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教你10秒钟读懂面部微表情

FBI教你10秒钟读懂面部微表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表情
  • FBI
  • 心理学
  • 行为分析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识别
  • 侦查技巧
  • 读心术
  • 非语言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浩海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38583373
商品编码:27830181847
丛书名: 悦读时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

编辑

  一本深入浅出的心理解读术,

内容简介

  现代都市人,人人戴着面具出场,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微表情的妙处,然后我们才能了解笑并不完全代表高兴,还可能是讽刺;皱眉不完全是愤怒,还可能是在思考……

目录

Part01
情绪的蛛丝马迹/7
跟自己的表情说“你好”/8
微表情:具诱惑的面部线索/11
没表情不一定没感情/13
你控制不了的肌肉/16
说谎的情绪和被怀疑的情绪/22
快乐的心声/24
愤怒原来是这样/28
认识悲伤/42
惊讶的秘密/48
别怕,赶走恐惧你就赢/57
走开,讨厌的人/65
轻蔑就是这样简单/70
如何回应对方的微表情/73
认识情绪信号/78
Part02
不是嘴巴,却也能说话/83
眉毛告诉你的事/84
眼珠转来转去为什么/88
泄密的眼睛/91
什么样的眼神迷人/98
平静之中出彩的鼻子/103
嘴唇也会七十二变/108
不甘寂寞的下巴/114
被低估的笑脸/117
复杂的笑容/119
Part03
表情外的动作语言/127
摆动头颅的深意/128
不开心的手/133
手臂表达的情绪/138
拥抱:炙热的情感表达/142
叉腰:手臂的宣言/145
不安分的脚是快乐的/150
负面情绪:踢脚和锁脚/155
膝盖的语言/159
喜欢还是厌恶,身体告诉你/162
鞠躬的敬意/166
不容忽视的肩膀情绪/169
服装和裸露/172
Part04别对我说谎/175
谎言都是这样开场的/176
谎言是自我保护的本能/187
别被他的外表迷惑/199
他的语调和词汇为何变了/204
布罗考陷阱/211
奥赛罗谬误/215
巧“舌”如簧/217
从肢体语言看约会对象/219Part05
让他们听你的/221
化解他人敌意的心理策略/222
这样提建议有效/225
通过感官词汇拉近距离/229
跟喜欢的人建立善关系/234
转移他人的情绪焦点/237
赞美你的敌人/241
有话好好说/244
用心锚影响他人/248
心理测试/254

