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结构概念和体系(D1二版) |
| 定价 | 62.00 |
| ISBN | 9787112038107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林同炎 |
| 编号 | 10353467 |
| 出版日期 | 2006-02-01 |
| 印刷日期 | 2014-05-01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674000 |
| 页数 | 无 |
| D11章概述建筑设计中的结构 D11节总论 D12节建筑设计的过程 D13节结构教育的总本方法 D14节结构和其他分体系 D15节小结 D12章把方案阶段的建筑形式看作总结构体系 D11节整体的假定 D12节估算建筑形式上的总作用力 D13节高宽比与抗倾覆 D14节建筑物的承载力和钢度 D15节建筑形式中的对称与排对称 D13章整体性及主要分析体系的相互关系 D11节建筑形式中结构作用的层次 D12节把建筑形式设想为实体结构 D13节把建筑形式看作空间结构 D14节柱式和框架式空间结构 D14章房屋结构总体系的方案分析 D11节把空间组成的部件作为主要结构分体系 D12节总体系分析的整体与局部问题 D13节单层开敞空间建筑 例4-1 D14节两层停车库 例4-2 D15节12层办公楼 例4-3 D16节15层公寓的巨型结构 例4-4 D15章结构荷载与结构反应 D11节概述 D12节恒载 D13节活荷载 D14节风荷载 D15节地震作用 D16节结构内部和外部的伸缩变形 D17节结构反应 D18节建筑规范、结构性能和承载力 D16章水平分体系的整体设计 D11节概述 D12节水平分体系的整体结构性能 D13节平板体系 例6-1:预应力混凝土平板 D14节板-梁体系 例6-2A 例6-2B D15节主-次梁体系 例6-3 D16节双向密肋体系 例6-4:双向密肋体系 D17节空间桁架体系 例6-5:空间钢桁架体系 D17章竖向分体系 D11节概述 D12节墙体系 例7-1:剪力墙设计 例7-2:桁架式剪力墙设计 D13节井筒 例7-3:筒结构分体系设计 D14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分体系 D15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分析系 例7-4:框架分析 D16节竖向构件的近似侧向变形 例7-5:侧向变形 D18章直线型水平构件 D11节构件的截面形状与大小 D12节弯矩图 D13节内力抵抗矩 D14节容许应力和极限应力设计 D15节挠度 D16节预加应力与荷载平衡的预应力混凝土设计 例8-1 例8-2 例8-3 …… D19章直线型竖向构件 D110章高层建筑 D111章拱、悬索和薄壳结构体系 D112章基础 D113章施工 D114章房屋结构的造价 参考文献-精xuan部分 附录 计量单位换算系数表 |
| 本书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提供了深厚而又具独特见解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书中阐述了结构设计方案中的基本力学概念 特别介绍了用整体概念来规划设计结构总体方案的方法;介绍了结构总体系和各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 以及简化近似的分析计算方法。 本书构思新颖 叙述深入浅出。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了解建筑空间形式和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在设计创造性地相互配合 提高设计方案的快速比较和xuan择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建筑学及结构专业学习参考。 |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接触一本关于“结构”的书籍,往往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二是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然而,《结构概念与体系(第二版)》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林同炎先生在用语上,尽量避免了过于生僻的专业词汇,即使偶尔出现,也会结合上下文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能够比较顺畅地阅读。更重要的是,他在阐述理论时,常常穿插一些历史的典故、工程的案例,以及生活中的类比,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结构案例的解读,这些案例并不是简单地展示,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者在面对特定问题时是如何思考、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进行布局的,这让我看到了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觉得,结构设计并非高不可攀,它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人文关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建筑物的认识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们是如何支撑起来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类书籍有着特殊情结的读者,总喜欢从书籍中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公式和图表背后的思考逻辑。而《结构概念与体系(第二版)》正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宏观”的视角。它没有一开始就钻进计算的细节里,而是先从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演变历程入手,建立起读者对结构设计的整体认知。我感觉作者仿佛在搭建一座知识的金字塔,先是夯实了坚固的地基,然后才逐步向上延伸,添加一层层的砖瓦。他在讨论各种结构体系时,不是孤立地介绍,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种“对比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别不同体系的特点,并理解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体系更为合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结构”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框架,仿佛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分析各种结构问题,这对于我理解和学习后续更深入的结构知识,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结构概念与体系(第二版)》,说实话,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结构概念”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点学术和抽象的味道,担心读起来会枯燥乏味,像是被塞了一堆公式和理论,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惊喜不已。作者林同炎先生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结构的世界。开篇的章节,更多的是在梳理结构设计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演变,这让我一下子就对“为什么要做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规范要求。他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结构比作人体骨骼,将荷载比作外界的压力,这样的类比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力学概念拉近了距离,让我觉得“哦,原来结构设计是这么回事!”。后面的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具体的分析方法,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概念”这个核心,他强调的是理解这些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脑海中关于“结构”的轮廓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体系。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结构概念的书,虽然我并非结构工程师,但却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作者并没有将各种结构体系孤立地看待,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关系。他会解释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一种结构形式比另一种更为合适,以及不同结构体系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演变的。这种梳理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构建一幅结构设计的全景图,每一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与其他部分的关联。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工程师们是如何从宏观的设想到微观的细节,一步步将蓝图变为现实。而且,书中的语言表述清晰流畅,避免了不必要的学术腔调,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让我对“结构”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通常对理工科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们是属于专业人士的领域,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很难啃得动。但《结构概念与体系(第二版)》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耐心地、细致地向你传授他毕生的智慧。他没有急于灌输技巧,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解“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为什么不同的结构形式会有不同的受力特点?为什么需要进行荷载分析?这些“为什么”的背后,是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案例的分析,虽然书中并没有详细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但通过对一些典型结构的剖析,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践的,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各种复杂因素。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结构设计远不止是冰冷的计算,它融合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思考,是一门关于如何用最经济、最安全的方式创造出稳定有序的物质世界的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