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結構概念和體係(D1二版) |
| 定價 | 62.00 |
| ISBN | 9787112038107 |
| 齣版社 |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
| 作者 | 林同炎 |
| 編號 | 10353467 |
| 齣版日期 | 2006-02-01 |
| 印刷日期 | 2014-05-01 |
| 版次 | 無 |
| 字數 | 674000 |
| 頁數 | 無 |
| D11章概述建築設計中的結構 D11節總論 D12節建築設計的過程 D13節結構教育的總本方法 D14節結構和其他分體係 D15節小結 D12章把方案階段的建築形式看作總結構體係 D11節整體的假定 D12節估算建築形式上的總作用力 D13節高寬比與抗傾覆 D14節建築物的承載力和鋼度 D15節建築形式中的對稱與排對稱 D13章整體性及主要分析體係的相互關係 D11節建築形式中結構作用的層次 D12節把建築形式設想為實體結構 D13節把建築形式看作空間結構 D14節柱式和框架式空間結構 D14章房屋結構總體係的方案分析 D11節把空間組成的部件作為主要結構分體係 D12節總體係分析的整體與局部問題 D13節單層開敞空間建築 例4-1 D14節兩層停車庫 例4-2 D15節12層辦公樓 例4-3 D16節15層公寓的巨型結構 例4-4 D15章結構荷載與結構反應 D11節概述 D12節恒載 D13節活荷載 D14節風荷載 D15節地震作用 D16節結構內部和外部的伸縮變形 D17節結構反應 D18節建築規範、結構性能和承載力 D16章水平分體係的整體設計 D11節概述 D12節水平分體係的整體結構性能 D13節平闆體係 例6-1:預應力混凝土平闆 D14節闆-梁體係 例6-2A 例6-2B D15節主-次梁體係 例6-3 D16節雙嚮密肋體係 例6-4:雙嚮密肋體係 D17節空間桁架體係 例6-5:空間鋼桁架體係 D17章竪嚮分體係 D11節概述 D12節牆體係 例7-1:剪力牆設計 例7-2:桁架式剪力牆設計 D13節井筒 例7-3:筒結構分體係設計 D14節竪嚮荷載作用下的框架結構分體係 D15節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框架結構分析係 例7-4:框架分析 D16節竪嚮構件的近似側嚮變形 例7-5:側嚮變形 D18章直綫型水平構件 D11節構件的截麵形狀與大小 D12節彎矩圖 D13節內力抵抗矩 D14節容許應力和極限應力設計 D15節撓度 D16節預加應力與荷載平衡的預應力混凝土設計 例8-1 例8-2 例8-3 …… D19章直綫型竪嚮構件 D110章高層建築 D111章拱、懸索和薄殼結構體係 D112章基礎 D113章施工 D114章房屋結構的造價 參考文獻-精xuan部分 附錄 計量單位換算係數錶 |
| 本書為結構工程師和建築提供瞭深厚而又具獨特見解的基礎知識和工程實例。書中闡述瞭結構設計方案中的基本力學概念 特彆介紹瞭用整體概念來規劃設計結構總體方案的方法;介紹瞭結構總體係和各分體係之間的力學關係 以及簡化近似的分析計算方法。 本書構思新穎 敘述深入淺齣。對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瞭解建築空間形式和結構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 進而在設計創造性地相互配閤 提高設計方案的快速比較和xuan擇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本書可供建築、結構設計人員及大專院校建築學及結構專業學習參考。 |
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接觸一本關於“結構”的書籍,往往會麵臨兩大挑戰:一是專業術語的晦澀難懂,二是理論知識的枯燥乏味。然而,《結構概念與體係(第二版)》在這兩個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林同炎先生在用語上,盡量避免瞭過於生僻的專業詞匯,即使偶爾齣現,也會結閤上下文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我能夠比較順暢地閱讀。更重要的是,他在闡述理論時,常常穿插一些曆史的典故、工程的案例,以及生活中的類比,這些都大大增強瞭書籍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經典結構案例的解讀,這些案例並不是簡單地展示,而是深入剖析瞭設計者在麵對特定問題時是如何思考、如何選擇材料、如何進行布局的,這讓我看到瞭結構設計過程中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讓我覺得,結構設計並非高不可攀,它背後有著深刻的邏輯和人文關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建築物的認識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們是如何支撐起來的。
評分我最近一口氣讀完瞭這本《結構概念與體係(第二版)》,說實話,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內心是有點忐忑的。畢竟“結構概念”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點學術和抽象的味道,擔心讀起來會枯燥乏味,像是被塞瞭一堆公式和理論,但實際閱讀體驗卻讓我驚喜不已。作者林同炎先生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結構的世界。開篇的章節,更多的是在梳理結構設計的哲學思想和曆史演變,這讓我一下子就對“為什麼要做結構設計”、“結構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為瞭滿足規範要求。他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將結構比作人體骨骼,將荷載比作外界的壓力,這樣的類比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力學概念拉近瞭距離,讓我覺得“哦,原來結構設計是這麼迴事!”。後麵的內容,雖然也涉及到瞭具體的分析方法,但作者始終沒有忘記“概念”這個核心,他強調的是理解這些方法的內在邏輯,而不是死記硬背。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腦海中關於“結構”的輪廓一下子清晰瞭很多,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相互關聯、邏輯嚴密的體係。
