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廖传华,韦策,赵清万,周玲著 9787122262639 化

正版 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廖传华,韦策,赵清万,周玲著 9787122262639 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韦策,赵清万,周玲著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处理
  • 水处理
  • 环境工程
  • 化工工程
  • 污水处理
  • 过程工程
  • 设备
  • 廖传华
  • 环境科学
  • 化学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639
商品编码:286985314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作者 廖传华,韦策,赵清万,周玲著
定价 7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62639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系统介绍了生物法水处理工艺及相关设备,根据采取的技术措施的不同,生物法水处理工艺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类处理工艺,这两类处理工艺又各自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工艺。本书分别对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活性污泥法、厌氧生物膜法等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及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目录
章绪论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0011.1.1水资源的分布0011.1.2水资源量0041.2水的循环0051.2.1水的自然循环0051.2.2水的社会循环0061.3废水的水质006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及计算0071.3.2工业废水的水质008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0091.5废水处理工艺015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015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0161.6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0161.6.1有机物的生物降解0171.6.2微生物的代谢0181.6.3生物降解的环境条件0181.6.4生物处理技术的分类019第2章有机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2.1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0212.1.1好氧生物处理的生化反应0212.1.2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代谢过程0222.1.3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过程0222.1.4好氧生物处理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关系0232.1.5废水好氧生物处理途径0232.2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分类0232.2.1好氧活性污泥法0232.2.2好氧生物膜法0262.2.3氧化塘法0272.2.4氮和磷的生物去除工艺0282.3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与条件0282.4好氧生物技术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方向029参考文献030第3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3.1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0313.1.1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0313.1.2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0323.1.3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0323.2活性污泥法的工艺过程及其运行方式0333.2.1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0343.2.2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0353.2.3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0383.2.4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0403.2.5氧气曝气0433.3曝气池0443.3.1曝气池的类型与构造0443.3.2曝气的原理与理论基础0473.3.3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0493.3.4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0513.4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与设计0513.4.1设计的基础资料与工艺流程的选定0523.4.2普通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0523.4.3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0553.4.4污泥回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0563.5曝气设备0573.5.1鼓风曝气装置0573.5.2机械曝气装置0643.5.3曝气装置传氧速率的计算0683.6活性污泥工艺的控制与运行0703.6.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0703.6.2正常运行工艺控制0713.6.3活性污泥系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72参考文献074第4章新型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4.1氧化沟工艺0754.1.1氧化沟的构造0754.1.2氧化沟的工作原理0764.1.3氧化沟的基本特征0764.1.4氧化沟的形式0774.1.5氧化沟的充氧设备0824.1.6氧化沟的设计计算与技术参数0834.1.7氧化沟的优缺点及其应用0854.2吸附�采�物降解工艺0864.2.1工艺流程及其特征0864.2.2A�睟法的应用0874.3序批式间歇反应器工艺0884.3.1SBR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及其特征0884.3.2SBR的运行过程0904.3.3SBR过程的动力学分析0924.3.4SBR活性污泥法的设计0934.3.5滗水器0954.4SBR工艺的发展0974.4.1间歇循环延时曝气系统(ICEAS)0974.4.2CASS工艺0994.4.3CAST工艺1024.4.4DAT�睮AT工艺1034.4.5一体化活性污泥系统1064.4.6射流式SBR工艺1104.4.7改良型间歇活性污泥过程1114.4.8SBR工艺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适应性113参考文献113第5章好氧生物膜法处理技术5.1好氧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1145.1.1生物膜的形成过程1145.1.2生物膜的结构1155.1.3生物膜处理法的主要特征1155.2好氧生物滤池工艺1165.2.1好氧生物滤池的基本原理1165.2.2普通生物滤池的构造1175.2.3普通生物滤池的设计与计算1195.2.4高负荷生物滤池1225.2.5塔式生物滤池1275.2.6淹没式生物滤池1305.2.7影响生物滤池功能的主要因素1355.2.8前处理——Actiflo工艺1365.3好氧生物转盘工艺1375.3.1好氧生物转盘的构造1375.3.2好氧生物转盘的工艺特征1385.3.3好氧生物转盘的工艺流程与组合1385.3.4好氧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1395.4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工艺1425.4.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与形式1435.4.2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工艺1455.4.3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征1465.4.4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1465.5好氧生物流化床工艺1485.5.1载体颗粒流化原理1485.5.2生物流化床的构造1495.5.3生物流化床的工艺类型1505.5.4生物流化床的优点及问题1515.6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1525.6.1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1525.6.2日常管理1525.7膜生物反应器1535.7.1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1535.7.2膜生物反应器的形式1545.7.3膜的技术性能及参数1575.7.4膜生物反应器的控制条件1585.7.5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159参考文献159第6章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6.1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过程1606.1.1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过程1606.1.2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1636.1.3厌氧细菌种群之间的关系及动态平衡1646.2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因素1656.2.1工艺条件1656.2.2环境因素1706.