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
| 作者:薛峰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4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1219625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薛峰*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 方法》以全国统计数据和大量的实地谰研为基础,分 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方法,全书共有7章,内容 包括:当前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现状调研与分析,回迁安置现状 调研与分析,改造策略与模式,改造方法与措施,回 迁安置住区建设技术集成和主要结论。
本书提出了低收入者社区生活形态的延续与提升 、保留改造区域“无形”和“有形”的文化延续、拟 拆迁社区预评估机制和社区构建与阶层融合模型四个 创新论点,以期能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棚户区和城中 村改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适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各级政府机构相 关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薛峰.1966年出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 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 司(直营总部)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兼任学术职务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 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无障碍环境建 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 发展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 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委 员,清华大学《住区)杂志副主编,北京建筑大 学建筑系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 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老年人 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 范>、《国家机关办公区节能运行管理规范》、 《绿色商店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 准》和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等多部 国家、地方和协会标准。 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 共机构新建建筑绿色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城市内涵式发展下的 城中村改造研究》等6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核 心刊物上发表了1 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 2项。 所设计的工程项目:全国总工会办公楼二期 工程、民族文化宫改扩建工程、青岛鲁能“领秀 城”住宅小区、青岛麦岛金岸能源中心等项目分 别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3项、中 国建筑设计奖银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 秀住宅小区金奖1项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 创新奖1项。荣获中国建筑总公司“十五”、“十 一五”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第1章 当前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1 存在的问题 1.1.1 所涉及问题的含义 1.1.2 对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1.2 系统性思考 1.2.1 改造策略与方法的系统性构建 1.2.2 研究脉络的梳理与分析 1.2.3 国外低收入者聚集区改造经验借鉴第2章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调研与分析 2.1.1 各地区数据统计与分析 2.1.2 基本特征与分类 2.1.3 形成原因与分析 2.1.4 现状调研与分析 2.2 实施状况调研与分析 2.2.1 特大城市相关政策调研 2.2.2 主要大城市相关政策调研 2.2.3 各主要城市相关政策分析 2.2.4 埘改造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凋研与分析第3章 回迁安置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回迁安置居民生活状态调研与分析 3.1.1 城中村回迁安置居民调研与分析 3.1.2 城市棚户区回迁安置居民调研与分析 3.2 回迁安置住区建设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对住区建设满意度调研与分析 3.2.2 对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第4章 改造策略与模式 4.1 改造模式与利益诉求分析 4.1.1 改造模式分类研究 4.1.2 各参与方利益诉求分析 4.2 不同改造模式实施案例分析 4.2.1 城中村改造实施案例分析 4.2.2 棚户区改造实施案例分析 4.3 政策与模式建议 4.3.1 相关政策改进建议 4.3.2 相关改造模式建议第5章 改造方法与措施 5.1 改造区域功能提升措施与分析 5.1.1 改造区域功能提升定位与分析 5.1.2 改造区域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分析 5.2 方法与措施建议 5.2.1 相关机制与方法建议 5.2.2 适老助残专项措施 5.2.3 安全防扰专项措施 5.3 村落整治措施 5.3.1 村落环境整治专项措施 5.3.2 服务配套整治专项措施 5.3.3 房屋性能整治专项措施第6章 回迁安置住区建设技术集成 6.1 回迁安置住区设计要点集成 6.1.1 规划设计要点集成 6.1.2 住房设计要点集成 6.2 回迁安置住区适用技术要点集成 6.2.1 专项适用技术要点集成 6.2.2 专项深化设计要点集成 6.2.3 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第7章 主要结论 7.1 改造策略建议 7.2 改造方法建议附录A 城中村现状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附录B 日本居住环境整治“不良住宅”的判定标准参考文献编后语致谢
这本书的书名,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即围绕“棚户区”和“城中村”这两个特定城市空间,探讨其改造的“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城市规划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及时且有价值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类似的改造项目,而如何平衡拆迁安置、产业导入、公共服务配套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诉求,是贯穿始终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复杂改造背后的驱动力与逻辑,同时,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在拆迁安置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创新的补偿模式,或者能够提升居民满意度的安置方案?在规划设计上,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解决空间拥挤、配套不足等问题,并创造出更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个人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策略”部分的论述,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拆”与“建”,深入探讨如何在改造过程中,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政府、开发商、原住居民等多方利益的均衡。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评估指标,或者一套可操作的风险评估与应对预案,那将是对我们工作莫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带着点好奇和一丝疑虑。毕竟,“棚户区”和“城中村”这两个词,在我们的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太多复杂的印记,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我总觉得,要处理好这些区域的改造,绝非易事,需要的是一种既有宏观视野,又能深入肌理的智慧。所以,当翻开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提供一套真正可行、并且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我很好奇,书中对于“策略”的阐述,会是如何定义成功的改造,是经济效益至上,还是更强调人文关怀?对于“规划设计方法”的介绍,又会是偏向于理论的推演,还是会有鲜活的案例支撑,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的“棚户区”或“城中村”如何蜕变为一个宜居、有活力的现代社区。尤其是在如今强调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既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能面向未来的改造路径,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师,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棘手的难题,分解成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步骤,让我们这些读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关心城市发展的普通市民,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城市变迁的联想。“棚户区”和“城中村”,这两个词语,都与我们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紧密相连,它们既是城市发展的印记,也承载着许多居民的生活记忆。我一直觉得,对这些区域的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是文化传承的考量。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策略”。例如,在改造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社区的温情与邻里关系?如何才能让原住居民在改造中获得体面的安置,并且能够融入新的社区生活?在“规划设计方法”上,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示一些将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案例,让改造后的区域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激发社区活力,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发展中来。一本好的书,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理论,更应该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如何通过周全的策略和巧妙的设计,让这些曾经被视为“城市伤疤”的区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听起来就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力量。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发展,总会伴随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棚户区和城中村,就是这些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们的存在,既是城市扩张的必然结果,也常常伴随着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种种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这些区域进行改造,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系统性的“策略”,不仅是关于如何进行拆迁和建设,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改造模式,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规划设计方法”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技巧,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优化公共空间和绿化面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居住的舒适度?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居民参与和社区共建的实践经验,因为我相信,成功的改造,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这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它所要探讨的议题。在我看来,城市的发展就像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而棚户区和城中村,往往是这个有机体中存在一些“病灶”的区域,它们承载着历史,也暴露着现实的矛盾。改造这些区域,就像为城市进行一次“手术”,既要精准,又要温和,还要能够促进其重生。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区域的改造?它会是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还是会深入到微观的社区营造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策略”,比如,除了传统的拆迁安置模式,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在“规划设计方法”方面,我更希望它能够展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能够将绿色、智慧、人文的元素融入到改造中,让改造后的区域不仅仅是功能的完善,更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能够指导实践,为那些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