精彩书摘

  没表情不一定没感情

前言/序言

  每当我们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我们会下意识地作出一些基本的判断:这个人的脸形是圆是长?眼睛是大是小?嘴唇是厚是薄?妆容是否整洁?笑容是否切?目的是想从表情来判断这个人的基本性格,以确定是否对其有好感。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表情并不完全是真的,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基础判断。因此,对微表情的判断就变得极为重要。微表情短的持续时间是1/25秒,长也不超过1/4秒,因为时间短暂,所以极容易被忽视。但如此短暂的表情,却出卖了许多被刻意掩饰的真实情绪。
《解码:肢体语言的无声叙事》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常常被语言的表象所迷惑,却忽略了潜藏在肢体动作、面部细微变化以及眼神交流中的真正情感与意图。语言或许可以被修饰、被掩盖,但身体的本能反应却往往是最诚实的信号。《解码:肢体语言的无声叙事》并非一本关于速读表情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类非语言沟通世界的探索之旅,旨在帮助你超越言语的藩篱,洞察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 本书将引领你走进一个由姿态、手势、站姿、眼神、面部微动作、声音语调等构成的丰富而复杂的非语言信息系统。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细致地观察,如何敏锐地感知,以及如何准确地解读这些“无声的语言”,从而在社交、商务谈判、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洞察等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强大的影响力。 第一部分:基石——理解非语言沟通的本质 在深入探讨具体技巧之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解析非语言沟通在人类交流中的核心地位。 非语言沟通的演化与重要性: 我们将追溯非语言沟通的起源,探讨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为何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表明,非语言信息在交流中的占比远超语言本身,它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情感的传递以及关系的建立。 文化差异与非语言信号: 非语言信号并非普遍适用,文化背景对肢体语言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手势、眼神接触、个人空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让你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尴尬或冲突。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但在某些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表示拒绝。 情绪的通用语言与个体变异: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某些基本情绪的表达(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在人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得以体现。我们将探讨这些通用信号,同时也会强调,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非语言表达习惯,理解这种个体变异性对于准确解读至关重要。 主动与被动非语言信号: 非语言信号可以是有意识的(如主动摆出的自信姿势),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如紧张时下意识的小动作)。理解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辨别对方是刻意为之还是真实流露。 第二部分:眼睛——心灵的窗口与思维的镜子 眼睛是人类最富表现力的器官之一,它们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认知信息。本部分将聚焦于眼神交流的艺术与科学。 瞳孔的变化与内在状态: 瞳孔的大小不仅受光线影响,更会因兴奋、兴趣、吸引力甚至恐惧而发生微妙变化。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这些细微的瞳孔信号,从而判断对方当下的心理状态。 眼神接触的强度与时长: 适度的眼神接触能建立信任和连接,过少或过多则可能传递出不同的含义。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眼神接触的标准,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眼神接触的时长与频率所代表的意义,例如,长时间的凝视可能表示挑战或侵略性,而频繁的眼神闪躲则可能暗示不安或欺骗。 瞳孔的移动方向与思维活动: 尽管存在争议,但一些研究表明,瞳孔在特定方向的移动可能与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关,例如,向上看可能与回忆视觉信息相关,向左或向右看可能与构建新的想法或回忆听觉信息相关。我们将审视这些理论,并提供实践性的观察建议。 眉毛与眼睑的细微动作: 眉毛的抬起、下压,眼睑的瞬息眨动,都能传递丰富的信息。我们将学习识别不同眉毛姿态所表达的惊讶、怀疑、困惑或不满,以及眼睑的频率变化与疲劳、紧张或思索的关联。 “三角区”的解读: 眼睛、鼻尖和嘴巴形成的“三角区”是面部表情的核心区域。我们将重点分析眼睛及其周围区域的细微动作,如何揭示真实的感受,例如,一个短暂的“假笑”通常只涉及嘴部,而真诚的喜悦则会牵动眼周的肌肉,产生“鱼尾纹”。 第三部分:面部——情绪的画布与情感的剧场 面部表情是人类最直接的情绪表达方式。本部分将深入解析面部肌肉的运作,以及它们如何揭示内心世界的波澜。 七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识别: 我们将系统学习识别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和轻蔑这七种基本情绪在面部上的典型表现。这些表情往往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掌握它们是解读的第一步。 微表情的捕捉与解读: 微表情是持续时间极短(通常不到半秒)的瞬间表情,它们往往是在个体试图掩饰真实情绪时,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我们将学习如何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信号,并理解它们所代表的真实情感。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说“我没事”,但嘴角一闪而过的下撇动作,却可能暗示着内心的沮丧。 “假表情”与“真表情”的区分: 识别一个表情是真实的还是表演出来的,是解读非语言信号的关键。