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中信齣版社)

21世紀資本論(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法] 皮凱蒂 著,巴曙鬆 等 譯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資本論
  • 社會學
  • 財富分配
  • 貧富差距
  • 馬剋思主義
  • 曆史
  • 法國經濟學
  • 托馬斯·皮凱蒂
  • 中信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唐人易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7258
商品編碼:27952283744
包裝:平裝
開本:24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法國經濟學傢、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托馬斯·皮凱蒂對過去300年來歐美國傢的財富收入做瞭詳盡探究,通過大量的曆史數據分析,旨在證明近幾十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很快會變得更加嚴重。
他認為,我們正在倒退迴“承襲製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製度下,經濟的製高點不僅由財富決定,還由繼承的財富決定,因而齣身要比後天的努力和纔能更重要。
皮凱蒂指齣,*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為勞動創造瞭財富,隻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富有。一句話:人生而不平等。由於資本迴報率傾嚮於高於經濟增長率,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所以要徹底鏟除經濟中的這種不平等現象,就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對富人徵收纍進稅來保護民主社會。 作者簡介 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法國著名經濟學傢,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主要研究財富與收入不平等。
1971年生於法國上塞納省,18歲進入法國高師,學習數學和經濟學。22歲以一篇關於財富重新分配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93~199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院任副教授。
1995年,加入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
2000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研究主任。
2002年,榮獲法國*青年經濟學傢。
2006年,聯閤創立瞭巴黎經濟學院,並擔任*一任院長。後在法國總統競選中,擔任社會黨候選人塞格琳?羅雅爾(Ségolène Royal)的經濟學顧問。
2007年至今,在巴黎經濟學院執教。
2013年,榮獲兩年一次的Yrj· Jahnsson奬,該奬項頒發給45歲以下、對經濟學研究作齣突齣貢獻的歐洲經濟學傢。 目 錄
譯者序
中文版自序
導言
*一部分 收入和資本
*一章 收入和産齣
第二章 增長:幻覺與現實
第二部分 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
第三章 資本的變遷
第四章 從舊歐洲到新大陸
第五章 資本/收入比的長期變化趨勢
第六章 21世紀資本—勞動劃分
第三部分 不平等的結構
第七章 不平等與集中度:初步關聯
第八章 兩個世界
第九章 勞動收入的不平等
第十章 資本所有權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功勞財富和繼承財富的長期變化
第十二章 21世紀的全球貧富差距
第四部分 21世紀對資本的監管
第十三章 21世紀的社會形態
第十四章 反思纍進所得稅
第十五章 全球資本稅
第十六章 公共債務問題
結論
注釋
譯者序
中文版自序
導言

*一部分 收入和資本
*一章 收入和産齣
第二章 增長:幻覺與現實

第二部分 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
第三章 資本的變遷
第四章 從舊歐洲到新大陸
第五章 資本/收入比的長期變化趨勢
第六章 21世紀資本—勞動劃分

第三部分 不平等的結構
第七章 不平等與集中度:初步關聯
第八章 兩個世界
第九章 勞動收入的不平等
第十章 資本所有權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功勞財富和繼承財富的長期變化
第十二章 21世紀的全球貧富差距

第四部分 21世紀對資本的監管
第十三章 21世紀的社會形態
第十四章 反思纍進所得稅
第十五章 全球資本稅
第十六章 公共債務問題
結論
注釋
前 言 譯者序 (巴曙鬆)
在全球經濟金融體係從危機中逐步喘定之際,如何反思這場危機進而相應改進從國際經濟治理到微觀市場監管體係等各個方麵,促使全球經濟順利從危機中復蘇,成為全球決策者和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課題。從政策決策的角度看,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促使研究者和決策者反思經濟金融體係中的深層次缺陷與不足,從而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采取新的、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在這個背景下,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迅速引起瞭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一本數百頁的經濟學著作,不僅持續在歐美主要的網絡書店暢銷,而且從我在紐約看到的情況,這本書還被迅速擺上瞭飛機場書店以及街頭巷尾的大小書店。甚至有人調侃說,現在在曼哈頓吸引進步青年的做派之一就是隨手帶著一本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托馬斯?皮凱蒂在倫敦等地的公開演講,其現場氣氛的熱烈程度,堪比熱門搖滾歌手的演齣,韆人大會場依然是一票難求。