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1726.3.1厌氧活性污泥法1726.3.2厌氧生物膜法1746.3.3两相厌氧消化工艺1756.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主要特征1766.4.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1766.4.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缺点1776.5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动力学1786.5.1稳态的完全混合反应器1786.5.2有回流的完全混合反应器1796.5.3厌氧生物膜反应器1816.5.4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动力学参数的测定182参考文献183第7章厌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7.1厌氧水解酸化1847.1.1水解酸化的过程控制1847.1.2水解酸化池的设计1857.1.3水解酸化池的应用1867.2普通厌氧消化池1877.2.1普通厌氧消化池的工作原理1877.2.2普通厌氧消化池的构造1897.2.3普通厌氧消化池的设计计算1907.2.4普通厌氧消化池的应用1917.3厌氧生物接触工艺1917.3.1厌氧生物接触工艺流程1917.3.2厌氧生物接触过程的控制1927.3.3厌氧生物接触工艺的设计1947.3.4厌氧生物接触工艺的应用1957.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1977.4.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构造1977.4.2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工作原理1997.4.3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工艺特征2017.4.4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过程控制2017.4.5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设计2047.4.6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应用2097.5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2107.5.1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117.5.2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特点2117.5.3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的过程控制2127.5.4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应用2137.6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2137.6.1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147.6.2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2147.7厌氧折流板反应器2157.7.1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157.7.2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主要性能2157.7.3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工艺设计2167.7.4复合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2177.7.5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器2187.7.6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219参考文献220第8章厌氧生物膜法处理工艺8.1厌氧生物滤池2218.1.1厌氧生物滤池的构造2218.1.2厌氧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2228.1.3厌氧生物滤池的污泥与微生物分布2238.1.4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2248.1.5厌氧生物滤池的工艺设计2258.1.6厌氧生物滤池的应用2258.2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和厌氧附着膜流化床反应器2268.2.1厌氧附着膜流化床的工作原理与特性2278.2.2厌氧附着膜流化床载体的特性和要求2288.2.3厌氧附着膜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2288.2.4厌氧附着膜流化床反应器的过程控制2298.2.5厌氧附着膜流化床的研究与应用2308.2.6厌氧附着膜膨胀床的研究与应用2318.3厌氧生物转盘2328.3.1厌氧生物转盘的构造及特征2328.3.2厌氧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2338.4两相厌氧处理系统2358.4.1两相厌氧消化原理2358.4.2两相厌氧处理系统的相分离2368.4.3两相厌氧处理系统的特点2378.4.4两相厌氧处理过程及反应器2378.4.5两相厌氧处理工艺的应用范围2388.4.6两相厌氧处理工艺的工程应用2398.5厌氧复合床反应器2408.5.1无三相分离器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2418.5.2带三相分离器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2418.5.3厌氧复合床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242参考文献244第9章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管理9.1厌氧产气量的计算2459.1.1理论产气量的计算2459.1.2实际产气率分析2469.2厌氧生物反应器的设计计算2479.2.1工艺设备的选型2479.2.2反应器容积的计算2489.2.3消化池的加热与保温2499.2.4消化池的运行管理2519.3沼气的收集与储存2529.3.1沼气的收集2529.3.2沼气的储存2529.3.3附属设施及仪表2539.3.4沼气的利用系统2539.4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2579.4.1厌氧设备的启动2579.4.2日常管理2589.4.3运行异常问题的分析与排除2599.4.4分析测量与记录261参考文献2620章有机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0.1营养元素的危害和氮磷的去除方法26310.1.1营养元素的危害26310.1.2脱氮除磷的物化法26410.2生物脱氮的原理26410.2.1氮在废水中存在的形式与转化26410.2.2氨氧化26510.2.3硝化26510.2.4反硝化26610.3生物脱氮工艺与技术26810.3.1活性污泥脱氮传统工艺26810.3.2缺氧�埠醚趸钚晕勰嗤训�组合工艺27010.3.3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工艺27510.3.4Bardenpho脱氮工艺27510.3.5生物滤池硝化脱氮工艺27610.3.6氧化沟硝化脱氮工艺27610.3.7生物转盘硝化脱氮工艺27610.3.8改进的A�睟工艺27710.3.9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运行控制27710.4生物除磷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7810.4.1生物除磷的原理27810.4.2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27910.5生物除磷工艺28010.5.1弗斯特利普除磷工艺28010.5.2厌氧�埠醚趸钚晕勰喑�磷工艺28110.6同步脱氮除磷工艺28410.6.1巴顿甫脱氮除磷工艺28410.6.2Phoredox同步脱氮除磷工艺28510.6.3An/A/O同步生物脱氮除磷工艺28610.6.4UCT同步脱氮除磷工艺28910.6.5VIP组合工艺29010.6.6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29010.6.7SBR脱氮除磷工艺29010.6.8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选择291参考文献2921章废水的自然生物处理系统11.1稳定塘处理系统29311.1.1生物稳定塘的特点29311.1.2稳定塘系统的运行原理29411.1.3稳定塘的种类及工艺流程29511.1.4厌氧塘29611.1.5兼性塘29811.1.6好氧塘29911.1.7曝气塘30011.1.8深度处理塘30211.1.9稳定塘的塘体设计30311.2高效新型塘30511.2.1两级曝气功率的多级串联曝气塘系统30511.2.2高级组合塘系统30611.3废水土地处理30911.3.1废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30911.3.2废水土地处理的工艺30911.3.3土地处理法的运行管理31111.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31311.4.1人工湿地的类型31311.4.2人工湿地的净化原理31411.4.3人工湿地的工艺流程31711.4.4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设计318参考文献322

