瞭現實問題,更蘊含著深厚的東方哲學思想。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於“崇洋”的理解,是多麼的膚淺和片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自信的中國形象,它不僅僅是學習者,更是創造者,是貢獻者。它鼓勵我們,在擁抱世界的同時,更要珍視和發揚自身文化的獨特魅力,用中國的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貢獻中國方案。
評分《大國不崇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價值的契機。在信息時代,我們被各種外來文化強勢輸齣,很容易在比較中産生自卑感,進而産生“崇洋”的情緒。而這本書,則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我們自身所擁有的,同樣是璀璨奪目的。作者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通過大量詳實的數據、鮮活的案例,來展現中國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中國式創新”的論述,它顛覆瞭我之前對於“創新”的狹隘理解,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創新,是立足於自身土壤,吸收藉鑒,最終形成具有獨特辨識度的成果。閱讀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和啓發,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發現原來我們身邊就有那麼多值得驕傲的“中國創造”。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國傢的發展更有信心,也讓我對自身的文化身份有瞭更深刻的認同感。
評分坦白說,起初對《大國不崇洋》這個書名有些許疑慮,擔心它會走嚮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然而,閱讀之後,我的顧慮徹底打消瞭。這本書的內核,絕非是簡單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局勢的準確判斷之上。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觀點鮮明,他深刻地揭示瞭“崇洋”背後的文化焦慮和曆史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大國自信”的構建之道。我尤為贊賞書中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解,它強調的不是單嚮的模仿和學習,而是平等、開放、互利的交流,是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書中所引用的史實和數據,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使得作者的論點更加令人信服。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和軍事的強大,更是文化和精神的獨立與自信。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如何在世界的舞颱上,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從容的姿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評分我購買《大國不崇洋》純屬偶然,但翻開書頁的那一刻,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書名本身就極具衝擊力,但讀下去纔發現,它並非簡單粗暴的民族主義呼喊,而是對“崇洋”現象背後深層原因的冷靜剖析。作者並沒有迴避當下社會中存在的對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的嚮往,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嚮往的根源,並在此基礎上,提齣一種更為理性、更為健康的發展路徑。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曆史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瞭在不同曆史時期,我們國傢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模式,以及由此産生的不同心態。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不崇洋”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民族發展曆程緊密相連的現實課題。讀這本書,我仿佛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曆史的先賢們一同探討,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找準自己的定位,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錶麵的繁華所迷惑。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關懷,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共鳴和思考。
評分這本《大國不崇洋》的書名,第一時間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現如今,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商品、文化,無不帶著濃厚的異域色彩。在這種環境下,一個“不崇洋”的書名,仿佛一股清流,直接觸及瞭內心深處對於自身文化身份的某種焦慮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要如何解讀“不崇洋”?是通過批判性的審視,還是在肯定自身價值的基礎上,去探討一種更加自信、成熟的國際視野?我預想書中或許會深入剖析,在學習藉鑒外來文明的同時,如何保持獨立思考,不盲目追逐,不丟失自我。它可能還會探討,一個大國應有的文化自信,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富足,更在於精神的獨立和對自身文明的深刻認知。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它能引導讀者去反思,在琳琅滿目的世界麵前,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如何纔能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不是“照單全收,迷失自我”。我尤其期待作者能用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來論證“不崇洋”的真正內涵,以及它對於一個國傢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