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爭

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戴爾·科普蘭(DaleC.Copeland)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經濟學
  • 戰爭與和平
  • 地緣政治
  • 全球化
  • 國際政治經濟學
  • 衝突研究
  • 相互依賴
  • 國際貿易
  • 安全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6794
商品編碼:28097812189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美)戴爾·科普蘭(Dale C.Copeland) 著;金寶 譯 定  價:168 齣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頁  數:559 裝  幀:精裝 ISBN:9787520116794 緒論
 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爭理論
第二章 定量分析與定性案例分析研究
第三章 日俄戰爭與德國霸權戰爭(1890~1939)
第四章 珍珠港序麯:日本安全與北方問題(1905~1940)
第五章 蘇聯問題與太平洋戰爭之始(1941年3月~12月)
第六章 冷戰的起源、動態與結束(1942~1991)
第七章 歐洲大國政治(1790~1854)
第八章 帝國擴張時代的大國政治(1856~1899)
第九章 本書觀點的意義
參考文獻
索引

內容簡介

相互依存理論是西方靠前關係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相互依存論是指在經濟優選化的時期,國與國之間基於經濟貿易往來和能源供求關係而使相互間産生瞭互相依賴的聯係。相互依存論一般是指國與國之間由於經濟原因而使得政治關係趨於和平,各國權衡利弊,考慮得失之後從大局齣發,弱化或者避免政治軍事衝突。該理論的係統闡述由弗吉尼亞大學政府和外交事務係教授戴爾?科普蘭(Dale C.Copeland)完成,戴爾?科普蘭著的《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爭(精)/中國靠前戰略學會譯叢》即係統闡述相互依存理論與戰爭之間在過去兩百多年曆目前的關係,可謂靠前關係研究和安全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美)戴爾·科普蘭(Dale C.Copeland) 著;金寶 譯 戴爾·科普蘭(Dale C.Copeland),弗吉尼亞大學政府和外交事務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靠前關係理論,研究興趣包括大國間經濟相依的根源、現實主義者和建構主義者的分野、內集團/外集團理論、信譽建立的邏輯,以及靠前政經和靠前安全的相互作用等。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Security Studies等重要期刊上發錶多篇論文。曾獲麥剋阿瑟奬和梅隆奬(MacArthur and Mellon Fellowships)。 序    言本書層次豐富,因此可從不同角度閱讀。首先,本書探討的問題是,在何種條件下,貿易和投資的流動容易促使大國維持和平,或走嚮軍事化衝突,甚至戰爭。其次,在另一個層麵上,本書旨在考察大國如何考慮經濟交流的問題,以及經濟交流對其發展全球力量、維護長久安全會起到何種作用。,本書是要研究在近代世界史發展進程中,商業和非商業的因果要素相對彼此的突齣性。以一點而論,本書隸屬於一項較為廣泛的研究,其目的是確定關於戰爭的各種理論(從經濟角度或其他角度齣發)是否經常能夠有效解釋國際和平如何轉變為險惡的危機和戰爭,或者持續不斷的冷戰如何轉化為穩定的和平局麵。通過全麵考察1790~1991年的重要大國案例,本書首次大規模檢驗瞭外交史上各種因果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因此,其研究結果應該對曆史學傢和國際關係學者都有參考價值。此外,本書還考慮瞭定量研究學者的前沿成果,從而指齣等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國際關係理論、經濟史與地緣政治衝突的書籍簡介: 《權力的黃昏:帝國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誕生》 書籍簡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秩序的更迭往往伴隨著劇烈的動蕩與深刻的社會轉型。本書聚焦於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全球政治格局的劇變,旨在剖析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帝國秩序如何走嚮瓦解,以及這一解體過程如何催生瞭影響至今的復雜多極世界。我們試圖超越單一的意識形態或經濟決定論,轉而從權力結構、軍事技術進步、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到製度創新等多個維度,構建一個理解現代國際體係演變的宏大敘事框架。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裂痕——帝國時代的終結 本書伊始,將深入探究“歐洲世紀”的內在矛盾。盡管歐洲在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中達到瞭權力的巔峰,但其內部的民族競爭、軍備競賽以及對全球資源的掠奪性依賴,早已埋下瞭崩潰的種子。我們詳細分析瞭1914年前夕各大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同盟體係,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考察——為何技術和貿易的擴張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加劇瞭零和博弈的預期? 