   编辑推荐
1.本书是《水处理工艺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丛书共三个分册。 2.详细介绍了生物法水处理工艺过程、设备选型方法。 3.对每种方法的介绍,不仅有相关理论,还有实际例子,方便读者理解。4.文中收集了大量实用的数据,参考性强。

   文摘








   序言

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作者: 张伟,李明,王芳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38889123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和希望拓宽知识边界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导论。全书紧密围绕现代材料科学的核心概念、关键材料体系的最新发展以及面向未来的工程应用挑战展开论述,旨在构建一个扎实、系统的知识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逻辑主线,确保读者能够逐步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宏观性能,以及如何通过理性设计来定制所需的功能。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石(Fundamental Principles)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理解材料行为所必需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原理。 第一章:材料科学的跨学科本质与研究范式 本章首先界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范畴,探讨其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重点介绍了材料研究的“结构-性能-加工-应用”的经典闭环思维模式,并引入了计算材料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作为现代研究的重要工具,强调了多尺度模拟在材料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缺陷工程 详细讲解了晶体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晶格常数、布拉维点阵、密堆积结构(如FCC、BCC、HCP)的几何特征。随后,深入剖析了晶体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内容涵盖点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线缺陷(位错的类型、运动及其在塑性变形中的作用)、面缺陷(晶界、孪晶界)的形成机制、识别方法(如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基础)。特别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缺陷的浓度和分布,实现对材料强度、导电性及光学性质的精确调控。 第三章:热力学与相图解读 从统计热力学和经典热力学的角度,阐述了固态物质的稳定性、相变驱动力(吉布斯自由能)。核心内容是相图的构建、解读与应用。详细分析了一元、二元相图(如固溶体、共晶、共析反应),并结合实例,如Fe-C相图在钢铁材料热处理中的指导意义。引入了非平衡热力学的概念,讨论了快速凝固和非晶态形成的可能性。 第四章:动力学过程与扩散机制 本章聚焦于材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动力学。详细阐述了固态扩散的微观机制(如原子在晶格中的跳跃、魏格纳-塞茨元理论的应用)。重点讨论了Fick定律及其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如渗碳、表面改性等。同时,分析了形核与长大理论在固态相变(如沉淀强化、晶粒细化)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四大经典材料体系的深度剖析(Key Material Systems)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四大主要的工程材料类别,探讨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和性能特点。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与疲劳断裂 系统回顾了金属的本征结构特征和加工硬化过程。重点剖析了四种主要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晶界强化(Hall-Petch关系)、沉淀强化和加工硬化。深入探讨了金属的断裂行为,包括脆性断裂、韧性断裂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疲劳这一导致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S-N曲线的意义、疲劳萌生与扩展的微观机制,以及疲劳寿命预测的数值方法。 第六章:陶瓷与玻璃:结构、电学与光学特性 本章探讨了陶瓷材料的高熔点、高硬度、低导电性的起源——离子和共价键的特性。内容涵盖陶瓷的晶体化学、化学计量学与非化学计量学缺陷(如岩盐结构、尖晶石结构)。重点分析了陶瓷的电学性能(介电常数、压电效应、半导体陶瓷)和光学性能(透明陶瓷的挑战与突破)。最后,讨论了先进结构陶瓷(如SiC、Al2O3)的增韧技术。 第七章: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与弛豫行为 本章是理解聚合物材料特性的关键。解释了高分子链的构象、分子量分布对性能的影响。核心概念是粘弹性(Viscoelasticity),通过Maxwell模型、Voigt模型等描述宏观响应。详细讨论了动态力学分析(DMA)在表征玻璃化转变温度($T_g$)、松弛时间尺度上的应用。此外,还涵盖了聚合物的加工方法(挤出、注塑)与其微观结构(结晶度、取向度)的关系。 第八章:复合材料的设计、界面控制与应用 复合材料是实现“性能叠加与超越”的关键途径。本章结构清晰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纤维增强、颗粒增强、层状复合材料)。重点放在界面——即基体与增强体的连接区域——如何传递载荷,决定整体性能。内容包括界面粘结的化学方法、界面区域的应力传递分析,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土木工程中的实际案例。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功能材料与加工技术(Advanced Topics) 本部分展望了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侧重于材料的功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 聚焦于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有效质量、载流子输运机制。深入分析了p型和n型掺杂对费米能级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半导体异质结(如PN结)的形成机理及其在二极管、晶体管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如III-V族材料(GaAs, GaN)在光通信和电力电子中的作用。 第十章:智能与响应性材料(Smart Materials) 本章介绍了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温度、光、电场、化学物质)并产生可逆响应的材料。内容涵盖形状记忆合金(SMA)的马氏体相变机制、压电/焦电材料的工作原理、电活性聚合物(EAP)以及磁性形状记忆合金。