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06S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总则及构件加固)(建筑标准图集)—结构专业
定价:78.00元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8017786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图集用于混凝土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加固、修复和改造。包括裂损结构可靠性不足的补强加固、完好结构功能改变加固、增强原结构构件截面承载力的直接加固。
本图集提供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一般设计要求及设计原则、材料选择的要求等。介绍了各种加固方法的特点及所适用的范围。为混凝土柱、墙、梁、板的加固提供了各种加固方法及构造做法。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设防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既有和新建的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构筑物的加固、修复和改造。包括裂损结构可靠性不足的补强加固、完好结构功能改变加固、增强原结构构件截面承载力的直接加固,以及改变结构总体布局、支承条件及受力状况的间接加固等。
目录
总说明
1 混凝土结构加固总则
基本规定,加固程序
设计计算原则,材料要求
钢材、钢筋焊接规定
2 加固方法及相关技术
加固方法分类及选用准则,增大截面法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外包钢法
外粘钢板法
外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绕丝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
结构体系加固法
增设拉结连系加固法
裂缝修补技术
托梁拔柱技术
后锚固技术
阻锈技术
喷射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改性混凝土
3 柱加固
柱加固说明
增大截面法
只加筋不增大截面、四面围套
四面围套详图
三面围套(壁柱)
三面围套(伸缩缝部位)
两面围套(角柱)
单面增大
二阶预制边柱
二阶预制中柱
新增受力钢筋在基础的锚固
新增受力钢筋在楼盖及屋盖处的锚固
外包钢法
等截面独立中柱
变截面独立中柱
独立角柱
柱角钢在基础的锚固
壁柱
预制二阶中柱
预制二阶边柱
预制二阶柱详图
预制柱受力角钢在基础的锚固
综合法
独立柱四面外包钢及外包套
独立柱外包钢及单面增大
壁柱外包钢及单面增大
角柱外包钢及两面增大
纤维复合材料及绕丝法
独立框架柱纤维片材受弯受剪加固
独立框架柱纤维片材受弯受剪加固详图
独立框架柱绕丝加固
独立框架柱纤维织物环向围束加固
预应力撑杆法
横向张拉双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
双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详图
横向张拉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
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详图
楔顶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
楔顶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详图
4 墙加固
墙加固说明
板墙加固法
纵横墙双面板墙加固(T形、十字节点)
纵横墙双面板墙加固(L形节点),纵墙单面横墙双面板墙加固(T形节点)
横墙双面板墙加固(T形、十字节点)
横墙双面板墙加固(L形节点),横墙单面板墙加固(T形节点)
横墙单面板墙加固(十字形节点),加固板墙与端柱连接
板墙墙面钢筋网布置1-采用连接筋时
剖面详图/现浇楼面处做法
现浇楼面处做法/空心楼板处做法
空心楼板处做法
板墙墙面钢筋网布置2-采用锚固角钢时
空心屋面板板端处收头/十字节点锚固角钢连接
T字节点、楼面处锚固角钢连接
楼面处、屋面处锚固角钢连接收头
框架梁处做法
板式条形基础处做法
筏形基础处做法
门窗洞口做法
门窗洞口详图
粘钢法
双面粘钢T形、十字形节点
双面粘钢Г形、单双面粘钢T形节点
双面粘钢T形、十字形节点
双面粘钢L形、尽端节点
单面粘钢T形、十字形节点
墙柱连接
墙面扁钢布置
楼板处的连接做法
楼盖处收头做法
框架梁处做法
边框架梁处做法
基础连接做法
门窗洞口做法
门窗洞口剖面详图
墙体开洞处理
洞宽为300~500mm时的做法图
洞宽为510~1000mm时的做法
洞宽1010~3000mm时的做法
5 梁加固
6 板加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陈述,而非实践操作的指导。虽然标题中提到了“构造”,但其对具体构造节点的详细剖析,个人认为还有待加强。例如,在构件加固部分,针对梁、柱、板等不同构件,其加固的通用方法虽然有提及,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处理,例如大跨度梁的加固,或者承重柱的局部损伤修复,书中的指导就显得比较模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图例、施工步骤以及关键节点的细部构造,并且能够解释这些构造背后的力学原理,这样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此外,对于一些新型的加固技术和材料,比如碳纤维布、粘钢加固等,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介绍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未能充分展现其优势和适用范围,以及与传统方法的对比。有时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例如某个节点的连接方式是否牢固,加固层与原结构的粘结效果如何,这些细节上的疑虑,在书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解答。
评分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在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实用性方面,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虽然提供了不少图示,但部分图示的尺寸标注、材料说明以及连接方式的细节,仍显模糊,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才能理解。例如,在阐述某个加固节点时,如果能配以不同视角的剖视图,并清晰标注所有构件的材料、尺寸、连接方式以及施工顺序,会更加直观易懂。另外,书中在介绍一些加固技术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控制点,例如材料的配比、搅拌时间、涂抹厚度、固化时间等,提及得不够充分,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加固效果的关键。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更像一本“操作手册”,详细到每一个步骤,并说明其目的和注意事项。同时,书中关于加固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的介绍,也显得比较笼统,未能触及到核心问题,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规避潜在风险,意义重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标准图集”这个定位上,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基础。虽然它囊括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总则”和“构件加固”两大板块,但对于许多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复杂问题,或者是一些前沿的加固理念和技术,书中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在面对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改造时,如何科学地进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加固策略,书中似乎没有提供足够的方法论指导。此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加固材料耐久性问题,以及如何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加固方案,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这本图集能够更具前瞻性,能够及时更新和纳入新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成果,使其在指导实际工程中,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性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和内容组织,我个人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虽然它试图涵盖“总则及构件加固”,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并不十分流畅。在“总则”部分,我期待的是对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规范要求以及安全评估的系统性阐述,而书中这部分内容相对简略,未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当跳转到“构件加固”部分时,感觉像是直接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使得读者难以理解某些加固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构件,可能存在多种加固方法,书中仅列举几种,而没有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优缺点以及经济性分析。这使得我们在选择加固方案时,缺乏充分的依据,容易陷入选择困难。另外,书中对加固后的性能检测和验收标准,也提得不够具体,希望能有更详细的指导,例如具体的检测项目、方法以及判定标准,这对于确保加固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在实际应用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它号称是“建筑标准图集”,但里面关于加固构造的细节处理,往往不够细致。比如,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混凝土结构,其老化程度、材料性能都存在差异,而书中对此的区分度并不高,给出的通用性建议,在面对复杂现场情况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期望的是,它能更深入地解析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以及针对性的加固措施,而非泛泛而谈。此外,关于加固材料的选择和性能指标的说明,也可以更加明确和详尽,例如在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耐久性等方面,是否能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对比,或者不同品牌、型号材料的适用性分析。有时在施工现场,面对具体问题,总会觉得图集上的信息不足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需要自己再去查阅其他资料,或者凭借经验来判断,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和不确定性。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接地气,真正成为一线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