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309-2017 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9-2017 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炉
  • 砌筑工程
  • 质量验收
  • 规范
  • GB50309-2017
  • 工程质量
  • 验收标准
  • 砌体工程
  • 工业建筑
  • 施工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GB 50309-2017 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商品编号:28672817517
店铺: 四川新宏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0.00g

具体描述

书    名GB 50309-2017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书    号1580058.987
定    价39.00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机电工程
语    言中文
等    级***
标准编号GB 50309-2007 
标准名称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英文名称 
替代标准 
主编部门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2007/10/23
实施日期2008/4/1
发行日期2008/3/11
公    告 
标准简介    为了统一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促进企业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本规范是一项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737号公告批准发布,编号为GB50309-2007,自2008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8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9-92同时废止。

    本规范在原规范的基础上作了重大修订,修订后的规范共分17章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质量验收的划分、程序及组织,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共同规定,不定形耐火材料,耐火陶瓷纤维,高炉及其附属设备,焦炉及干息焦设备,炼钢转炉、炼钢电炉、混铁炉、混铁车和RH精炼炉,均热炉、加热炉和热处理炉,反射炉、回转熔炼炉、闪速炉、艾萨炉、卧式转炉和矿热电炉,铝电解槽,碳素煅烧炉和碳素焙烧炉,玻璃熔窑,回转窑及其附属设备,隧道窑和辊道窑,转化炉和裂解炉,工业锅炉。其中前5章是通用部分,包括各种工业炉工程质量验收的共同规定;其余各章为所列各专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本规范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工业炉砌筑工程的质量验收。
目   录1  总则
2  质量验收的划分、程序及组织
3  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共同规定
4  不定形耐火材料
5  耐火陶瓷纤维
6  高炉及其附属设备
7  焦炉及干熄焦设备
8  炼钢转炉、炼钢电炉、混铁炉、混铁车和RH精炼炉
9  均热炉、加热炉和热处理炉
10 反射炉、回转熔炼炉、闪速炉、艾萨炉、卧式转炉和矿热电炉
11 铝电解槽
12 碳素煅烧炉和碳素焙烧炉
13 玻璃熔窑
14 回转窑及其附属设备
15 隧道窑和辊道窑
16 转化炉和裂解炉
17 工业锅炉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字    数 
页    数180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手册(第二版) 本书简介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手册(第二版)》是一部全面覆盖现代土木工程领域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材料应用、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权威性参考书。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项目经理、质量检测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与最新规范接轨的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 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规范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荷载的分类、效应分析(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的确定方法。重点解析了国内外主要结构设计规范(如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的核心条文和应用要点,强调从设计源头保证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内容涵盖了材料性能的非线性分析、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的应用,以及可靠性分析的基础方法。 第二部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与计算技术。 1. 构件设计: 涵盖梁、板、柱、剪力墙、基础等基本受力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及裂缝控制计算。对大跨度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殊设计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抗震设计: 依据最新的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讲解了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及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特别关注了现浇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差异与衔接。 3. 施工性设计: 强调设计必须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包括配筋的最小间距、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筑的便利性等,以减少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 第三部分 钢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建筑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钢结构设计。 1. 材料与截面: 系统介绍了常用型钢的性能、规格及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包括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设计要点。 2. 连接设计: 这是钢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详细阐述了焊缝连接(包括全熔透焊缝和部分熔透焊缝的设计)、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承压型连接)的强度和刚度验算,以及新型连接节点的优化设计。 3. 稳定性分析: 重点解析了整体稳定性(侧向扭转屈曲)和局部稳定性(板件失稳)的验算方法,并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截面形状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第四部分 砌体结构与地基基础工程 本卷内容关注结构的支承体系,特别是针对多层和低层建筑的砌体结构和地基处理。 1. 砌体结构设计: 阐述了普通砖、混凝土砌块、多孔砖等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墙体、柱、楼板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验算。针对抗震设防区的砌体结构,提供了加强带、拉结和圈梁的构造要求。 2. 地基与基础设计: 详细分析了土的工程性质、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数据的使用)。系统介绍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选型、沉降计算与差异沉降控制。特别提到了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策略。 第五部分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指导现场施工的关键参考。 1. 模板与脚手架工程: 详细介绍了现浇结构模板工程的支护体系选择、荷载计算、拆模时间和工艺流程。对高大模板和异形结构模板的支撑设计给出了具体案例指导。 2. 混凝土施工技术: 涵盖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搅拌、运输、浇筑(包括泵送技术和高密度钢筋区的处理)、振捣密实、养护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探讨了低温和高温天气下的施工对策。 3. 钢结构安装与焊接: 重点讲解了钢结构构件的预拼装、高空就位、临时支撑的设置以及轴线控制。详细规范了焊接工艺评定、无损检测(UT, MT, RT, PT)的实施标准和缺陷评定。 4. 质量验收与检测: 提供了结构工程关键节点的验收标准和程序,包括混凝土强度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地基回弹测试、结构变形观测等。强调了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现场的应用。 第六部分 特殊结构与结构加固技术 本部分涉及现代工程中的前沿和复杂结构体系。 1. 预应力结构施工控制: 深入讲解了预应力筋张拉、灌浆等关键工艺的质量标准和监测方法,确保预应力有效传递。 2. 既有结构评估与改造: 提供了对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性、可靠性评估的系统方法。详述了碳纤维布(CFRP)加固、粘钢加固、增大截面法等常用的结构修复与增强技术,包括施工步骤、材料要求和效果评估。 本书语言严谨,图表丰富,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旨在成为结构设计与施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庄重而专业。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银色的烫金字体,显得格外沉稳大气。书脊的文字清晰可辨,即便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它的身份。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光滑而不失韧性,翻页的时候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而是有一种厚实的触感。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工程类的规范,有些书的设计会显得过于枯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至少从外观上看,就能让人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严谨和专业性,这对于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期待它能像它的封面一样,内容也同样扎实、可靠。

评分

这本书在质量验收部分,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于尺寸偏差、表面平整度、砌体强度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数据要求和验收仪器的使用说明。更重要的是,它还强调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要求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检查和记录,而不是等到工程结束才进行一次性验收。这种“边施工边验收”的理念,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大大降低了工程的风险。对于我们项目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施工细节的描述,很多都是经验性的总结,非常有实操价值。例如,在讲述砌体砂浆的配合比时,不仅仅给出了理论上的参数,还结合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调整建议,这一点非常人性化。还有关于保温层施工的工艺流程,对于温度控制、粘结剂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避免了许多常见的质量通病。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备了一些插图和示意图,虽然我还没仔细看,但光是看图例,就能大概了解施工的关键点,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简直就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为我指引了工业炉砌筑工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基础的材料准备、施工工艺,到后期的检查验收、安全措施,再到最后的工程变更和竣工资料,每一章节都承接得严丝合缝,逻辑清晰。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工业炉的砌筑细节,以及针对不同耐火材料的施工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细节容易被忽略,或者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产生争议,但有了这本书,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和指导,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和返工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是简洁、明了、准确的,没有过多的修饰,直击重点。这对于一本技术规范来说,是非常恰当的。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力求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在使用时给出清晰的解释。这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规范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章节,还运用了一些表格和图示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们更快地吸收书中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