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正版書籍,包含(新書、二手舊書),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定價:138.00元
作者:劉鬆茯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121020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1.32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按照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將外國建築曆史劃分為三階段——即:上篇農業社會建築,中篇工業社會建築和下篇信息社會建築。在每一篇裏又按照建築曆史的發展階段劃分章節。上篇詳細闡述瞭包括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歐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建築及其思潮;中篇著重介紹瞭現代主義建築的産生、發展、充實與提高;下篇則主要記述瞭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傢進入後工業社會——即信息社會對建築思潮、建築形態以及建築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作者在書中采取瞭列詞條的寫作體例,分項逐條展開深入細緻的闡述。全書精選墨綫圖及照片近800幅,並參考瞭外的*研究成果,史料翔實、圖文並茂。
本書可以作為廣大建築院校師生教授和學習外建史課程的參考用書,也是建築學專業與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等相關專業研究生應試和注冊建築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參考書。此外,本書也可以作為文化、藝術、旅遊等部門的廣大讀者瞭解西方建築遺産的知識讀物。
目錄
作者介紹
劉鬆茯,1954年10月19日生,黑龍江省呼蘭縣人。1983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外國建築史、當代西方建築思潮和當代西方建築美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普利茨剋建築奬獲奬建築師係列之《倫佐·皮亞諾》、《弗蘭剋·蓋裏》、
文摘
序言
拿到《創外國建築史圖說》這本書,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熟悉的建築。我曾看過許多關於世界建築史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內容過於陳舊,或者過於側重於西方經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突破傳統的窠臼,介紹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築遺産,或者從更具創新性的角度來解讀那些耳熟能詳的建築。例如,我希望能夠瞭解一些非西方世界的建築傳統,如非洲、拉丁美洲的古代建築,或是當代極具實驗性的建築設計。我也對建築材料、建造工藝的演變史很感興趣,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利用石材、木材、磚瓦建造齣如此宏偉的建築,又是在怎樣的契機下引入瞭新的技術和材料。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帶給我驚喜,讓我看到建築史的更多可能性,並啓發我獨立思考和判斷。
評分對於《創外國建築史圖說》這本書,我的期待值是相當高的。作為一名對曆史建築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係統的梳理,讓我能夠從宏觀上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發展脈絡。我尤其關注那些在建築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比如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以及那些代錶著東方智慧的中國古代宮殿和寺廟。我希望書中不僅能展示這些建築的精美圖片,更能深入淺齣地講解它們的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文化背景以及在當時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建築師、工匠的故事,或是與建築相關的曆史事件,那就更好瞭,這會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生動有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學習和欣賞世界建築史的入門嚮導,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並激發我更深入地探索這個充滿魅力的領域。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一直認為,建築是人類文明最直觀的載體之一,它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通過研究外國建築史,我希望能更全麵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共通性。這本書的“圖說”二字,讓我對其中豐富的插圖和詳細的文字描述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高質量的圖片,能夠清晰地展現建築的細節和整體風貌,並配以準確、易懂的文字說明。我特彆希望能瞭解一些在普通讀物中不常提及的建築風格或地域特色,比如伊斯蘭建築的精妙幾何圖案,或是拜占庭建築的穹頂藝術。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建築的平麵圖、剖麵圖,或是比例模型圖,那將極大地幫助我理解建築的空間布局和結構特點。這本書,我寄希望於它能填補我在外國建築史知識上的空白,讓我能夠更自信地與他人交流關於建築的話題。
評分拿到這本《創外國建築史圖說》的時候,我首先被它厚實的重量和精美的封麵所吸引。拆開塑封,撲麵而來的油墨香混閤著紙張的質感,瞬間就營造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氛圍。我一直對世界各地的古老建築情有獨鍾,那些矗立瞭幾個世紀甚至韆年之久的宏偉奇跡,仿佛蘊藏著無數的故事和智慧。每當我看到那些精巧的拱券、雄偉的廊柱,或是繁復的雕飾,都會忍不住想象當時的設計者是如何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將他們的構想變為現實。這本圖說,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欣賞那些曾經隻在書本圖片上匆匆一瞥的建築瑰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閱其中的每一個篇章,去感受不同文明的建築語言,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世界的獨特風格和技術革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圖冊,我更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與偉大曆史對話的絕佳機會。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建築行業發展的從業者,我對於《創外國建築史圖說》這本書的內容質量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權威、準確的學術信息,並且在材料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上達到專業水準。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建築風格的分類和界定是否清晰,對於關鍵的曆史時期和代錶性建築的闡釋是否深入。我希望書中能夠引用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並提供詳盡的參考文獻,以便我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探討。同時,作為一本“圖說”,我期望圖片資料的質量能夠達到專業攝影和製圖的水準,能夠清晰地展現建築的各個方麵,並且在構圖和選取上具有專業性。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案頭的常備工具書,在我的設計和研究過程中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視覺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