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不崇洋》是以钟华楠先生自己几十年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以抨击“崇洋媚外”为主旨的一部长篇文思录,也是香港上层爱国人士和统战团结对象对我国建筑前世今生的一番肺腑之言。作者认为,中国民族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这得益于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却面临近代迅速崛起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因此作者希望从自身一生所学出发,从建筑切入,并以此书为契机,唤醒国人的国民性,不再盲目崇洋,重拾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
钟华楠著的《大国不崇洋》略述中华文化有自己 深厚的传统。改革开放后,有些人对传统的内涵了解 不深,对外来事物认识不够,导致仰慕和抄袭,以至 崇洋,尤以在建筑物方面而言。作者分析了崇洋的远 因和近因,以及如何去解脱和解救。作者认为外来建 筑物表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筑文明,一是建 筑文化。建筑文明可以抄袭,建筑文化则需要了解和 尊重,无须抄袭。对这两种情况本书有精辟的交待和 解释。
钟华楠,1931年出生于香港,195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Bartlett建筑学院。在英国工作三余年,1964年在香港开业至今。 建筑设计工作涉及政府及各种私人项目。曾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香港及**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2000年在北京大学创立“建筑学研究中心”,井为该中心名誉主任。北大客座教授。
自序
第一章 题解
1.1 前言
1.2 “大国”的矛盾
1.3 “文明”与“文化”
1.4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1.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
1.6 崇洋媚外——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迷惑
1.7 崇洋媚外的影响和后果
第二章 为什么会有崇洋媚外?
2.1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术、技、匠、艺的混淆,导致理论不清晰
2.2 科技在明代“海禁”后一直在走下坡
2.3 古文物、古建筑、古城镇长期失修、拆毁、甚至湮没,缺乏古为今用的模式
2.4 列强侵占,遗下“余威”——租界和教育
2.5 经济崩溃导致对古文化信心崩溃
2.6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没有工业革命,缺乏现代建筑模式
2.7 唯我中华“泱泱大国”心态历程和启示
2.8 建筑师地位低微,影响力弱
2.9 长期封闭,突然开放
2.10 重“新”轻“古”,重“科”轻“艺”
2.11 “先富起来”一群的问题
2.12 有关领导、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意识
2.13 传媒缺乏西洋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责任意识
2.14 某些有权势的人缺乏维护古建筑文化的意识和职责
2.15 一般老百姓只想要现代化家庭设备
2.16 西方经济衰退中国经济抬头的多层意义
2.17 建筑师缺乏文化使命感
第三章 如何解脱和解救
3.1 从国民教育开始
3.2 保护、维修及使用古建筑、古迹、古环境的意义
3.3 传媒、学者需多介绍中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
3.4 ***11和***4的启示
3.5 多邀请有才华的外国学者、专家来华讲学和共搞设计
3.6 中国古文化急需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
3.7 调查中国城乡民众,现有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
3.8 建筑师的教育、培育与个人风格重新考虑
3.9 鼓励有中国建筑文化内涵的设计和理论
第四章 大国之道
4.1 外国怎样衡量中国
4.2 大国思潮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中国精神文明正在与世界接轨
附录2 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霸权民主”发展点滴
附录3 为什么有“丑陋的中国游客”
附录4 奥运给北京四合院和老北京带来厄运
附录5 民族意识与**观念
附录6 哈佛大学的“自由教育”报告原文(此文略一本书责编注)
附录7 天津对租界进行区域性改造
附录8 《**时代——一个短促的20世纪1914—1991》之评介
我购买《大国不崇洋》纯属偶然,但翻开书页的那一刻,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但读下去才发现,它并非简单粗暴的民族主义呼喊,而是对“崇洋”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冷静剖析。作者并没有回避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对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的向往,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向往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健康的发展路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心态。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不崇洋”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民族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现实课题。读这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的先贤们一同探讨,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评分坦白说,起初对《大国不崇洋》这个书名有些许疑虑,担心它会走向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阅读之后,我的顾虑彻底打消了。这本书的内核,绝非是简单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局势的准确判断之上。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观点鲜明,他深刻地揭示了“崇洋”背后的文化焦虑和历史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国自信”的构建之道。我尤为赞赏书中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解,它强调的不是单向的模仿和学习,而是平等、开放、互利的交流,是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书中所引用的史实和数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使得作者的论点更加令人信服。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更是文化和精神的独立与自信。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从容的姿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这本《大国不崇洋》的书名,第一时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现如今,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商品、文化,无不带着浓厚的异域色彩。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不崇洋”的书名,仿佛一股清流,直接触及了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某种焦虑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要如何解读“不崇洋”?是通过批判性的审视,还是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去探讨一种更加自信、成熟的国际视野?我预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在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同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逐,不丢失自我。它可能还会探讨,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独立和对自身文明的深刻认知。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能引导读者去反思,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面前,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不是“照单全收,迷失自我”。我尤其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来论证“不崇洋”的真正内涵,以及它对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评分《大国不崇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价值的契机。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各种外来文化强势输出,很容易在比较中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崇洋”的情绪。而这本书,则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同样是璀璨夺目的。作者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来展现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式创新”的论述,它颠覆了我之前对于“创新”的狭隘理解,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创新,是立足于自身土壤,吸收借鉴,最终形成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成果。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启发,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就有那么多值得骄傲的“中国创造”。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国家的发展更有信心,也让我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
评分《大国不崇洋》这本书,仿佛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制造”的某些印象,总是带着些许的刻板和不屑,觉得与“中国创造”相比,总归差了一截。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如何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智慧的“中国式解决之道”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更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思想。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过去对于“崇洋”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片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自信的中国形象,它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是贡献者。它鼓励我们,在拥抱世界的同时,更要珍视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贡献中国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