對於這一現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解讀。有研究傳播的學者認為這是網絡和媒體全球化的産物,有研究政治的學者認為這是有關國傢(如美國)大選在即、即將展開角逐的雙方都在尋找理論支持的結果,更多的則是從經濟金融角度的分析,認為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的流行,揭示瞭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傢還是發展中國傢對於收入差距拉大等不公平問題的高度關注。正是因為這本書擊中瞭當前全球經濟政策的“痛點”之一,所以無論讀者是否贊同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提齣的看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關注這本新著。
在這本書中文版結束翻譯、進入反復校訂階段時,各方麵的評論已經紛至遝來,這些海內外先後湧齣的、立場各異的書評,本身就從特定的側麵證實瞭這本書的討論價值。從我搜集的各種書評看(其中有不少書評我專門刊發在我的公眾微信號“巴曙鬆研究員金融政策研究”中),其數量應當也足以齣版一本與《21世紀資本論》同樣篇幅的著作瞭。正由於此,在該書中文版的序言中,我們隻是客觀地介紹相關的背景,具體的評判就交給讀者瞭。
經濟學界的70後新銳
托馬斯·皮凱蒂,1971年生於法國,算是經濟學界的70後新銳,他18歲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學習數學與經濟學,22歲那年以一篇關於財富分配的畢業論文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前述在倫敦的堪比搖滾演唱會的韆人演講,就是他返迴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時的盛況。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度過一段短暫的助理教授時光後(1993-1995),皮凱蒂於1995年重返法國,先是在法國國傢科學院任職,其後在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自己本科畢業的母校ENS任教。2006年,作為ENS社會科學係的主任,皮凱蒂在其博士導師格斯奈裏以及後來一度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的知名學者布吉尼翁的協助下整閤瞭ENS、EHESS、CNRS等諸多法國大學的經濟學研究力量,創辦瞭巴黎經濟學院。這本書的廣泛影響,客觀上不僅為作為70後的皮凱蒂帶來瞭強大的專業聲譽,也在短時間內讓這所創辦僅8年的不大的學校知名度迅速提升。
皮凱蒂在歐洲和美國高校的經曆與他經濟學研究的風格是大體一緻的。據他本人錶示,美國經濟學界的*大問題在於對數理模型的過度沉迷,以及由此引發的和現實世界的脫節。另外,由於經濟學這門學科在美國受到過度熱捧,導緻美國經濟學界對於其所屬的社會科學陣營中的其他學科存在程度不同的輕視和鄙夷,而這進一步導緻瞭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互動明顯不夠,阻礙瞭其在許多問題上的有現實感的深入研究與進展。鑒於皮凱蒂所要研究的領域(即財富分配)恰恰是一個需要經濟學者深入研究現實和挖掘曆史文化製度的研究領域和方嚮,皮凱蒂認為美國經濟學界在這個方麵的不足直接影響到其對財富分配、公平與效率這個古老的經濟學問題的關注。也部分因為這個原因,皮凱蒂返迴法國,著手於挖掘曆史數據來填補這個領域自庫茲涅茲之後一定意義上存在的研究空白,因此他也將這本書更多的定義為經濟方麵的“曆史書”,而非一本單純的經濟學著作。
從皮凱蒂迴到法國之後,可以看到他在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上進行研究的演進脈絡。從2003年起,皮凱蒂就開始以其前期收集的數據為基礎,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國際經濟學雜誌上持續發錶相關論文:按其簡曆所列,*一篇相關實證論文題為“法國的收入不平等,1901~1998”,發錶在《政治經濟學雜誌》;同年緊隨其後的一篇論文繼而探討美國1913~1998年的收入不平等問題,發錶在《經濟學季刊》。隨後皮凱蒂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財富積纍和纍進稅的問題研究中,他於2006年在《美國經濟評論》雜誌上相繼發錶瞭兩篇論文,分彆探討法國曆史上的財富積纍問題和*高收入群體的演進,2007年又在《經濟遠景雜誌》發錶文章,探討瞭美國的聯邦稅收係統的纍進程度。2009年,皮凱蒂將原先的研究問題拓展到瞭目前全球範圍內廣受關注的兩個發展中國傢——印度和中國,探討瞭這兩個國傢在1986-2015年期間的收入不平等和纍進收入稅問題。在發錶這些學術論文的同時,皮凱蒂也曾將其階段性的成果以專著的形式齣版:除去他在法國當地齣版的著作,在2007年他在牛津齣版社齣版瞭《20世紀的高收入群體:一個基於歐洲大陸和英語國傢的對比》一書;2010年他又嘗試將原先的視野拓寬到全球,齣版瞭《高收入群體:一個全球視角》。因此,可以說皮凱蒂的研究重點基本上都緊密圍繞著財富分配的主題,也一直延續瞭他結閤曆史與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風格。而這本《21世紀資本論》,就是其多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一個集成,可謂其個人研究成果的一個匯總縮影。
《21世紀資本論》講瞭什麼?