評分我是一個對技術類書籍有著特殊情結的讀者,總喜歡從書籍中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公式和圖錶背後的思考邏輯。而《結構概念與體係(第二版)》正好滿足瞭我這種需求。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宏觀”的視角。它沒有一開始就鑽進計算的細節裏,而是先從結構的基本原理和演變曆程入手,建立起讀者對結構設計的整體認知。我感覺作者仿佛在搭建一座知識的金字塔,先是夯實瞭堅固的地基,然後纔逐步嚮上延伸,添加一層層的磚瓦。他在討論各種結構體係時,不是孤立地介紹,而是強調它們之間的區彆和聯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這種“對比式”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辨彆不同體係的特點,並理解在何種情況下選擇何種體係更為閤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結構”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點,而是形成瞭一個立體、完整的框架,仿佛能夠從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分析各種結構問題,這對於我理解和學習後續更深入的結構知識,打下瞭非常堅實的基礎。
評分我通常對理工科的書籍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它們是屬於專業人士的領域,而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很難啃得動。但《結構概念與體係(第二版)》徹底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耐心地、細緻地嚮你傳授他畢生的智慧。他沒有急於灌輸技巧,而是花瞭很多篇幅去講解“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考慮材料的特性?為什麼不同的結構形式會有不同的受力特點?為什麼需要進行荷載分析?這些“為什麼”的背後,是作者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對工程實踐的深刻洞察。他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理解不同結構體係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是如何適應不同環境和需求的。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案例的分析,雖然書中並沒有詳細展示具體的計算過程,但通過對一些典型結構的剖析,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轉化為實踐的,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結構設計需要考慮的各種復雜因素。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結構設計遠不止是冰冷的計算,它融閤瞭科學、藝術和人文的思考,是一門關於如何用最經濟、最安全的方式創造齣穩定有序的物質世界的學問。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瞭一本關於結構概念的書,雖然我並非結構工程師,但卻被它深深吸引。這本書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公式和計算方法,而是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講解過程中所展現齣的“係統性”思維。作者並沒有將各種結構體係孤立地看待,而是強調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演變關係。他會解釋為什麼在某種條件下,一種結構形式比另一種更為閤適,以及不同結構體係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發展和演變的。這種梳理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構建一幅結構設計的全景圖,每一個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與其他部分的關聯。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夠看到工程師們是如何從宏觀的設想到微觀的細節,一步步將藍圖變為現實。而且,書中的語言錶述清晰流暢,避免瞭不必要的學術腔調,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專業內容變得易於理解。這本書讓我對“結構”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理解,而是對其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智慧有瞭更深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