探讨了这些材料在传感器、执行器和自修复系统中的潜力。 第十一章:可持续性与绿色材料工程 鉴于全球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本章探讨了材料生命周期评估(LCA)和绿色设计理念。内容包括:生物基与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先进回收技术(如化学回收)、能源材料(如高效催化剂、储能材料——固态电池电解质)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减少新材料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第十二章: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探讨了基于增材制造(3D打印)的材料设计新范式。重点分析了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等金属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快速凝固效应、残余应力控制以及多孔结构设计。强调了增材制造如何打破传统工艺对几何复杂性和材料微结构演化的限制。 --- 本书特点: 1. 深度与广度兼顾: 理论推导严谨,同时配有大量工程实例支撑,确保读者理解原理的同时,掌握实际应用。 2. 多尺度视角: 贯穿原子尺度、微观结构尺度到宏观性能尺度的分析方法。 3. 前沿导向: 涵盖了从经典材料到智能、可持续材料的最新研究热点。 本书适合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的配色比较沉稳,用了那种淡淡的绿色和蓝色交织,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很符合“生物法水处理”的主题。我平时对这类专业书籍的封面不是特别在意,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比较好的第一印象,感觉内容应该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拿到手里也比较厚实,纸张的触感也还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内容会很充实。书脊上的字体清晰,书名和作者信息一目了然,摆在书架上也挺好看的。总的来说,从外观上看,这本书的制作还是很精良的,能够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而且,书的尺寸也比较适中,方便携带和阅读,不会显得过于笨重。这种细节上的考量,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关于水体修复技术方面的实用性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地区的水污染问题是如何通过生物法得到有效治理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技术,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详细的设计图、工艺流程图,甚至是实际的设备模型介绍。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成本分析、运行维护的经验分享,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是最关键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工具,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生物法水处理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里面提到了“设备”二字,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再好的理论和工艺,也需要可靠的设备作为支撑才能实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与生物法水处理相关的设备,比如曝气设备、填料、刮泥机等等,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在不同的工艺中如何选择和配置。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设备性能评估、故障排除以及维护保养的建议。如果能有一些不同厂家设备的对比分析,或者介绍一些创新型的生物法水处理设备,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毕竟,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水处理的效果和运行成本。

评分

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水处理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切入点显得比较独特。它似乎更侧重于从“生物”的角度去阐述水处理的原理和工艺,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对大自然如何净化环境的过程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强调“生物法”时,就觉得它可能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我设想这本书里会详细介绍各种微生物在水处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们如何分解污染物,如何形成生物膜等等。也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基因工程或者分子生物学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这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我希望它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生物学原理,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学术术语,这样即使我不是专业出身,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各种能够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这本书的标题“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绿色、天然解决方案的向往。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够解答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我们是否能够模仿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来处理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幅利用微生物“吞噬”污染物的生动图景,讲述那些隐藏在水中的微小生命如何默默地为我们守护着洁净的家园。我也好奇,这些“生物法”的处理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会以怎样“设备”的形式呈现?它们是否比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更环保,更节能?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可持续水处理技术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环境保护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