因為本書的讀者群體知識背景跨度很大,為瞭便於讀者的閱讀,先將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簡介如下:
本書*一部分為“收入和資本”,主要介紹瞭一些貫穿本書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包括國民收入、資本和資本/收入比,以及簡略描述瞭全球資本與産齣的分布是怎樣演化情況。第二章對於自工業革命後人口增長率和産齣如何演進進行瞭更為詳盡的分析。這部分內容,為本書後續章節的分析作瞭鋪墊。
本書第二部分為“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包含四個章節,主要分析資本/收入比長期演進的未來趨勢和21世紀國民收入在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全球分野。第三章聚焦自18世紀以來的資本變化,先是以英國和法國的案例為主,第四章介紹瞭德國和美國的案例,第五章和第六章則將地理覆蓋範圍拓展到全球範圍內,試圖從所有這些曆史經驗中總結經驗教訓,以預測未來資本/收入比的可能演進以及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相對比重。
作者在此部分著重描畫瞭一個引起普遍關注曆史觀察,即資本的迴報率從長期來看總是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盡管在“二戰”時期由於政府的強製乾預導緻這個比值顯著下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驚訝地發現,這一指標於近幾十年又齣現瞭快速攀升的勢頭,幾乎要與20世紀初持平。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20世紀至今的數據基本都印證瞭這種趨勢,德國盡管總體上資本占比的水平不如英國、法國等國高,但是資本/收入比的變動趨勢依然是大體相同的。按照皮凱蒂的分析,資本迴報顯著高於收入增長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尤其是當經濟發展相對進入停滯,因此這種迴升勢頭預示著較為悲觀的未來財富分配格局,值得憂慮。
第三部分為“不平等的結構”,包括六個章節。第七章重點分析不平等程度的級彆,這些級彆的劃分一方麵是基於源自勞動的收入分布,另一方麵則是基於源自資本的資本所有權和收入分布。第八章緊接著分析瞭這些不平等的曆史演變過程,先是從對比法國和美國開始。第九、十章則將分析拓展到瞭全部國傢,分彆審視源自勞動和資本的不平等。第十一章研究瞭繼承財富的重要性在曆史上的變更。*後第十二章關注瞭21世紀頭幾十年全球財富分布的趨勢。
皮凱蒂在該部分繼續深入探討瞭不平等的現狀及其本質,他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機製是催生這種根源性不平等的溫床:與通常教科書中強調的市場機製能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的看法相反,在皮凱蒂的分析框架下,市場越完備越有效率,資本再投資就越有可能獲得較為豐厚的迴報,如果整個經濟體的增長在彼時非常緩慢,這往往就使得資本收益率大於經濟增長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那些原本的高收入群體隻需投入原有財富積纍的一小部分,其資本收益就能跑贏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較低收益,令他們與一般收入者之間的財富鴻溝越來越大。
與這個邏輯相一緻的一個經驗證據就是,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歐美經濟的低迷反而使得1%的高收入群體擁有瞭更大的國民財富占比,而這其中又有越來越多的人是僅僅靠著繼承財富而躋身前列的。這個現象在歐洲主要經濟體(如英國、法國和德國)都比較明顯,而在美國則更甚。皮凱蒂指齣,這部分還要歸因於近幾十年來美國所發展齣的超級經理人製度,即這些高階勞動者正在獲取和他們自身生産力不匹配的成倍於其他人群的薪酬。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其中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由於這些管理者事實上具有製定自己薪酬的權力。
第四部分為“21世紀的資本管製”,包括四個章節,意在從前三個部分總結具有價值評判和政策意義的結論。第十三章檢驗瞭一個與現狀相匹配的“社會國傢”應該是什麼樣的。第十四章提齣瞭一個關於纍進收入稅的新的思考。第十五章描述瞭皮凱蒂所認為的、可能適閤於21世紀的資本纍進稅應該是什麼樣的,並將它與其他可能的管製類型進行瞭對比,包括歐洲的財富稅、中國的資本管製、美國的移民改革和其他國傢保護主義的復興。第十六章研究瞭和公共債務相關的問題,以及關於自然資本在減少時*優化公共資本積纍的議題。
在此部分,皮凱蒂主要提齣瞭實施全球資本纍進稅的政策建議,他認為盡管要實現全球範圍內的政策協作障礙重重,但如果能夠全球協作成功,其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它能將財富有效置於民主的監督之下,這對銀行體係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效監管都是必要的;其二,對資本徵稅能夠在保證經濟開放和競爭格局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公共利益而適度矯正私人利益,而如果這個主張和舉措僅僅在一個國傢層麵開展,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當然,為瞭實現這樣的政策目標,皮凱蒂對於政府在未來國傢經濟運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一直抱有相當高的期望,不僅要求其在稅收和社會開支的體製上做齣重大改革,也要求其建立起長效的經濟乾預機製,不僅作為調和資本主義根源性不平等的工具,也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劑良方。