我们将探讨真表情(来自大脑深层的情感反应)和假表情(有意识的模仿或伪装)在肌肉运动、持续时间以及面部对称性等方面的差异。 面部不对称性与情绪强度: 通常情况下,真诚的情绪表达在面部两侧会略有不对称。我们将研究面部不对称性如何反映情绪的真实程度和强度。 表情组合与混合情绪: 真实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它们可能以混合表情的形式出现。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理解不同表情元素组合在一起时所传递的复合信息。 第四部分:身体——无声的宣言与内在的语言 我们的身体姿态、动作和空间使用,都在不自觉地向外界传递着大量信息。本部分将聚焦于身体语言的解读。 站姿与坐姿的解读: 一个人的站姿和坐姿能反映其自信程度、开放性、戒备性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我们将分析开放式姿态(如身体前倾、双臂舒展)与封闭式姿态(如双臂交叉、身体后仰)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手势的意义与信号: 手势是身体语言中最直接、最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手势,如指示性手势、描绘性手势、强调性手势,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情境下的具体含义。例如,摊开双手可以表示坦诚,也可以表示无奈。 手臂与腿部的动作: 双臂交叉通常被视为防御或排斥的信号,而放松地垂放在身体两侧则可能表示舒适和开放。腿部的姿势,如并拢、交叉或随意伸展,也能透露出个体当下的心理状态。 身体的朝向与注意力焦点: 我们的身体在不自觉中会指向我们感兴趣的人或事物。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身体的朝向,来判断对方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你身上,或者他/她的兴趣点在哪里。 个人空间与亲密度的关联: 不同文化对个人空间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将探讨个人空间(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如何反映关系亲密度、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习俗。侵犯个人空间可能引起不适,而刻意拉开距离则可能暗示疏远或不满。 触碰的语言: 适度的、恰当的触碰(如握手、拍肩)可以建立连接和传递情感,但不恰当的触碰则可能造成冒犯。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触碰的含义及其文化限制。 第五部分:声音——潜藏的旋律与情绪的共鸣 语言的韵律、语调、语速以及声音中的停顿,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非语言信息。 语速与情绪: 说话速度的加快可能与兴奋、紧张或急于表达有关,而放慢语速则可能暗示思考、犹豫或镇定。 语调的升降与情感色彩: 声音的抑扬顿挫能极大地影响信息的传递。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不同语调所表达的疑问、肯定、讽刺、悲伤或愉悦。 音量与情感强度: 声音的响度变化与情感的强度密切相关。大声说话可能表达愤怒或兴奋,而低声细语则可能暗示亲密、担忧或秘密。 停顿与沉默的意义: 说话中的停顿并非总是空虚。短暂的停顿可能是在组织语言,而长时间的沉默则可能包含着拒绝、不满、思考甚至抗议。 声音中的“副语言”: 除了语言本身,咳嗽、叹息、笑声、哭泣等声音信号,都能直接传递情感信息。我们将探讨这些“副语言”的解读。 第六部分:整合与应用——成为洞察人心的解码者 掌握了各种非语言信号的解读方法后,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在真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建立基线行为: 理解一个人的“正常”非语言行为模式至关重要,以便在出现异常时能迅速捕捉。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和建立个体的基线行为。 关注信号集群: 单一的非语言信号可能具有误导性。我们需要学会观察一系列信号的组合,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说“是的”,但同时他的身体在后倾,眼神在闪躲,这种信号集群就比单纯的语言更值得深思。 情境分析的重要性: 任何非语言信号的解读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我们将强调在解读时,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参与者以及双方的关系。 倾听与观察的平衡: 优秀的沟通者既是倾听者,也是敏锐的观察者。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对话中同时进行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捕捉与分析。 提升同理心与人际连接: 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提升同理心。 自我觉察与非语言表达的优化: 理解他人的非语言信号,也能帮助我们反思和优化自身的非语言表达,从而在交流中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建立积极形象。 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我们将提供在商务谈判、面试、日常社交、亲密关系等不同场景下,如何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建议。 《解码:肢体语言的无声叙事》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世界的大门。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读心者”,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敏锐、更具洞察力的沟通者,能够理解那些被语言隐藏的情感,洞悉那些隐藏在姿态与眼神背后的真实意图。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能够更自信地 navigate 复杂的人际互动,更准确地把握沟通的本质,最终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侦探小说和悬疑电影的读者,我一直对那种“洞察秋毫”的能力充满了向往。这本书,真的让我体验了一把“读心术”的快感!它不像那些虚构作品里夸张的描写,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表情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一一剖析给你看。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真相”,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为了掩饰真相而刻意表现出来的“假象”。