章節將重點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機製,強調技術(如工業化戰爭、潛艇戰)與政治決策失誤的緻命結閤。隨後,本書將轉嚮戰後維也納體係的殘餘及其在凡爾賽體係中的失敗。凡爾賽和約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戰勝國之間利益分配與懲罰意圖的妥協産物,它既未能有效削弱失敗者,也未能為新的國際閤作奠定堅實基礎。我們批判性地考察瞭國際聯盟的結構性缺陷,特彆是其在麵對大國單邊行動時的軟弱無力,這為後續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提供瞭空間。 第二部分:意識形態的對決與全球化斷裂 二十世紀中期,世界被兩種根本對立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資本主義與國傢主導的社會主義——所撕裂。本書不僅敘述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更著重分析瞭這次全球衝突如何徹底重塑瞭權力地圖。傳統的殖民帝國體係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為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傢提供瞭曆史性的機遇窗口。 核心章節將探討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我們認為,冷戰並非單純的意識形態對抗,更是一場圍繞技術霸權、軍事威懾和全球代理人戰爭的權力再分配過程。重點分析瞭核武器的齣現如何改變瞭戰爭的本質,迫使超級大國之間發展齣一種“相互確保摧毀”的緊張穩定狀態。在此期間,發展中國傢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展現瞭第三世界在東西方夾縫中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努力。我們詳細梳理瞭美蘇在不同地緣熱點地區(如越南、阿富汗)的介入及其深遠影響,揭示瞭意識形態如何被用作動員國內資源和閤法化對外乾預的工具。 第三部分:單極時刻與多極碎片化 蘇聯解體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開啓瞭新的不確定性。本書詳細分析瞭1990年代美國所享有的“單極霸權”的特徵及其局限性。我們認為,盡管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但這種單極性在應對跨國威脅(如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和管理日益增長的地區性權力時,顯示齣明顯的結構性不足。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對“權力擴散”現象的係統性研究。全球化在經濟層麵的深化,伴隨著技術(特彆是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國傢內部和國傢之間的權力結構趨於扁平化和復雜化。傳統的主權概念受到挑戰,非國傢行為體(跨國公司、技術巨頭、全球性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我們著重考察瞭新興大國,特彆是東亞和南亞國傢的崛起,分析瞭它們在融入全球體係的同時,如何尋求製度性的自主權並挑戰既有的國際規範。這種崛起並非簡單的綫性模仿,而是伴隨著對自身曆史敘事和發展模式的重新構建。 第四部分:未來的不確定性——權力的再平衡與製度的適應 在本書的收尾部分,我們展望瞭21世紀初期的國際環境。世界正從冷戰後的“希望的十年”滑嚮一個充滿競爭與不信任的時代。我們探討瞭當前全球體係麵臨的核心矛盾:一方麵是相互依賴的經濟聯係,另一方麵是日益強化的地緣政治競爭與安全睏境。 技術民族主義、信息戰、以及對關鍵資源(如半導體、清潔能源)控製權的爭奪,構成瞭新一輪權力鬥爭的焦點。本書認為,未來的穩定將取決於現有國際製度(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能否成功地適應權力結構的深刻變化,以及各國如何在高強度的競爭中,避免陷入20世紀初的結構性失衡與災難性衝突。 《權力的黃昏》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連貫的分析框架,理解現代世界從僵硬的帝國結構過渡到流動的、碎片化的多極體係的全過程,強調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點,以及人類在塑造自身命運時所錶現齣的非凡能力與內在局限。這是一部關於權力、秩序與變遷的嚴肅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將腳注和引文堆砌起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編織進瞭主體的敘述之中,成為推動論點前進的動力。我特彆注意到瞭作者對非西方觀察者視角的引入,這極大地拓寬瞭視野。傳統的敘事往往將焦點集中在幾個主要參與國的決策層,而這本書則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考察那些被捲入漩渦的邊緣國傢或新興經濟體,他們的掙紮和選擇,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核心力量的行動軌跡。這種“多中心”的分析方法,讓整個曆史圖景變得立體而真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想象那些在遙遠港口等待裝貨的商人,或是那些在邊境綫上揣測局勢的底層官員,他們的每一個微小行動,都被作者捕捉並納入瞭宏大的分析框架之中,形成瞭令人震撼的共振效果。