促進全球經濟界對公平與效率的再思考
皮凱蒂這本書基於廣泛的曆史資料與數據,覆蓋瞭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20多個國傢,同時采用不同的理論架構進行分析。作者試圖通過經濟分析和大量數據重新理解經濟發展的曆史進程,並試圖解釋在較長的曆史階段收入和財産分配的演進過程和特徵,由此汲取經驗。可以說,這是一本試圖通過經濟曆史的進程,以曆史的眼光與經濟學的分析,重新理解曆史並得到新結論的著作。
《21世紀資本論》英文版齣版以來,引起瞭廣泛的關注,贊成者有之,批評者有之,期待著有之,擔憂者有之,但是這本書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也錶明財富分配以及與此相關的公平與效率的古老話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課題。事實上,縱觀全球經濟學界,皮凱蒂並不是*一個、或者說*一指齣歐美以及全球財富不平等正在加劇的研究人員,但此書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産生如此大的衝擊,一方麵是由於目前金融危機過後大多數歐美國傢增長陷入停滯或者緩慢增長,在反思金融危機的根源、希望對經濟金融體係進行改進時,人們越來越多關注社會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另一方麵也是由於他以十分簡潔的分析框架挑戰流行於歐美的主流認知,提齣這種不平等深植於西方社會所仰賴的資本主義體製,是結構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同時告誡如果不加限製,這種不平等在未來隻會進一步惡化而非得到緩解。
翻閱對於這本書的各種書評,可以看到不少贊美者,例如曾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傢的布蘭科?米蘭諾維奇稱這本書是“經濟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著作之一”。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保羅·剋魯德曼在《紐約時報》連續發錶評論稱,這本書是“*近十年來*重要的經濟著作”。
與此同時,本書自然也引起瞭一些爭議。有人指齣書中數據有顯著缺陷、對資本的定義過於簡單和模糊、難以用一個單一的資本迴報水平代錶實際上迴報水平差異巨大的各種資本等。也有專傢學者指齣,皮凱蒂的論證過程中忽視瞭政府對窮人轉移支付的部分,忽略瞭金融體係在整個邏輯鏈裏所起到的作用。另外,皮凱蒂關於實施全球資本纍進稅的政策主張更是被斥為“難以操作的空洞政策”。同時,也有不少研究者強調,在全球化的今天,僅僅單獨考察歐美國傢而不對應地將新興經濟體結閤起來考察,也不能反映資本收益率等變動的主要因素,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製造業嚮新興經濟體的轉移,極大地改變瞭這些發達經濟體的資本迴報水平等。還有批評者認為,法國目前實施的許多收入分配政策,實際上就帶有皮凱蒂的經濟分析的影子,但是實際效果有目共睹,法國的經濟增長依然疲弱不堪;有批評者說,皮凱蒂在對市場機製提齣批評的同時,對政府的行為給予瞭非常大的期望,但是他忽視瞭經濟學上經常討論的政府也常常失靈的話題,而且政府失靈時往往比市場失靈對經濟的衝擊更大。
當托馬斯·皮凱蒂這本書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時,其中文版的齣版也引起瞭廣泛的關注。在本書尚處於翻譯校訂階段時,《參考消息》報就邀請我們提供瞭部分譯稿,並連續摘要刊登瞭該書主要章節的一些判斷。我以為,中文版的齣版至少可以讓中文讀者瞭解全球範圍內經濟思潮演變的趨勢及其部分原因,同時,如果可以引發關於公平與效率的深入思考,也是更值得期待的。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曆瞭30多年的高速增長,開始進入轉型階段,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正在平穩放緩,如何閤理調整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為經濟轉型提供良好的經濟社會支持,是經濟界越來越關注的課題。盡管中國有著與歐美不一樣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但是在繼續強調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的同時,如何公平地分配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樣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同時,這本書引發的許多爭議在中國同樣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例如,根據皮凱蒂的分析,任由資本不斷再投入可能確實會導緻社會群體間收入與財富差距的擴大,但當政府特彆是還處於較低發展階段的政府如果限製資本投入,這種差距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緩和?有沒有可能資本管製對收入分配所帶來的正麵作用事實上明顯不及經濟增長因此受到打擊所帶來的負麵作用?這些都需要結閤不同的國情進行深入分析。
另外,皮凱蒂這本書重點探討瞭資本迴報與經濟增長的關係,而較少分析資本迴報的可能規律(例如其分布與波動周期等)。皮凱蒂確實提到資本迴報充滿瞭太多的不確定性,在實際經濟運行中,為什麼資本的投入*後落實到實體經濟的增長這一部分顯得如此之少以至於資本的迴報率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