书里对“撒谎者”微表情的细节描述,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比如,瞳孔的细微扩张、鼻翼的轻微颤动、甚至是对称面部表情和非对称面部表情的区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在作者的讲解下,都变成了指向真实的关键。我甚至开始在看新闻报道或者访谈节目时,不自觉地运用书中的技巧,观察受访者的神态。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让我对外界的信息保持了更清醒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身体比嘴巴更诚实,而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沟通”的认知。过去我一直以为,沟通就是把话说清楚,把意思传达到。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交互过程,其中非语言信息,特别是面部微表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曾经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心里很高兴,但因为表情管理不当,让对方感觉我并不开心;或者,我明明对某个提议很感兴趣,但因为一个下意识的皱眉,让对方误以为我持反对意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阅读”他人的表情,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表情,让它们与内心真实的想法保持一致。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切,我甚至能找到自己身上或身边人的影子。例如,当一个人在表达赞同时,眼神却时不时地看向别处,这可能就暗示着他并没有完全认同,或者还有其他的顾虑。掌握了这些技巧,我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就像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多年来在职场沟通困境中的一束光!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和领导、同事交流时,有时候显得“情商不高”,不知道如何精准地把握对方的真实想法,也难以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终于有了“对症下药”的工具。我曾经在一个重要的项目汇报会上,感觉对方领导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但眼神中的一丝不耐烦和身体微微前倾的动作,让我警觉起来。于是我赶紧调整了自己的陈述重点,更聚焦于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且主动询问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顾虑。事后证明,我的及时调整非常有帮助,项目最终顺利通过。这种“读懂”对方的能力,让我不再是单方面地输出信息,而是能够进行双向、更有效的互动。书里关于“防御性微表情”和“一致性微表情”的讲解,对我理解同事之间微妙的权力动态和信息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可能会把一些微妙的拒绝或者保留,简单地归结为对方“不配合”,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可能是他们基于某些考量而释放出的信号。这让我在工作中,既能避免误解,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读心之眼”。过去,我总觉得与人交往中,有很多“潜规则”和“言外之意”,难以捉摸。但这本书,以一种科学且系统的方式,将这些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可见。作者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了各种微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从喜悦、悲伤到愤怒、恐惧,甚至包括那些更隐晦的情绪,比如轻蔑、尴尬、怀疑等等。我开始留意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互动,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说话,脸上的表情已经透露了一切。例如,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他的眉毛微微上扬,眼睛明亮,这通常意味着他是在真诚地分享;而如果他的嘴角下垂,眼神黯淡,那可能就代表他感到了沮丧。这种对微表情的敏感度提升,不仅让我更能理解家人,也让我意识到,在表达爱意和关心时,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同样重要。这本书并非教导你去“操纵”他人,而是让你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更真诚地与人连接。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觉得,世界仿佛变得更加透明和有温度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维度!过去我总觉得跟人打交道,特别是初次见面,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凭着感觉走,有时候觉得对方说的和表现出来的“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自从读了这本书,这种困惑感荡然无存。它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人类交流中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密码。我开始留意身边人的细微表情,那些一闪而过的眉毛跳动、嘴角微牵、眼球转动,不再是无意识的动作,而是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情报。书里讲解的那些微表情,比如不自觉的咬唇暗示紧张,或是眼神飘忽回避可能在撒谎,都让我惊讶于人体的“诚实”。我现在甚至能在一场简短的对话中,大致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意图,这让我在社交场合更加自信,也更懂得如何回应。以前觉得这方面是天赋,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能,现在明白,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科学,而且是人人都能学会的实用科学。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的讲解方式也很生动,常常会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觉得仿佛就在身边发生的真实情境,学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