評分

我必須稱贊作者在構建“長期趨勢”方麵的功力。這本書超越瞭對單一戰爭起因的追溯,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跨越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緩慢而不可逆轉的結構性變化。特彆是關於“技術溢齣效應”與“知識産權保護壁壘”之間博弈的分析,精彩絕倫。作者清晰地展示瞭,當知識的傳播速度與國傢間利益分配的剛性發生衝突時,社會結構將如何被拉伸至斷裂點。他避免瞭宏大敘事的臃腫,而是通過聚焦於關鍵的經濟政策變動,如關稅同盟的瓦解、金融工具的濫用,來展示這些看似枯燥的製度性變化,是如何孕育齣毀滅性的後果。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在閱讀一部關於人類社會“失衡美學”的教材,它用曆史的血淚,揭示瞭秩序與混亂之間,那條極其細微且易被跨越的界限。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像是一場宏大的曆史交響樂,指揮棒在不同的文明節點間遊走自如。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繪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角逐的那些篇章時,那種緊張感仿佛能透過紙頁滲透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非對稱性權力轉移”的捕捉,它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對比,更是經濟結構、技術擴散乃至文化範式轉變的綜閤體現。書中對技術壟斷如何轉化為地緣政治杠杆的分析,至今看來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他沒有落入那種簡單的“技術決定論”的陷阱,而是將其置於復雜的社會互動網絡中進行考察。例如,他探討瞭特定原材料供應網絡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如何在高壓環境下被外部勢力輕易利用,從而引發連鎖反應。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我們今天所依賴的全球供應鏈,其內在的結構性風險,是否與百年前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聯盟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深刻的分析框架,讓我們得以審視曆史的深層動力,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事件的羅列上。

評分

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重塑瞭。這本書的論證方式非常大膽,它挑戰瞭許多傳統的“必然性”敘事。作者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是”或“否”的結論,而是耐心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解釋模型,每一個層次都像是一麵透鏡,將同一個曆史事件摺射齣不同的色彩。我特彆喜歡它對“信息不對稱”在衝突升級中作用的剖析。在那個通訊尚不發達的時代,誤判和信息繭房對決策者的影響,被描述得入木三分。書中穿插的曆史人物的私信和會議記錄,如同幽靈一般,提醒著我們,宏大的曆史進程背後,依然是充滿不確定性和個人偏見的決策集閤體。這種微觀視角的引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而且,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時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令人欽佩,他沒有試圖用單一的、廉價的“陰謀論”來搪塞復雜的曆史真相,而是接受瞭那種固有的、結構性的模糊性。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令人振奮又有些心悸的。它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者的嚴謹和哲學傢的洞察力。在探討資源分配和貿易壁壘如何從經濟摩擦演變為意識形態對立時,作者的論述邏輯如同精密機械般運轉,滴水不漏。我不得不承認,某些章節的密度極高,需要反復研讀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這種智力上的挑戰是值得的。作者成功地描繪瞭一種“係統性熵增”的過程,即在一個封閉的互動係統中,由於缺乏外部的調節機製,內部的張力是如何不可避免地纍積並最終爆發的。他沒有將戰爭視為一次孤立的事件,而是視為整個係統在特定壓力閾值下的必然解體。這種將衝突視為係統故障的視角,比傳統的英雄史觀或道德批判更具解釋力。它迫使讀者去思考,一個看似高效穩定的全球體係,其自我修復能力究竟有多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